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通用9篇)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1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注
斷臂的維納斯
1820年,在希臘愛琴海米洛島的山洞里發現了一座大理石雕像,它是這樣優美、端莊,簡直美得使人無法想象。考古學家們紛紛研究,爭論,雖然一致肯定這座雕像雕刻的是愛與美的女神阿芙羅蒂德,但是究竟是誰作的呢?自從公元前4世紀帕拉克西特以來,還從來沒有過這么完美的女裸體像,從表情和姿態來看,和帕拉克特相近,但是人體的比例又和業西普斯相似。后來,忽然在雕像的臺座上發現了銘文,原來是阿歷山德羅斯的作品,從而斷定它大約制作于公元前1世紀。
這座雕像自從被發現以后,一百多年一直被公認為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像一座紀念碑,給人以崇高的感覺,莊重典雅;但同時又感到親切,貌美婀娜,體態萬方。豐滿的胸脯、渾圓的雙肩、柔韌的腰肢,都呈現出一種成熟的女性美。她既有女性的豐腴嫵媚和溫柔,又有人類母親的純潔、莊嚴和慈愛,體現了充實的內在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雕像的軀體采取螺旋狀上升的趨向,略微傾斜,各部分的起伏變化富有音樂的節奏感;下肢用衣裙遮住,從舒卷自然的衣褶中顯示出人體的動態結構,給雕像增添了豐富的變化和含蓄的美感。因為雕像在發現時折斷了兩個手臂,阿芙羅蒂德的羅馬名字叫做維納斯,于是它就被人們稱為“斷臂的維納斯”。這個名字流傳開以后,“米洛的阿芙羅蒂德”這個原來的稱呼倒反而被淹沒了。
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臘婦女的典型特征:直鼻、橢圓臉、窄額和豐滿的下巴,這正說明希臘的神,是希臘人按照自己的形體來塑造的。因此創造完美典型的神像,實際上就是古代人對人的力量和美的肯定和歌頌。這座女神像就鮮明地表現了兩千多年前希臘人的審美觀: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統一。動人的軀體,端莊的容貌,體現著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體現著內在的教養和美德。
作為一座圓雕,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賞,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有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美。盡管她雙臂殘缺,但仍然使人感到完好無損,給人以完整的美感。以至于后世雖有很多為她復原雙臂的設計方案,卻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
這座雕像高2.04米,用大理石雕刻。作者不追求纖巧細膩,而以渾厚樸實的藝術手法處理。當這座雕像后來被法國獲得時,幾乎全國都沸騰了,把她看做國寶。現在收藏在盧浮宮里,成為盧浮宮的“鎮館之寶”。
(選自《語文報•高中版》XX年7月2日版)
二、課文析讀
《米洛斯的維納斯》深層解讀
陳永祥
清岡卓行在談到理想美感的不可超越時,運用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無”和“有”的概念,“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絕倫!弊鳛橐粋東方學者,清岡卓行深受博大精深的東方古代哲學精義的濡養和影響,是沒有任何疑問的。這里所說的東方古代哲學,主要是指老子道家的辯證思想。老子的《道德經》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章)“有”是我們人類力所能及觀察和感知到的事物,也就是指業已存在的物質世界。它雖然包含著天下萬物,但它是有限的,“受到限制”和“不充分的”。老子認為,“有”從“無”中產生,那么“無”又是什么呢?《道德經》中又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保ǖ谝徽拢┯纱丝芍,老子所說的“無”,就是指天地原創之前,那種混混沌沌、“玄之又玄”、形而上的精神實體。它“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第十五章),不是我們能用普通的眼光和一般的規律認識透徹的,更不是我們可以用普通語言和形象表述清楚的。“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無”帶有著一種強烈而濃厚的神秘色彩。古往今來,無數哲學家和美學家為之傾倒,多少人以畢生的精力企圖探尋和體味其中的奧秘。在哲學家的眼中,“無”是造就天地、化育萬物的宇宙本源,也是包容和制約著一切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眾妙之門”。而在美學家看來,“無”又是包蘊著無窮無盡未知的美感事物的源泉,它“包孕著不盡的夢幻”“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正因為未知,所以“無”就顯得格外神秘,而恰恰是這種“神秘”,又引發了人們對無數理想美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創造的欲望。清岡卓行認為,維納斯雕像玉臂的缺失,正是“無”的一種表現形態,她“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這“神秘氣氛”,就是指人們出于對理想美感的向往而產生的無窮幻想和創造欲望,它涵容了有關維納斯雙臂的一切至善至美的理想形態,而所有現存的一切方案(“有”)都無法超越“無”中所具有的美感高度!
還有,清岡卓行的美學理論中還體現著老子“有無相生”的辯證思想!兜赖陆洝分姓f“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保ǖ谒氖逭拢┮馑际钦f,最極致的完整,看上去卻像是殘缺不全的,但它的意義卻是最為正確和生氣勃勃的;而最極致的充實完滿,看上去卻像是空虛欠然,然而它的內涵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從表面上看,維納斯雕像痛失了兩條美麗的臂膊,她是殘缺而不完整的,但從“有無相生”的辯證角度看,她“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币簿褪乔鍖啃兴f的那種“無比神妙的整體美”。但請注意,這種“有無”“成缺”“盈沖”之間的轉換,并不是消極的、被動的,或是生而就有的,而是要通過人的積極能動的辯證思維才能產生!兜赖陆洝 中又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保ǖ谑徽拢┮馑际钦f,人們用三十根車輻支撐一只空心的車輪,正因為它是一只中空的圓,所以才具有了車輪的作用和意義;人們用雙手將土和成泥做成空心的陶器,正因為陶器中間是什么也沒有的空間,這才使它們具有了器皿的功用和價值;人們在墻壁上鑿開窟窿當做門和窗,正因為門窗中間是什么也沒有的空間,它們才具有了實際上的用途和意義。換言之,這種由“特殊轉向普通”的“飛躍”,由“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追求”,是要經過人們理性思維非凡的幻想和創造才能實現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古代哲學家所強調的,依然是人對世界規律認識上的主觀能動作用。而從美學意義上說,東西方,從數千年前的華夏古國到20世紀先進的西方世界,在對于美學規律的認識上,是完全一致的。而這尊斷臂維納斯雕像,倒真正成了跨越時空、民族和國度的人類文化認同的美好象征。
(節選自《中學語文教學》XX年第2期)
三、類文薦讀
完美的錯誤
高林瑜
一個男人來到一家婚姻介紹所,進了大門之后,迎面又見兩扇小門。一扇門上寫著:美麗的;另一扇門上寫著:不太美麗的。男人推開“美麗”的門。迎面又是兩扇門。一扇寫著:年輕的;另一扇寫著:不太年輕的。男人推開“年輕”的門。迎面又是兩扇門。一扇寫著:善良溫柔的;一扇寫著:不太善良溫柔的。那人推開“善良溫柔”的門。又是兩扇門。一扇寫著:有錢的,另一扇寫著:不太有錢的。男人推開“有錢的”門!@樣一路走下去,男人推開過美麗、年輕、善良溫柔、有錢、忠誠、勤勞、文化程度高、身體健康、有幽默感等九道門。當他推開最后一個門時,門上寫著一行字:您追求的過于完美了。這時已沒有再美的了,請您到大街上去找吧,原來他已經走到了婚姻介紹所的后門。
