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屆高考語文知識點備考復習:詩歌分類鑒賞
本詩次句“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最動人的一幕,可以激起讀者對前后情節的許多美麗想象。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穿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回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回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全詩沒有主觀情感的直接抒發,只是把自己兩度游春的所見集中到都城南莊一個普通的村舍門口,通過兩段情景的鋪敘,兩相對照,喜悲相襯,一揚一抑,突出表現了風景依舊、佳人渺渺的無限惆悵之情。
再次,要領略“抒懷”的藝術技巧。
即景抒懷詩,往往是偶有所見所感時沖口而出的,或者是在某定特定的場合一揮而就的,不像許多詩那樣精雕細琢,但是一些詩作,詩人憑著深厚的藝術功底,還是顯示出了精湛的藝術技巧。如梅堯臣的《送門人歐陽秀才游江西》:
客心如萌芽,忽與春風動。
又隨落花去,去作西江夢。
我家無梧桐,安可久留鳳。
鳳巢在桂林,烏哺不得共。
無忘桂枝榮,舉酒一相送。
詩的前四句從對方著筆,寫門人歐陽秀才將起程出游。詩中用了兩個比喻。首句的“客”即門人歐陽秀才,春風一吹,草木就要萌發,門人歐陽秀才心中也像草木發芽一樣,產生了出游的愿望,“忽與春風動”點出時間。“忽”與“動”二字用得特別精當。春天的花草樹木,往往頭一天還似光禿禿的,第二天忽然綻出顆顆新芽來了。“動”字不僅是說萌芽的發生,還指出它在春風吹拂下不斷成長,它一經萌芽,不久就要長出枝葉,開出鮮花。出游念頭也如此,它一經產生,便不斷滋長,變得愈來愈強烈。所以第三句又用“又隨”二字轉入下文。由萌芽而開花,花又被風吹落飛向天空,歐陽秀才的心,又隨著落花,飛向西江。古典詩歌中寫落花,往往帶有傷感的情調,此詩寫其飛舉飄揚,卻充滿生機。“西江夢”指想象中即將開始的江西游歷生活。夢境是變幻莫測,飄忽不定的;既可以夢見過去,也可以夢見未來。用“夢”形容游歷生活,可以引起無窮聯想,使人聯想到歐陽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蹤不定,生活豐富多樣,使人聯想到醒里夢里對客居京中的這段生活,包括作者這次送別在內的回憶;既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也包含著對過去的深長懷念,情致綿綿,意韻無窮。這四句比喻新穎貼切,把歐陽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變成生動的形象描繪,可見作者才思和藝術創造力之高。
詩歌鑒賞十二講:邊塞征戰詩
邊塞詩派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一個以反映唐朝邊界戰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適、岑參等詩人。主張以詩歌來反映邊塞的山川景物和風土人情;表現從軍邊塞、殺敵報國的意志;謳歌邊塞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斗精神;抒發御敵建功的愿望和安邊定遠的思想;描寫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諷刺并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在創作風格上多以雄渾豪放、奔騰峻偉見長。盛唐邊塞詩派的出現,開拓了我國古代詩歌題材的一個廣闊的領域,表現了盛唐時期激昂壯闊的時代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