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成語專題復習教案
以上說的是一般情況。下面談談成語結構活用的情況。有些成語,在不變更基本結構和原來意義的前提下,個別音節在一定范圍內可以變換次序或是換成別的音節。如千鈞一發------一發千鈞,同工異曲------異曲同工,每下愈況------每況愈下。
如果由于變動萬分而改變愿意,那就是另一個成語了。?quot;小題大做"與"大題小作"這兩個成語,前者比喻把小事當做大事來處理,后者則比喻把大問題當做小事情來處理。
3. 完整性。成語的各個組成部分合起來表示一個統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開來。如:"義無返顧"中,"義"是指應該做的事,正義的事;"反顧"指回頭看。把"義無反顧"連起來理解為:做正義的事,勇往直前,絕不猶豫回顧,亦即指為正義而勇往直前,絕不回頭。
(二)理解成語中關鍵詞的含義。
例1.不刊之論?quot;刊"指消除,"不刊"指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這個成語指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如果把"刊"理解為"刊登刊載",那么把這個成語解釋為不能刊登的言論,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2.登堂入室:"堂"指古代宮室的前屋,"室"指古代宮室的后屋。意思是登上廳堂,進入內室。"入室"比喻達到最高境界,"登堂"僅次于"入室",整個成語比喻造詣逐漸達到高深的程度。
(三)在理解愿意的基礎上,把握比喻義。
例1.和盤托出:愿意是端東西時連盤子一起托了出來。比喻毫無保留地說出實情。了解該成語的原義和比喻義,使用時就不會出差錯。
例2.李代桃僵:語出古樂府《雞鳴》:"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本來是用桃、李共患難比喻兄弟相愛相助。后比喻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四)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語。
1.形相近而義不同的。例:"駭人聽聞"與"聳人聽聞"。這兩個成語只有開頭的一個字不同。兩者都有"聽了使人震驚"的意思,而"聳人聽聞"還有"夸大或捏造事實來使人震驚"的意思。如:"他們散布了許多聳人聽聞的謠言,企圖擾亂人心。"這句中的"謠言"指沒有事實根據的消息,因此用"聳人聽聞"來與它搭配是恰當的,如果用"駭人聽聞"就不確切。
2.意義相近而又有細微差別的。例:"功虧一簣"與"前功盡棄",這兩個成語都有"最后未能完成,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費"的意思,而"前功盡?quot;這個成語本身并未指明以前的努力為什么白費。這就是兩者的區別。如"這次試驗眼看就要成功了,要堅持下去,千萬不能松動,否則,功虧一簣,實在可惜。炸城的工事也遭到了好幾次的頓挫,••••••每遭一次頓挫,總要使前功盡棄,又來重起爐灶。"
3.褒、貶色彩不同的。例:"半斤八兩"與"平分秋色"。"半斤八兩"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多含貶義。如:"論本事,他們倆可算半斤八兩,都不怎么樣。平分秋色"比喻雙方各得一半,也比喻不相上下,可以匹敵。如:"他的技藝很好,可與名家平分秋色。"這是褒義的。
應該注意的是,有些成語根據對象、場合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褒貶色彩,復習時應加以防范。?quot;標新立異"作中性時,可解為"獨創新意,立論與人不同";作貶義時,則可解為"為了顯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又如"呼風喚雨",作褒義時,可比喻群眾具有支配自然的偉大力量;作貶義時,則指反動勢力的煽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