這個幽默的故事并不只是講婚姻的,也是講人生的追求。在世界上,十全十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完美只能是一種憧憬,一個向往;只能是生活的一個過程和體驗,其實,廣袤的宇宙,浩渺的大海,燃燒的紅葉,熊熊的火焰,呼嘯的風,寂靜的夜,耀眼的閃電,轟響的雷鳴,絢麗的云彩,豐饒的田園,……它們都是大自然的一種完美。還有童貞的孩子,熱情的青年,沉穩的中年人,慈祥的老人,他們又都是人類的一種完美。
就一個人吧,上帝不可能讓他占盡所有的優點,總要給他一點不稱心或不完滿。或許你正為愛情彷徨;或許你正為事業勞頓不堪;或許你正手持竹篙,敲打富人的門扉,為一家人的午餐而發愁。不論是沉重的思慮,還是身心的疲憊,也許都使你感到不完滿,但這一切正是你對人生的責任和使命,是你心靈的偉大,崇高,執著。如果你一味地說那是不完美,那你只能太多的品味失望和痛苦。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無需去追求完美,只需純潔,平靜,真實。在許多時候,我們追求的所謂完美,只是一個美麗的錯覺。生活里,可以找到美好的花朵,但無法找到完美無缺的美麗。當我們拋開完美的追求,或許就會贏得樸實而永久的幸福;當我們微笑著打開窗戶,我們會發現,一切完美,就如墻角那株小草,那么真實,平靜,純潔。
閱讀提示:追求完美作為“一種憧憬”,作為“生活的一個過程和體驗”是值得肯定的,但這“只是一個美麗的錯覺”,因為,世界上十全十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所以,當你為追求不到完美而“品嘗失望和痛苦”的時候,如果“拋開完美的追求,或許就會贏得樸實而永久的幸福”。
。ㄟx自《語文報•高中版》301期)
四、閱讀方略
提要鉤玄
提要即提取要點,提取要點應該在理解分析的基礎上,從語言材料中提取能揭示作者觀點態度的有關詞句,進行整理概括,提取要點不同于概括段意,它是指圍繞中心論題提取出作者的基本觀點,這些觀點有時是綜括性的,有時是分析性的,閱讀過程中把它們精辟地概括出來,就是提要。鉤玄就是指深究那些重要語句,探求文字中隱含的精深道理。鉤玄在一般的淺顯的論述文字中不存在,而在一些學術性的論著中,作者行文時為求思路的順暢,將本來可以清楚展示其前后、因果關系的觀點,構思為一種前后勾連的網絡來展現,讀者需要對其中隱含的觀點加以闡釋。
提要鉤玄是閱讀能力上的上乘境界,它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閱讀潛能,文字符號所展現的意義,能否在自己的頭腦中進行理解、分析、綜合,能否抓住要害,以簡馭繁;能否“知人論世”,站在作者的寫作動機角度探討作者究竟“想要說什么”,這顯然要比一般的閱讀理解要難得多。對一些文字較艱深、隱含信息較復雜的閱讀文章,理解起來自然要較難一些,這就需要我們更加仔細地去品味文章的內容,去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我們應該知道,提要鉤玄不是鑒賞文學作品,不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提要鉤玄的答案具有唯一性,因此,你的閱讀理解只能形成一個確定的結果。那就是作者的真正意圖。其次,既然提要鉤玄是針對文學較艱深、隱含信息較復雜的閱讀文章來說的,它就需要你真正地吃透文章,不能放過任何一個信息點,本身的閱讀理解與原文所有觀點在基本上必須是相一致的。第三,需要提要鉤玄的文章,作者的觀點一定是新穎而深刻的,而不是可以一目了然的。如果不需要動腦筋就能夠把握的,一定會和原文那隱含的信息發生差異。如果你直接從原文中得來答案,顯然你沒有準確把握住文章“隱含”的信息。
提要鉤玄需要的是一種“思辯推論”的閱讀能力。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要把訓練重點放在“思”和“推”上。閱讀文章時,要反復領悟作者的觀點,對文字材料展現的意思,要盡可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上進行思考;在得出作者的基本觀點后,要在心里反復捶打這個觀點,推前推后,在個人的和集體的、國家的和民族的、現實的和歷史的等等不同的砧板上權衡,把作者隱含的、含蓄的東西全部挖出來;在所有的推想告一段落后,再來權衡這些挖掘出來的東西哪些是有價值的,哪些是應當拋棄的,沒有思辯推論,提要鉤玄的能力是無法培養起來的。
訓練時,可以把提要與概括結合起來進行,鉤玄也可以和闡釋結合起來訓練。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一、 探究性閱讀:探討承載作者觀點的語句,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
二、 對作者的見解發表自己的看法(探究評價)
三、 通過閱讀本文,提高審美修養。
資料:
1、羅浮宮的世界“三寶”:愛神“維納斯”雕像、“勝利女神”雕像、《蒙娜麗莎》畫像。
2、維納斯:(參看課本圖片)
愛神維納斯,身材端莊秀麗,肌膚豐腴,美麗的橢圓型面龐,希臘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額和豐滿的下巴,平靜的面容,流露出希臘雕塑藝術鼎盛時期沿襲下來的理想化傳統。她那微微扭轉的姿勢,使半裸的身體構成了一個十分和諧而優美的螺旋型上升體態,富有音樂的韻律感,充滿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現力的衣褶所覆蓋,僅露出腳趾,顯得厚重穩定,更襯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樣的莊嚴崇高而端莊,象一座紀念碑;她又是那樣優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嫵媚。人們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靜,沒有半點的嬌艷和羞怯,只有純潔與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帶笑容,卻含而不露,給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覺。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她的雙臂,雖然已經殘斷,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軀,仍然給人以渾然完美之感。
教學設計:
一、你對“維納斯”的了解有多少?你個人認為有雙臂和沒雙臂,哪個更好?為什么?(此問題意在表達個人的認識,為讀文做鋪墊?勺杂捎懻摚
一、 通讀全文,想想作者在文章里對維納斯雕像發表了一些什么看法,劃出你認為比較精彩的論斷。
二、 在初讀領會的基礎之上,帶著以下問題再讀文章,并把可以作為問題答案的語句劃下來。讀后分組展開討論,對可以作為答案的語句進行分析。(自由討論形式,教師指導)
1、 作者是否贊同為維納斯修復雙臂?文中有這樣的話:“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我對此無法再抱一絲懷疑而只能相信時,那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譽!弊髡邽槭裁催@樣說?(重點語句體會如下)
。1) 維納斯作品本身被一種“人們稱為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出神入化地烘托著”,才如此秀美迷人。
。ㄗ髌返脑瓌、散失、偶然發掘、缺損、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興趣、人們為求得完整美而作出的設想和追求,這一系列可以說成是“作品命運”的東西,使作品本身充滿魅力,而這與原創者是沒有直接關系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找到原形意味著那些烘托作品的“遭遇”和“過程”就失去了,作品不再充滿魅力)
。2) 維納斯的美在于它“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得完整的偶然追求”。
