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 第一節(jié) 簡明
(5)語境消除法
一些兼類詞會構成歧義。如“勞動”既可做動詞,又可做名詞。
例:我要熱飯。可以理解為我要“做什么”,“熱”為動詞。還可以理解為我要什么東西, “熱”為形容詞。此類句子或短語消除歧義的方法是放在一定的語境中使句意明確。因此,要改句末停頓號為句中停頓號,同時補充一些限制語境的詞語。
①我要熱飯(不去洗菜)。
②我要熱飯(不是冷飯)。
有些句子或短語中,施事和受事代詞會構成歧義。
③船已啟程二日即到。
④我去開刀
③句可這樣改:“船已啟程二號即到”,或“船已啟程兩天馬上到”。④句可這樣改:“我去(為別人)開刀。”或“我去(讓醫(yī)生)開刀。”因此,消除此類短語或句子歧義的方法是在句中增刪或更換一些使歧義消除的詞語。
對語言運用簡明的考查 主要以應用文語段改錯形式考查,即刪除贅余、糾纏的內(nèi)容,如 XX年第 25題;也結(jié)合對虛詞使用的考查,以單項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查,如 XX年第 2題。主觀性的刪改題是今后的主要命題形式。
看下邊這段話:
①還有一種立體的社會活動的書,也很吸引人。它的插圖都是立體的。當你把書打開的時候,書里的人和動物馬上會站起來,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崔金泰 宋廣禮《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原稿)
這段話說明兩層意思——有一種立體的書,能夠活動;但是用的語言不夠簡明。“立體”的書和插圖都是“立體的”,字面重復;“會活動”和“會站起來”,“吸引人”和“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意思重復;“當你把書打開的時候”,語言累贅。因此,在選入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課本時,作了如下改動:
還有一種書,插圖是立體的。打開書,書里的人和動物會站起來,躍然紙上,栩栩如生。這樣,語言簡潔,意思也很明確。
第二課時
第一節(jié) 簡明
一.要使語言簡明,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圍繞中心(全文的中心或一段的中心)不要旁生枝節(jié)。
看下邊這段話: ②當然,這種笨重的書使用起來是極不方便的。據(jù)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的簡牘文書有120斤重。西漢的時候,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簡,是由兩名身強力壯的武士吃力地抬到宮庭里面去的。漢武帝把竹簡一片一片地解下來看,足足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才看完。(崔金泰 宋廣禮《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原稿)
分析: 這一段主要說明簡牘文書“笨重”“不方便”,有前三句就夠了。最后一句順著第三句說下來,但并不能表達全段的中心。
其次,要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省去不必要的重復。
例如: ③……接到發(fā)票,低頭一看,陳奐生便像給火鉗燙著了手。他認識那幾個字,卻不肯相信。“多少?”他忍不住問,渾身燥熱起來。“五元。” “一夜天?”他冒汗了。 “是一夜五元。”陳奐生的心,忐忑忐忑大跳。“我的天!”他想,“我還怕困掉一頂帽子,誰知竟要兩頂!”(高曉聲《陳奐生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