高三語文詩歌鑒賞題型復習
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誰謂傷心畫不成? 畫人心逐世人情。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滿古城。
【注】高蟾、韋莊,均為晚唐詩人。
這兩首詩都寫到了“傷心”,詩人為什么傷心?
這兩首都是詠史詩,吟詠的對象都是“金陵”,這個當年的六朝古都、繁華圣地。詩里都提到“傷心”,詩人的情感也是一樣的,結合注釋中提到的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可知都是為唐朝的衰敗而傷心。
(2)比較同樣對象在不同詩句中表達的情感。如XX年高考重慶卷:
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海棠 (宋)蘇軾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注:崇光,美艷的光彩。
蘇軾的《海棠》與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樣寫夜里賞花,二者所抒發的感情有何不同?
這二首詩都寫到了“把燭賞花”的情景,但表達的感情卻有所不同。蘇詩先寫東風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潔美麗的光澤,散發陣陣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這時,月亮已轉過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詩人只怕那花兒在深夜里也會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點燃起明亮的燈燭,照看著那一簇簇紅艷艷的海棠,表達了作者對盛開的海棠花的喜愛之情。而白詩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一格。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詩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二)辨析創作的手法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創作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高考考查的重點。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寫的主要方法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 另外,詩歌創作常用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想等。今年各地高考詩歌鑒賞對表現手法的考查題型主要有:
1、填空判斷
這是詩歌表現手法考查中最為簡單的一種題型,要求考生熟悉各類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并具備一定的辨別判斷能力。如XX年高考北京卷:
讀下面這首詩,完成題目。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釋:①選自《詩經•周南》,這是婦女們采集野菜時唱的民歌。 芣苢:車前(草名),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