。ㄈ绻S納斯是完好無損的,它便是單一的具體的特定的那一尊雕像。而它的缺損,使之變成了不確定的、不具體的、帶有普遍意義的雕像――許許多多人們所想象的飽含了無數可能的那些雕像。因此維納斯的偶然的并非刻意和人為的“部分”(手臂)殘缺,換來的是人們對完整雕像的揣測、設想和追求。這正是斷臂維納斯的魅力所在,因為真正的魅力在于因此能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和對藝術美的追求。
。3) 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于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或者可以說,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換言之,……
。ㄈ睋p―――獲得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更有一種神秘氣氛,吸引人們的視線,誘發人們的想象,激起人們的興趣,演化成一種追求,而“藝術”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完整―――具體、實在、凝固,沒有想象的余地)
。4) 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
。ㄓ楔D―雙臂不缺損:具體的、單一的、實在的、凝固的、限制人們想象的雕像
無――失去雙臂:不具體的、包孕著無數可能的、引發人們不盡夢幻和想象的雕像)
2、 作者為什么說:“除了兩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
(手對于人、對于形體的意義: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進行千變萬化的交涉的手段,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三、你是否贊同作者的觀點?對于作者的說法,你還有什么見解發表?(自由發言)
[1]
[1]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
1. 能力訓練點:培養“研究探討、深入領會”的閱讀習慣。
2. 美育滲透點:領會“以無勝有、以少勝多”的藝術原則。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課堂以學生討論、釋疑為主。
預習布置:
1. 查閱資料,了解有關維納斯的神話傳說及“斷臂維納斯”雕像的特征。
2. 通讀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文中劃出疑難語句。
課前準備:
1. 幻燈片制作。
2. 學生疑難語句收集、整理。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入 :
人們常說:“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逼鋵,對于藝術品來說,它們的命運也是如此。就在半個多月前,這座走過了1500多個春秋的、為人類所共有的藝術珍品——巴米揚大佛——在塔利班的炮聲中轟然倒下,從我們的視野中永遠地消失了!
這是上個月拍回來的樂山大佛,我們可以看見,它的龐大的身軀上已經爬滿了青苔和其他腐蝕物,面目已經模糊。
還有這座勝利女神雕像,被發現時,它的高貴的頭顱已經不知去向。
還有就是這座維納斯雕像,1820年在希臘的米洛斯島被發現時,她的秀麗的雙臂已經殘缺。為了區別于其他眾多的維納斯雕像,人們習慣上把她稱為“斷臂的維納斯”或“米洛斯的維納斯”。
歷史是無情的,戰爭的炮火是無情的,大自然的風雨雷電是無情的。但這世界畢竟還有許多熱愛生命、熱愛藝術的人們,于是人們一方面加強保護,一方面對已遭毀壞的藝術品加緊修復。
這其中就有許多人一直試圖為維納斯的斷臂復原,要為她重新安上那殘缺的雙臂。然而,一百多年來,卻始終沒有一個復原的方案能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滿意。維納斯的雙臂到底應該是怎樣擺放的,這成了藝術史上的一個謎。同學們都是正處在最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年齡,在這節課開始前,不妨也來想象一下,為揭開這個謎而提供一個方案。
二.學生活動:
1. 學生根據斷臂維納斯的形體及其有關傳說,展開想象。
2. 想象完畢,請三位學生談談心目中的“完整的維納斯”。
3. 教師總結:請同學們打開課文,來看課文的第五段,其實還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比如……
4. 學生齊讀第五段開頭三句。
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1.教師引導:我相信,如果有一萬個觀眾,就會有一萬個不同的維納斯。于是在場爭論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反對為維納斯復原的做法。本文的作者、日本作家清岡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們認為,對維納斯而言,無情的歷史,偶然的毀壞,恰恰成全了維納斯,使她成為了人類藝術寶庫中不可或得的珍品。這是一個很大膽、很特別的觀點。作者這個看法的建立基礎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對這個觀點的完整表述是怎樣的?請同學們先繼續看完第五段,然后再看第一、二段,找到答案。
2.學生默讀一、二、五段,思考上述問題。
3. 學生默讀完畢,找到答案,回答:作者是“以藝術的名義”反對對維納斯所進行的任何復原工作的,他認為維納斯“她為了如此的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4. 教師引導:“她為了如此的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边@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不知大家讀著這句話時,心中有沒有產生疑問。
5. 學生研讀這句話,尋找問題。發現:文章的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維納斯的雙臂為什么必須失去?”二是“為什么失去的必須是雙臂?”
四.引導學生研究探討問題:
1. 教師引導:課文其實就是緊緊圍繞著這兩個問題展開的,除了我們已經看過的一、二、五段外,三、四段是在談論第一個問題的,六、七段則是談論第二個問題。下面請同學們默讀這四個段落快速找出你認為與這些問題有關的語句。
2. 學生快速瀏覽,劃出語句。然后回答。
3. 根據學生的疑難語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分組方法:六人一組,把全班分成八組;前五組主要討論三、四段中的語句,后三組討論六、七段的語句。
討論要求:討論必須建立在課文的基礎上,盡量用文中的語言來闡述,即以文解文。每組由一人負責記錄,總結。
4. 學生分組討論有關問題,教師巡視。
5. 學生討論完畢,每組派代表發言。
6.教師總結: 聽了同學們對“斷臂維納斯”藝術的分析,我倒突然有了許多感悟,說出來給大家聽聽,一是對于藝術創作而言,“形體的殘缺”不等于藝術的殘缺,有時恰恰相反,形體的殘缺會鑄就“藝術的完整”;二是藝術創作貴在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在藝術創作中舍去一些東西,但能讓欣賞者得到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讓一件藝術品獲得更久遠的生命力。這也就是藝術上“以無勝有、以少勝多”的原則。感謝同學們,也感謝這位日本的作者,讓我們懂得了這些最基本、但又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藝術方法。
為了更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中心,在這節可將要結束之際,我們來朗讀一下文中的精彩段落。
五.學生朗讀:
朗讀方法:
合:(第三段部分)“米洛斯的維納斯雖然……無數雙秀美的玉臂!
