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習 寫作二
我們不能選擇逃避災難,卻可以選擇頑強的面對。在災難中,民族得以成長,祖國的脊梁得以剛強,民眾的美德得以發揚。
多難興邦,卻應以民為本。災難面前,人民的成長就是邦的興旺!在災難中,人性的閃光點被無限放大,愛的光芒直射牛斗!從1998年洪水,世紀之初的“非典”,直到今年初的冰雪災害和五月的地震。我們的內心被一次次感動著、震動著。從解放軍戰士、醫生護士,到身邊的陌生人、朋友甚至自己,我們卻看到了災難面前人性的偉大。經受著一次次災難的洗禮,我們的民眾也變得堅強。災難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在增長。涓涓水流匯成愛心的江河,每一個民眾的成長、堅強換來了民族的興旺昌盛。
成長是痛苦的,卻是必須的,一個民族的成長也要付出痛苦的代價。災難過去,更需要民族長久的思考,從災難中有所感悟,在災難中煥發的精神要持久的弘揚,在災難中閃亮的人生光芒要永恒的發光,這樣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多難興邦,中國是不會被困難嚇倒的,愿華夏兒女能在災難中汲取力量,成長壯大,因為我們的成長就是壯大的希望。歷史會記住災難,歷史會永久證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多難興邦!
【閱卷評點】
初讀此文我們會感覺到一種激情澎湃的力量,多難興邦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能夠自如的駕馭自己的觀點并圍繞觀點準確選擇材料,是有一定難度的。汶川地震帶給中華民族的應該是深刻的思考,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各級官員,每一個公民,而這種思考應該在痛定思痛的時候。這位考生在考場上依據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提煉出“多難興邦”這個觀點,說明其有深刻的思考,有很強的認識生活、認識社會的能力,可以說他是在以審視的目光在認識材料。
如果從材料本身入手分析,本文并非直扣主題,但是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多難興邦”與“民族凝聚力”的關系,行文中處處從民族凝聚力的角度闡述問題,這就準確地抓住了材料的核心,國家領導人還是軍民,所作所為體現出的不就是一個民族在面對災難時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嗎?材料只是思想的觸發點,任何在災難中體現出的“真善美”思想都是符合論題的。因此可以說雖然并非直扣主題,但是并非完美的亮相由于完美的轉身而取得完美的效果。
如果苛責一點,開頭一段,意猶未盡,第二段材料敘述稍顯啰唆,第五段有偷換主題之嫌,但是作者還是通過舉例分析把即將轉向的車頭拉回到正確的軌道,但這些微瑕不掩大美。
【例8】(•全國ⅱ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島上,有很多綠海龜孵化小龜的沙穴。一天黃昏,一只幼龜探頭探腦地爬出來。一只老鷹直沖下來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發現了它,連忙跑過去趕走老鷹,護著小龜爬進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龜魚貫而出——原來,先出來的那幼龜是個“偵查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縮回去,現在它安全到達大海,錯誤的信息使幼龜們爭先恐后地爬到毫無遮擋的海灘。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時機的老鷹又飛回來了,其它老鷹也跟過來了。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做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