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文詞語和句式 教案4
1.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陳涉世家》) / 2.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芙蕖》)
3.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赤壁之戰(zhàn)》
四、名詞作狀語
現(xiàn)代漢語里,普通名詞是不能直接修飾謂語動詞作狀語的,而古代漢語普通名詞直接作狀語卻是相當(dāng)普遍的現(xiàn)象。
第一,表示比喻。例如: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
第二,表示對待人的態(tài)度。例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第三,表示處所。例如:
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變,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于長淮間”(《〈指南錄〉后序》)
第四,表示動作使用的工具。例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第五,表示動作進(jìn)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賞。
五、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就是形容詞、名詞帶賓語用如意動,就是“覺得賓語動”,“覺得賓語怎么樣”,是在主觀上認(rèn)為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動的形容詞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或者成為用如意動的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詞有時也活用為意動。動詞一般不用如意動。用如意動的詞可以譯成“以……為……”或“認(rèn)為……是……”或“把……當(dāng)做……”
a、形容詞意動。 成以其小,劣之。(《促織》)
b.名詞意動。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在了解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時,應(yīng)注意其中的固定結(jié)構(gòu)。這些固定結(jié)構(gòu)大致可分為表示疑問、表示反問、表示感嘆、表示揣度和表示選擇五種。
1.表示疑問
①何以……?(根據(jù)什么……?憑什么……?)
《論浯六則》: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 《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曰:“何以知之?”
《馮婉貞》:三保瞿然曰:“何以為計?”
②何所……?(所……是什么?)
《木蘭詩》: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 《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營?
③奈何……?(……怎么辦?為什么……?)
《鴻門宴》:未辭也,為之奈何? / 《阿房宮賦》: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樣呢?)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與……?(與……比哪個……?)
《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孰與徐公美? / 《廉頗藺相如列傳》: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⑥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戰(zhàn)》:然劉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