第一組:(第五段部分 )“比如,也許……像柱支托著!
第二組:“或者是……是玉笏!
第三組:“不,興許根本不是……嬌姿的雕像!
第四組:“而且可以……搭放在戀人的肩頭!
合(重復三遍):(第七段部分)“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六.布置作業 :
這節課一直在討論殘缺,贊美殘缺,歌頌殘缺,大家似乎都形成了一種思維,即藝術上的殘缺都是值得提倡的。這到底又對不對呢?請同學們課后思考,然后完成下面作業 :
1.聯系課文,思考:
斷臂的維納斯是美的,但是否所有的殘缺都能產生美呢?你認為藝術的殘缺需要什么條件?
2.續寫下面這段材料:一天晚上,法國雕塑家羅丹叫來幾個學生,讓他們欣賞自己整整花了七年時間雕成的巴爾扎克像。一位學生指著雕像那雙疊合在胸前的手說:“這手像極了,老師,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這真誠的贊美引起羅丹的沉思……
多媒體輔助
幻燈片一:
巴米揚大佛
。ㄅ錁罚
幻燈片二:
樂山大佛
幻燈片三:
勝利女神
幻燈片四:
維納斯
燈片五:
動畫維納斯(配樂播放)
[1]
[1]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4
課時:1(一課時進行完需要學生充分的預習與教師最充分的準備。教師參閱《青年審美手冊》、《美學散步》)
方法: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
授課過程:
一、 導入
米洛斯:出土維納斯的希臘小島。
維納斯:羅馬神話中掌管人類愛情、婚姻、生育以及一切動植物的生長繁殖的女神,在希臘神話中名為“阿弗洛狄忒”。維納斯雕像,相傳為古希臘藝人雕刻。
讀P48《斷臂的維納斯》后,欣賞扉頁圖象。
二、 整體感知
讀課文,文章用空行的方法分三個方面談了自己的觀點:
1、“無臂”神秘;
2、“有臂‘的局限;
3、失去的只能是雙臂;
三、 重點語句分析
1、 她是為了自己的麗姿,無意識地隱藏了雙臂,為了漂向更遠更遠的國度,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時代。
2、 那失去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或者可以說,正深深孕育著多種可能性的生命之夢。
3、 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
四、 哲理引申
1、 藝術——注重虛實相間
如國畫中的“留白”藝術;如音樂中的“此時無聲勝有聲”;
如唐詩: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賈島)妙就妙在“云深不知處”,倘使改為“只在此山中,嶺后石頭上”,則成村夫俗語。
《紅樓夢》中描寫林黛玉形象:“兩彎似蹙非蹙 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嫻靜時似矯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泵啦豢裳缘男Ч麃碜蕴搶,人間沒有誰可以扮演林黛玉,她只能活在讀者心中。
2、 生活——缺憾也是一種美
四大美女各有缺陷;美玉微瑕;梁祝愛情成千古絕唱。
唐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眲尤酥幵谟诹粝碌倪z憾和懸念,如事情成為“人面已到山后去,騎驢迎來不宜遲”,就簡直是趙本山演的小品了。
五、 作業
你對課文的見解如何評價,在生活中或閱讀中有過這方面的感悟嗎?寫一篇小文章談自己的認識。
[1]
[1]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5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米洛斯的維納》教案
教學目標
1.把握全文,探討文章的主旨,理清思路
2.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3.領悟本文美學觀點
教學重點
1.分析關鍵性語句的含義,注意表述特點
2.領悟本文美學觀點,理解藝術作品的暗示性帶來的審美效果
教學方法
提問法,討論法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 、解題
通過對維納斯的簡單介紹引入本文話題對象——米洛斯的維納斯,再通過對維納斯的美的討論,引入本文話題重點——斷臂。
二、 研習課文
1.默讀課文
① 找出表現全文主旨的句子,歸納主旨
明確:“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 本文可以劃分為幾個層次,分別講了什么內容?
明確:一失去雙臂;二復原雙臂;三必失雙臂
③ 文章圍繞維納斯的雙臂,從哪幾個層面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論證?
明確:用辯證說理的寫作方法,從正面、反面、側面說理
2.各自閱讀課文,分析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述方法)
。1) 人們稱為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著作品。
。2) 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3) 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
。4) 因為在這里成為問題的,已不是藝術效果上的數量的變化,而是質量的變化。
(5) 這一方面的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面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絕倫。
3.課堂討論
(1) 維納斯失去雙臂使她成為美的典型,是由她的手臂的殘缺產生美,在其它領域,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
。2) 殘缺就是美嗎?維納斯雙臂殘缺帶來美的關鍵就在于失去了的雙臂產生了藝術作品的暗示性作用,給人帶來無盡的聯想。在其它的藝術作品中,你能找出相似的例子嗎?
4.作業 :根據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寫一篇關于“斷臂維納斯”的說明文。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第四冊第二單元,主題為“美的真諦”選用的意圖,是想通過對維納斯雕像的欣賞,讓學生懂得虛實相生的美學原理,增強審美情趣本文是篇譯文,繁瑣的長句較多,學生初讀時會感覺艱澀難懂,缺少興趣若是引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作者觀點,便能化難為易
另外,學會欣賞維納斯以及其它美的事物都需要想象力和審美判斷力,這就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和獨到的見解
【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生活在一個開放而自由的時代,但是他們對許多美的認識還存在誤區因此,可以從美學的角度去入手教學時,讓學生積極討論,談對作者觀點的認識和評價,教師及時糾偏,引導話題的走向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把握全文,探討文章主旨
2、過程與方法:結合語境,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抓關鍵詞句來把握文意,領會文章主旨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悟文中闡述的缺憾美的美學觀點,提高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關鍵語句中關鍵詞語的含義,探討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及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領悟“虛實相生”的審美理念,并且運用這一理念欣賞生活中的“殘缺美”
【教法學法】
1、學案導學法、質疑釋疑法、舉例分析法、賞析閱讀法、歸納總結法
2、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探討相結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美是滋潤人的情感的雨露,是照亮人的靈魂的陽光美與我們那么貼近,有那么撲朔迷離前百年來,人類盡情的沐浴著美得雨露陽光,可是,對于審美的奧秘,我們卻往往難以清楚地加以解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欣賞古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之神——維納斯,解讀當代日本詩人、小說家清崗卓行對維納斯之美的盛贊
二、基礎檢測(單讀,后齊讀)
1、加點字注音:譬(pì)如 玉笏(hù) 回溯(sù) 顯露(lù)
背(bēi)負 毋(wú)庸 羞羞答(dā)答
2、積累成語: 出神入化 順理成章
三、走進作者(單讀,教師強調作者國籍、文學成就)
清岡卓行,日本詩人、小說家生于中國大連,畢業于東京大學著有詩集《冰凝的火焰》、《四季寫生》,另外有專著《手的變幻》,小說《早晨的悲哀》等
1969年,清岡卓行因文學上的卓越成就而獲得芥川獎
四、愛與美之神——維納斯
如果說清崗卓行我們還比較陌生的話,那么大家對古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應該有所了解吧,說出來,讓我們一同來分享好嗎?(學生自由回答,后齊讀課件)
