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古詩文閱讀第二輪導練復習教案
(二)研讀題目,知人論世。詩歌題目通常涵蓋了作品的主要內容,否則就有文不對題的弊病。研讀詩歌的題目,就能大致推斷它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詩言志,歌詠言。”一切優秀的詩歌作品,都應是時代的產物;一切優秀的詩人,都應該用自己的作品深刻地反映豐富的社會和時代精神。同時,任何作品都會不同程度地烙上作者個人人生經歷的印記。因此,鑒賞時要顧及作者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時代背景,這才可以較確鑿地思考作品的意旨,評價作者的思想態度,進而深思“義理”。
(三)抓住意象,體味意境。在古代詩歌中,有些意象其意義指向比較明確,而且有比較特定的內涵。如“羌笛”本義是羌族人吹的一種樂器,曲調哀怨,多含思念;后來就用“羌笛、竹笛、羌管”來作思鄉的代名詞。掌握常見意象的基本內涵,是有助于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的。
詩歌中的意象不是純客觀自然的,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客觀自然和諧統一的產物,即作品的意境。鑒賞古詩,就應當深入作品的意境中去,理解詩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體來表現自己鮮明的個性色彩的,表現了自己的愛與憎、痛苦與歡樂、希望與追求等。
(四)重視注釋,關照尾聯。詩歌的語言和內容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有時出于表情達意的需要,常常運用典故等,這無疑增加了理解的難度,為此,給出一定的注釋是很有必要的。注釋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個到幾十個字,卻是命題者給考生的暗示:介紹寫作背景,那是暗示思想內容或現實意義;介紹相關詩句,那是暗示用典或其意境;介紹作者,那是暗示詩人的寫作風格,等等。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詩歌中的尾聯常常是表達作者感情和觀點的句子,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慨嘆古今,或冀望未來。
易錯提示
(一)以譯代析,沒有鑒賞。鑒賞離不開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鑒賞,因此鑒賞詩歌時往往有詮釋一下詩句內容的必要,但是這種詮釋只是鑒賞的前提,而不是鑒賞本身。回答時如果只是對詩句作簡單的翻譯,沒有根據題干的要求進行闡述,顯然不符合鑒賞題的要求。“以譯代析”的結果是沒有賞析。
(二)浮在表面,缺乏分析。有的考生的答案表面上似乎該答的都已經一網打盡,無一遺漏了。按說該萬無一失了,其實不然。如果是回答像“怎樣表現”一類的題目,能將詩歌中用以表現的意象等答全是必要的,但它的重點在“怎樣”,也即藝術技巧。考生如果只是將意象當作一個個例子,用來證明自己的某些觀點,缺少結合詩句本身的分析,將導致觀點與例子之間只是一種水與油的關系,觀點脫離詩句本身,詩句成了觀點的外衣,停留在“觀點”加“例子”的層面上,不能體現詩句蘊含的思想內容,沒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更沒有分析這樣表現的藝術技巧。
(三)望文生義,任意發揮。詩歌中的詞語往往具有多義性的特點。不少考生在答題時不領會具體語言環境,常常用詞的基本義替代詞的語境義,望文生義、牽強附會,以致誤入歧途。如由“春”想到“萬物復蘇”,想到“希望”,想到“熱愛生活”,就是典型的以基本義替代語境義的錯誤。不少考生在答題時拋開詩歌的思想內容大談自己的感想,結果離題萬里。這種任意發揮的答案,無視詩歌鑒賞的根本前提是“鑒”,信馬由韁,偏題在所難免,也是失分的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