她是愛的化身,掌管人類愛情、婚姻及一切動植物的生長;她是美的女神,曾挑起了長達十年的特洛伊戰爭她具有古希臘女性最完美的身段和樣貌,象征愛情與女性的美麗,被認為是女性體格美的最高象征
五、整體感知
1、維納斯作為宙斯和大洋女神的女兒,從浪花中出生,她天生麗質,心地善良,熱心助人,但其自身卻很不幸,沒有幸福的愛情和家庭,人們出于同情、感激和美好的愿望,崇拜她,把她視為“美好、善良、正義”的象征,由此,產生過許多以她為題材的藝術品,其中以1820年在希臘米洛斯島發現的這尊斷臂的維納斯雕像最為有名,她與勝利女神雕像、蒙娜麗莎畫像合稱為法國羅浮宮的世界“三寶”下面請同學們欣賞課本插圖,看到圖中的雕像你有什么感受?請用簡潔的語言形容一下(學生自己談,形體、氣質)
2、美好的事物總是引發人們無盡的思索,更何況被爭論了千百年的斷臂維納斯在要不要復原維納斯雕像這個問題上,一直被爭論至今那么通過你的預習,作者這個看法是什么?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找出表明作者觀點的句子(學生搶答)
明確:作者認為維納斯“她為了如此的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第1段: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第2段:這是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第3段:雖然失去了兩條臂膊,卻是向著無比神秘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
第4、5段:反對復原,因為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
第6、7段: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小結過渡】這個問題考察了同學們分析問題篩選信息的能力,“她為了如此的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透過作者的觀點,我們不僅會產生疑問:一是“維納斯的雙臂為什么必須失去?”二是“為什么失去的必須是雙臂?”
六、深入文本
1、作為愛與美的女神,一個表現女性純潔與健美的維納斯來說原本確實是有一雙手臂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請大家充分發揮想象,復原你心目中的維納斯,設計維納斯的造型并討論殘缺的維納斯與復原的維納斯哪個更美?你的理由是什么?(學生討論,教師引導)
2、剛才同學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發揮了豐富的創造力,那么作者對他進行了怎樣的復原?作者認為這些復原是不是令人滿意呢?(學生自主思考)
明確:作者認為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談怪論”,“一種恐懼、空虛的感覺襲上心來”,“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可見作者對復原雙臂方案非常反感,極端厭惡
3、那么作者產生如上感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請用文中原話談談
明確:“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見,失去雙臂的維納斯反倒格外迷人,散發著夢幻般的色彩;而復原雙臂的維納斯卻根本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
(出示幻燈片)“有”限制思維,束縛想象力;
“無”馳騁想象,包孕不盡夢幻
實際上,高明的藝術家,總讓藝術作品給觀賞者留下想象的余地,造成一種懸念和遺憾讓人們永遠為她牽腸掛肚,這也就是藝術上“以少勝多、以無勝有”的原則(學生舉例)
教師補充:古畫“深山藏古寺”
平:古廟畫在山腰間;古廟畫在從林深處;只畫出廟的一角或廟的一段殘墻斷壁……
奇:崇山峻嶺之中,一股清泉飛流直下,跳珠濺玉泉邊一老態龍鐘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進桶里
和尚挑水,讓人聯想到附近一定有廟;和尚年邁,還得自己挑水,讓人想象到廟的破敗老舊畫上無廟,一定是“藏”在深山這樣構思,更合題意,含蓄深邃顯然,畫中無寺而處處有寺
4、既然“有無相生”,殘缺美可以給予欣賞者以無盡的想象空間,那么假如失去的不是雙臂,而是身體的其他部分,藝術效果會怎樣?是不是所有的殘缺都是美的?(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明確:手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千變萬化的作用,表達感情離不開手譬如說,擁抱,愛撫等人際交往離不開手譬如說,握手,打招呼等衣食住行更離不開手手的姿勢固定了,它的含義也就固定了,從而限制住了我們的想象力
(齊讀最后一段)
藝術上的殘缺美可以給人以想象,想象才能給一件藝術品以生命但并不是所有的殘缺都是美的,正如維納斯并不是失去任何一個部位都是美的,,殘缺的部分要恰當才行正如自由女神那擎著火炬的手就不能殘缺,如果殘缺就是美的,那么蒙娜麗莎那迷人的微笑就不會一直在我們的心頭蕩漾,那合家團聚的時刻也不會總讓我們感覺那么的短暫缺失是有條件的,殘缺美需要我們通過審美比較來辨識
【小結】手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進行千變萬化交涉的媒介物,一旦媒介物變得明確了,它的美也就被限制了,范圍由無限轉為單一,限制了人的想象力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七、才藝比拼
清崗卓行用他的文筆,藝術家用他的雕塑,分別為我們勾勒和詮釋了維納斯的魅力現在請同學們拿起你漂亮的筆桿,以現代詩歌的形式,為我們展現你心中的維納斯的魅力
。▋擅麑W生黑板板演,學生互評) (教師出示下水習作)
明眸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華
一朵微笑在唇間綻放
恰似一抹映水的霞
裊裊身姿
邁出朗朗步伐
獨臂蕩盡
乾坤氤氳
命運怎奈你有一顆
堅強的心
你曾經告訴我
一滴水就是一個世界
于是我用雙手捧了一捧
尋找這個世界
然而 終究
我沒有眾神的福祉
我的尋覓在這里熄滅
你微笑著 用那溢滿
愛與美的眼眸
擷一汪水在我手心
你的笑臉和整個世界
在水中蕩漾
啊 請你留步
請允許我細細端詳你
就像欣賞
那夢中的新娘
八、總結
。úシ拧抖餮拍裂蛉酥隆非影樽啵
人生是殘缺的,總有一些無法彌補的缺憾但正是因為有了痛苦的加入,人生才更加豐富多彩真正經歷傷痛的人,才算出真正活過黛玉的美在于她沒能實現的刻骨銘心的愛情,三毛的美在于她歷盡滄桑后即一剎那的明徹與超脫,貝多芬的美則是在失聰后用黑白鍵撞擊出生命的悲壯文章如果說生活中的殘缺讓平凡者泄漏出生命的光點,那么這些優秀的靈魄則如銀色的禮花,開滿了我們頭頂的天空,讓人雀躍與敬仰人間沒有完美,完美是一個方向而不是一個地方但也許正因為如此,才點燃了人們探索追求的激情所以面對人生中的不如意,我們應有一顆平常心去面對,蘇軾詞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其實當我們學會正確對待殘缺時,我們就會發現,月圓是畫,月缺是詩
九、布置作業
1、認知作業:在理解本文基礎上,與傅雷《蒙娜麗莎的魅力》作比較,看看二者在觀念上有什么聯系
2、拓展作業:選擇一幅藝術作品進行賞析
附板書設計:
米洛斯的維納斯
清崗卓行
必須失去—— 不能復原——只能失去
以“無”勝“有”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把握全文,研究探討文章主旨。
2.結合語境,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語句。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抓關鍵詞語來把握文意,分析思路,領會文章主旨的能力。
2.領悟文中闡述的美學觀點,提高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
德育目標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執著地熱愛生活、熱愛美。
●教學重點
1.結合關鍵語句理清文章思路。
2.深刻探討文中含意深刻的語句及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1.掌握文章三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
2.理解關鍵語句中關鍵詞語的含義。
●教學方法
1.提問法(采用追加問的方法,層層激疑,在師生的問答中,掌握各部分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2.討論法(給學生留出討論時間,在自由討論中,各抒己見后達成共識,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
●教具準備
“維納斯塑像”掛圖一張;多媒體投影;課文朗誦帶及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出示“維納斯塑像”掛圖。
美,一個古老的話題,它伴隨著人類文明,像一本生動的教科書。那到底什么是美呢?怎樣才算美呢?“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女人,我們說她美;“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的女人,我們亦說是一種美;建筑史上的奇跡,意大利的比薩斜塔,我們說它美。更有甚者,米洛斯雙臂殘缺的維納斯在人們的眼里也是一種美的展示,這是為什么呢?下面,就讓我們在日本當代作家清岡卓行的《米洛斯的維納斯》一文中揭開謎底吧!
二、解題
米洛斯的維納斯,又稱“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臘神話中的愛與美的女神。相傳是古希臘藝人雕刻的。雕像于1820年發現于希臘米洛斯島,為半裸全身,面容俊美,身材勻稱,衣衫滑落至髖部。引人注意的是她雙臂的殘缺,雖給世人帶來無限惋惜,但同時又成了歷代藝術家、哲學家、文學家永談不衰的話題。本文的日本作家清岡卓行,以其獨到新穎的藝術感受力,從美神肩下本應伸展或彎曲的兩條玉臂的空蕩處放飛想象,揮灑筆墨,縱情謳歌維納斯極至的美麗,謳歌人類精湛的藝術創造力。
三、研習課文,探討文章主旨
1.放課文錄音,學生邊聽邊找出作者的基本觀點。
明確:作者的基本觀點是“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2.具體研習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提問:維納斯雙臂的失去給了作者怎樣的感受?他是怎樣具體闡釋這種感受的?
學生思考后,明確:作者的感受是:“這是一次從特殊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具體闡釋為:“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正深深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是向著無比神秘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
(3)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本部分的內容。
明確:維納斯雙臂的偶然喪失卻產生了整體美的藝術效果,給了人們一種整體美的藝術感受。
3.具體研習第二部分
(1)教師范讀第二部分
(2)提問:作者對復原維納斯雙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明確:作者認為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談怪論”,“一種恐懼、空虛的感覺襲上心來”,“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對恢復雙臂方案的極端厭惡。
(3)提問:用文中原話談談作者產生如上感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確:“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笨梢,失去雙臂的維納斯格外迷人,散發著夢幻般的色彩,而復原雙臂的維納斯卻根本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
復原雙臂 受到限制 失去“喪失”美感
(4)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本部分內容。
明確:作者從反面論述復原雙臂后的維納斯在藝術效果上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遠不及“喪失”的美感。
4.具體研習第三部分
(1)學生集體朗讀第三部分。
(2)提問:假如說維納斯失掉的不是胳膊而是身體的其他部分,那么她的藝術效果又將會是怎樣的?(用原文回答)
學生思考后,明確:“這座雕像興許就不可能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了!
(3)提問:為什么只有失去“雙臂”,才會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呢?
明確:因為“雙臂”,確切些說是“手”,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進行千變萬化交涉的手段”,“是這些關系的媒介物,或者是這些千變萬化交涉的原則性方式”,“反過來,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蓖ㄋ椎刂v,失去雙手恰好給了人們想象的空間,使人們想象出她以各種多樣形式出現的雙手所帶來的魅力。
板書:必失雙臂 生命光彩 才能有夢幻曲
5.學生討論:文章三部分內容之間的關系。
明確:文章第一部分從正面論述失去雙臂卻能帶來整體美的藝術效果。第二部分,從反面論述復原雙臂的維納斯反而不會超越“喪失”的美感。第三部分則用雕塑美學理論來側面探討米洛斯的維納斯必須失去“雙臂”才可能存在夢幻曲。除此之外,失去肉體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產生此效果,也就是說并不是隨意的缺失都會形成“美”。這樣更增強了作者觀點提出的堅定性。
6.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主題。
明確:文章通過多方面(正面、反面、側面)的論述闡明了“米洛斯的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的觀點。這意在說明雙臂的失去雖然是一種遺憾,但更能給人帶來一種真正的藝術魅力——“缺憾”美或“喪失”美。同時,作者的新穎觀點也觸動開闊了人們對美認識的新視野。
四、結合語境,探討和欣賞文中意義深刻的語句
學生質疑,教師激疑,師生共同探討下列句子含意。(用多媒體投影句子)
1.如何理解“也就是說,使人不能不感到,這座喪失了雙臂的雕像中,人們稱為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著作品。”這句話中加點詞語及整句話的含意。
明確:結合下文來看,“美術作品命運”是指觀賞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間的藝術表現手法!澳承〇|西”應指欣賞者對殘臂造型的美麗想象,即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如后文所說的“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
這句話的含意主要是,由于雙臂殘缺,反而給人馳騁想象的空間,想象出無數雙秀美的玉臂,殘缺造成了神秘的氣氛,種種虛像絕妙地烘托著這尊雕像。這種“喪失”的美感與創作者是毫無關系的。藝術效果決定美術作品的命運,維納斯神奇的藝術效果提升了這尊雕像的藝術價值,使她超越時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成為不朽的杰作。
2.如何理解“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边@句話。
明確:這是一句哲理性的闡釋,如果手臂完好無損,無論多么美妙,也只是一種特定的形態,是受到它自身造型限制的“特殊”。手臂殘缺,則能喚起人們無窮的想象,想象出無數雙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和“完整”。維納斯喪失雙臂,在藝術效果上,是一種質的飛躍。
3.如何理解“人們只要一度被這種神秘氣氛所迷,必將暗自畏懼兩條一覽無遺的胳膊會重新出現在這雕像上。哪怕那是兩條如何令人銷魂勾魄的玉臂!”一句話。
明確:這句話的含意是,雙臂殘缺的維納斯具有“喪失”的美感。迷人的神秘氣氛,如果一旦復原,就沒有這種美感和氣氛了,欣賞價值差遠了。
4.解讀“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我對此無法再持一絲懷疑而只能相信時,那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一句。
明確:作者認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維納斯,遠沒有雙臂殘缺的維納斯那樣富有無比神妙的整體美。從藝術性上說,應該肯定的應是雙臂殘缺的維納斯。
5.解讀“而背負著美術作品命運的米洛斯的維納斯那失去了的雙臂,對這些比喻、贊頌來說,卻是一種令人難以相信的諷刺。”一句。
明確:從前文看,人們很著重“手”的作用。而維納斯卻是因雙臂的殘缺才有了非凡的藝術效果。這樣看來似乎可以說是對上述觀念的嘲諷。
五、探究閱讀
問題:作者清岡卓行從出土的米洛斯的維納斯的斷臂談起,闡發了一番有關“缺憾的美感”的美學道理。其實,中外的藝術家很早就懂得這個道理并付諸實踐,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作品。請同學們想一想,試舉幾例。
學生思考后自由發言。
學生甲:如畫家在畫“深山藏古寺”時,畫面上不出現古寺而只見和尚擔水沿山道而進的情景;畫家在畫“踏花歸來馬蹄香”時,畫面上不出現一朵花,而只畫馬蹄的周圍跟了許多蜜蜂;齊白石的一幅畫上,畫一根枯枝攀出,站立一只鳥,別無所有,卻能讓人感到環繞這只鳥的是一個無垠的空間和天際群星相接應的神境。
學生乙:如雕塑作品中羅丹的《沉思》。這尊雕塑充分表現了一個思考者的深沉睿智,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盡管羅丹很吝嗇地只將頭部刻畫出來,相對于完整的人體,無疑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但它恰恰是“沉思”的核心和藝術主體的靈魂,也正體現了清岡卓行所說的“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藝術之美”。
學生丙:布魯爾的《絕望的手》更能體現“缺憾”能夠使觀覽者產生無限遐想的觀點。藝術家為了表現人物的某種感情,通常是借助于人的面部表情和人的整個身姿動態的,而這部作品僅通過一只手使人感到此人正在你面前痛苦掙扎,而你卻無法對他進行幫助。這尊雕塑中“存在著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著作品”。
六、課文總結
清岡卓行以其敏銳的眼光重新審視了歷來為人稱頌但又難以從正面述盡其美的維納斯,闡述了很多新穎的觀點。可以說這篇文章真正從藝術的角度詮釋了米洛斯的維納斯何以有“斷臂美神”“美的缺憾”“殘缺美”等神秘的雅稱。同時,文章也啟發和激勵我們對藝術的熱愛,不斷提高我們的審美素養。
七、布置作業
假如你去買維納斯石膏像,商店有兩種:一種是雙臂殘缺的,一種是雙臂完好的。你準備買哪一種,為什么?試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對“殘缺”與“完美”的認識。
●板書設計
●延伸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科學與藝術,在人類文明的早期,本來是結合在一起的。大約從16世紀開始,科學進入了分門別類的研究,同時科學與藝術就隔膜起來。
分道揚鑣使兩者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輝煌的成就,同時也給兩者帶來困窘。一來,人的左腦專司邏輯思維功能,右腦則司形象思維功能和綜合功能,二者通過處于中間位置的結合胼胝而傳遞信息,相互作用。然而,一些潛入科學深宮或鉆入藝術象牙塔而目無旁顧的人,由于思維長期集中在一邊的腦半球內進行,便易產生心態失衡,乃至心理畸形。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就患有神經過敏癥,荷蘭的偉大畫家梵高則患有抑郁癥。
也許是這種絕對分離,使科學家和藝術家都感到孤寂和厭倦,所以近百年來,許多科學家便涉獵于藝術,而不少藝術家也開始垂青于科學。結果,不僅有益于心靈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業的創新。
科學和藝術的結合不僅給個體的科學家或藝術家帶來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學群體和藝術群體呈現新的前景。正因為如此,當今的一些科學大師、藝術大師都力圖推翻科學與藝術之間人為的藩籬,實現二者的大融合。
科學與藝術各行其道,怎會走到一起?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話可謂鞭辟入里:“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茖W和藝術是不能分割的,她們的關系是與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關聯的。偉大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偉大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隨后的感受升華和情感又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新道路嗎?沒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夠取得完美的成果嗎?藝術和科學事實上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她們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
1.對加點詞在文中的含義的理解,恰當的一項是
a.“隔膜”“藩籬”貼切比喻事物之間不相通,不了解,存在障礙;“涉獵”“垂青”形象說明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重視。
b.“隔膜”“藩籬”形象說明科學和藝術的分離;“涉獵”“垂青”形象說明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重視。
c.“隔膜”“藩籬”貼切比喻事物之間不相通,不了解,存在障礙;“涉獵”“垂青”生動說明科學和藝術開始再度結合。
d.“隔膜”“藩籬”形象說明科學和藝術的分離;“涉獵”“垂青”生動說明科學和藝術開始再度結合。
2.第二段,作者用牛頓患神經過敏癥,梵高患抑郁癥的事例,主要說明了什么?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科學與藝術分道揚鑣,使科學家和藝術家在各自領域取得輝煌成就,也帶來困窘。
b.科學與藝術分道揚鑣,給長期潛入科學深宮和象牙塔而目無旁顧的人造成惡果。
c.科學與藝術分道揚鑣,使一些科學家、藝術家由于思維長期集中在一邊的腦半球內進行,易產生心理失衡,乃至心理畸形。
d.科學與藝術分道揚鑣,使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腦半球所司的功能長期以來未能發揮綜合功能。
3.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李政道先生的話,是為了論證
a.科學和藝術重新融合的意義
b.科學和藝術重新融合的原因
c.科學和藝術存在諸多的共性
d.科學與藝術具有密切的關系
4.下列論斷,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在人類發展史中,科學和藝術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早期結合在一起——分道揚鑣、各行其是——開始重新融合。
b.科學和藝術的結合不僅有益于科學家、藝術家個體,而且有助于科學群體和藝術群體。
c.“藝術和科學事實上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說明科學和藝術是不能分割的,其關系是與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關聯的。
d.全文側重論述了在人類發展史中,科學和藝術的分離和融合。并側重說明科學和藝術分離的意義。
參考答案:
1.d(要闡釋詞語的語境義)
2.c(考查觀點與材料的關系,這兩則材料闡釋的觀點就是上一句“一些……畸形”)
3.b(可參見最后一段開頭的設問句)
4.d(本文的側重點不是說明科學和藝術“分離”的意義,而是“結合”的意義)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8
一、學習目標
、睂嵺`研究探討,解決疑難的方法,深入領會文章。
⒉在閱讀理解中感受維納斯雕像獨特的魄力,從而學會欣賞藝術的美.
二、設計要點
這是一篇有關于美學欣賞的文章,語言中散發著對藝術美感悟的靈氣,由于大部分學生對米洛斯的維納斯這座雕像的美不了解,而且他們的美學知識相對匱乏,對缺陷所形成的美更難理解,造成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的困難。再有就是文章是譯文,語言習慣與中文不太一樣,且語言也比較含蓄,這些都給學生深入領會文章內蘊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要解決本文的閱讀難點,學生首先要充分預習,了解與維納斯像相關的信息,對缺陷美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快地解決疑難,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另外,文章的語言也很優美,含有豐富的意蘊,可通過朗讀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文意。
三、預習設計
1、學生仔細欣賞維納斯像,感受它的美。
2、讓學生課外尋找有關資料。
3、閱讀全文,思考課后練習一。
四、教具準備
1、維納斯石膏像。
2、維納斯原照及復原照,投影機。
3、配樂朗誦錄音帶,錄音機。
五、教學時數: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1、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驚世之作,她被喻為人世間完美的化身,世人為它激動,為它苦思冥想。她是世界藝術博物館羅浮宮的鎮館之寶,法國當年得此雕像時,全國上下一片歡騰。很多人都為之激動的流下熱淚,法國人視之為國寶。德國大詩人海涅在他病重之時,依舊抱病前往羅浮宮向她訣別,因為她是人世間完美的化身,詩人和生活訣別就意味著同美訣別,她就是世界的雕像藝術作品——米洛斯的維納斯。(出示雕像模型)
看著這座雕像,你能否感受到她那莊重、崇高的美。法國雕塑大師羅丹評論她是“真實的生命”、“神奇中的神奇”、“撫摩這座雕像的時候,幾乎會覺得是溫暖的”。但同時,你也會反縣她失去了雙臂,這似乎是一個缺憾。100多年來,許多美學家和考古學家煞費苦心,試圖恢復20xx多年前古希臘雕刻家給她的那雙手臂,不過,也有人認為,這一缺憾并不影響她的美,反而使她更美了。
這一節課,讓我們隨著日本作家清岡卓行一起品讀這座雕像,一起領略她那與眾不同的美。(板書標題)
2、出示學習目的
3、從課后思考一引出話題
課前讓同學們預習時,提出一個問題,也就是課后練習一,“作者認為,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談談你的看法!逼鋵,要回答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作者為什么這樣認為,支持他觀點的依據是什么?這樣才能回答自己是否同意這種觀點,理由是什么?
4、尋找作者支撐觀點的理由
問:為什么作者認為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請同學在文章中找出作者講述理由的語句。
注:要求學生先自己劃,然后四人小組討論。
學生提出作者表述觀點的句子。
5、質疑解疑,讀解句子
問:這些語句有的讀起來似乎很艱深,它到底想表達什么意思呢?我們一起來讀解它。
注:讓學生點出有哪些語句最難懂的,然后出示其中兩個最關鍵的難句,讓學生運用解疑的方法解疑?上葹閷W生復習解疑的方法——一聯系上下文,二抓關鍵詞,三結合背景。
(1) 人們稱為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著作品,
指導:a抓關鍵詞——某些東西
b什么是美術作品命運——藝術效果
c雕像上什么同創作者毫無關系——喪失雙臂
d理清句子——喪失的雙臂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正出神入化地烘托著作品。
在文章中找出相應的句子,看喪失的雙臂產生怎樣的藝術效果(學生在第三段能找出答案)
老師明確:維納斯失去了雙臂產生一種神秘美感,給人以無限的想像,正是這種神奇的藝術效果提升了這樽雕像的藝術價值。
(2) 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供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指導:a特殊——個別,普遍——一般
b在下文中找具體闡述這兩句話的語句(文章第三段、第四段)
明確:維納斯失去雙臂卻產生了質的飛躍,達到了完美的藝術效果。
產生神秘美感
(板書:秀麗迷人 失去雙臂)
留下想象空間
6、總結觀點
讀懂了這兩句,后面的許多疑難也會迎刃而解了,下面請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作者的觀點
明確:維納斯雙臂殘缺,反倒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理想填補空缺,這樣也就有了無盡的美感和魅力。
7、學生談看法
了解作者的觀點后,我們來談談是否同意清岡卓行的觀點?為什么?請講出理由。
(學生自由發言,老師加以點撥)
8、小結
同學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說明我們同學都對作者的觀點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從這一課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無論表現藝術的美還是欣賞藝術的美,都離不開人的想象。想象能使能使人超越眼前所看到的,給人帶來無窮的魅力和無盡的美感。
確實,完美的美是一種美,缺憾的美卻是一種虛幻的美,它通過人們的想象,超越了現實,在人的腦海中形成了千千萬萬個形象,它是不定的,多樣的,普遍的,那相對于單一的固定的完整美來說,它的內涵就更豐富了。因此,它會產生超越的美感。但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形成完美的效果。首先,它要求作品的主體部分是精美絕倫,而它的缺憾無損于主體的美,反而使主體部分更突出了。這樣,一種缺憾才會產生神氣的美感。
對于這些看法,同學同意也罷,不同意也罷,不要緊,保留著自己的看法,再細心觀察生活中所遇到的美的事物,或許你又會有所領悟或有所發現。
9、配樂朗誦
讓學生隨著優美的朗誦,發揮想象力,再仔細欣賞這篇文章和這一完美的雕像。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領悟文中闡述的美學觀點
2、提高欣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感悟美的能力
教學難點
結合關鍵句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觀點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課堂以學生討論、釋疑為主
教學過程
一、預習布置
1、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有關維納斯的神話傳說,“斷臂維納斯”周位像的特征。
2、通讀全文,了解大意,掌握字詞,并在文中劃出疑難詞句。
二、欣賞導入
1、多媒體顯示維納斯周位像
2、播放音樂、學生欣賞
3、教師概括總結
要點:
莊重、崇高而優美的姿態
曲線的變化和穩定
三、研讀課文,探討觀點
1、本單元是屬于文化隨筆,這類文章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價世態人情。
2、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用文中的話概括觀點。
明確觀點: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四、圍繞觀點,探討以下問題
1、為什么必須失去雙臂?
2、為什么失去的必須是雙臂?
3、聯系課文中的關鍵句領悟。
五、具體感悟(小結)
1、殘缺美,形體的殘缺并不等于藝術的殘缺。
2、藝術創作貴在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
3、具體實例:中國畫的“留白”手法;音樂中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唐代賈島的詩》尋隱者不遇。
六、運用所學知識欣賞羅丹雕塑《沉思》。
1、多媒體顯示羅丹作品《沉思》。
2、教師欣賞示范。
七、感悟美欣賞美
1、多媒體顯示羅丹雕像《擲鐵餅者》。
2、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3、歸納概括:
力與美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