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考語文正確使用成語和熟語復習(精選2篇)
2023屆高考語文正確使用成語和熟語復習 篇1
教學重點: 提高辨析成語和運用成語的能力。
教學難點: 辨析成語的意義、結構和色彩等,訓練歸納,形成知識和能力體系。
教學流程:
一、導入(略)
二、真題回顧
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XX年全國卷ⅰ)
a.鄰里之間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尋根究底,你們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深處春秋鼎盛的時代,我們這些身強力壯的青年應該奮發有為,積極向上,刻苦學習,為國家和社會多作貢獻。
c.這位代表說的雖不是什么崇論宏議,但他說的話發自肺腑,句句實在,沒有套話和假話,因此我們要更加重視。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總額同比減少一半,這說明以往超過底價數十倍成交的火爆場面已明日黃花。
【答案】b【解析】a.尋根究底:尋找根源,追究底細,弄清來龍去脈。 b.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齡;鼎盛,正當旺盛之時。比喻正當壯年。應用對象應該是人,不能用于修飾“時代”等,這里用錯對象。 c.崇論宏議:崇,高;宏,大。指高明宏大的議論或見解。d.明日黃花:明日,指重陽節后;黃花,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后逐漸萎謝的菊花。后多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正當的一項是( )(XX年全國卷ⅱ)
a.研究結果表明,那些心態平和、性格開朗、胸懷寬廣的人比那些愁眉苦臉、孤獨緊張、憂心忡忡的人出現精神疾患的概率要少50﹪。
b.對于在戰略上的調整使該公司必須做出選擇:要么聯手業內巨頭,強勢逼宮,使對手就范;要么急流勇退,套現獲利,回歸軟件市場。
c.自第三分鐘樸智星被斷球后,曼聯隊在五分鐘內竟然無法控制局面,而阿森納隊排山倒海般地高速狂攻,壓得曼聯喘不過氣來。
d.新版電視劇《四世同堂》引起爭議,有人認為該局加進了太多現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畫卷變得南腔北調,丟掉了原著的靈魂。
【解析】d、南腔北調:原指戲曲的南北腔調。現形容說話口音不純,攙雜著方言。a、憂心忡忡:忡忡,憂慮不安的樣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憂愁。b、急流勇退: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卻,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時為了避禍而及時引退。c、排山倒海:推開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強盛,聲勢浩大。
【思路分析】解答成語題的方法和步驟:①用文言文知識逐字解釋成語,運用成語結構特點把握成語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義。②注意成語潛在的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注意成語使用范圍,搭配的對象(如d項“南腔北調”形容“電視劇反映的市井生活畫卷”,就用錯了對象);弄清所用成語的前后語境,盡可能找出句中相關聯的信息。③從修飾與被修飾關系上分析,看修飾成分跟中心詞之間是否存在前后語義矛盾或者前后語義重復的現象。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XX年北京卷)
a.馬金鳳幼年從藝時嗓音毫無優勢,后來卻以清亮馳名,耄耋之年行腔依然高亢悅耳,她81年的舞臺生涯中有多少值得探尋的奧秘啊!
b“魔幻現實主義大師”加西亞.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名著《百年孤獨》,一度在國內各大書店杳無蹤跡,據說是因為版權問題。
c國外一些公司不明說裁員,而是給出幾種讓員工很難接受的“選擇”,使員工只得主動請辭,有人說這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d.遠處連綿的山峰上一道殘破的城墻依稀可見,山下面有條深谷,怪石崢嶸,溪流湍急,五路可通,正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答案】d【解析】d項望文生義。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形容地勢險峻,易守難攻。耄耋: 八九十歲。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人。語出《漢•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杳,無影無聲;不僅遠得不見蹤影,連一點蹤跡都沒有。比喻不知去向,下落不明。陳倉,古縣名,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指劉邦將從漢中出兵攻項羽時,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比喻用明顯的假象迷惑對方,而暗中卻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動打擊對方。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3分) (XX年安徽卷)
a李娟、楚金玲等5人在這次全國選拔中脫穎而出,以主攻手人選的身份進入中國排協公布的新一屆國家女排20人大名單。
b.現在少數媒體放著有重要新聞價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點逸聞就筆走龍蛇,這種做法真是令人費解。
c.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努力貫徹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堅決摒棄那種不尊重學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學方法。
d.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極大沖擊,曾經富庶的大西洋某島國如今經濟狀況已如履薄冰,瀕臨“國家破產”的邊緣。
答案:a【解析】穎:尖子。錐尖透過布囊顯露出來。比喻人的本領全部顯露出來。筆一揮動就呈現出龍蛇舞動的神態。形容書法生動而有氣勢、風格灑脫,也指書法速度很快,筆勢雄健活潑。應指貼著或附著耳朵叮囑他,表示教誨的殷勤懇切。常誤用為貶義詞,理解為在耳邊訓斥,當面命令。且該詞不能用于同輩之間。像走在薄冰上一樣。比喻行事極為謹慎,存有戒心。
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XX年遼寧卷)
a. 女性作者的文筆,常以柔情似水、細膩委婉見長,雖非個個如此,但說大多數是這樣,應該算是持平之論。
b. 政府有關部門應該考慮如何更好地發掘、利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以便盡快增強我國的“軟實力”。
c. 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種原因一直沒有發表,這次出版對編輯來說也有點敝帚自珍的意味。
d. 關于他的籍貫和生平,研究的人雖然很多,但一直言人人殊,始終沒有一個定論,因此這個問題還可研究。
答案: c【解析】持平:主持公道,沒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見。也指折中、調和的話。博:廣大,豐富,形容思想和學術廣博高深,多。形容理論、學識、思想、作品等廣博豐富,深奧精微。敝:破的,壞的;珍:愛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掃帚當成寶貝。比喻東西雖然不好,自己卻很珍惜。殊:不同。說的話個個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見。
6.下列名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XX年江西卷)
a.有人把那些只讀書而不假思索的人稱為“書櫥”,也有人稱這種人為“書蟲”、“書迷”、“書呆子”。
b.這位先生關于近代歐洲文化的大作,幾乎每一頁都會有文字讓我感到莫名的激動,以至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絕。
c.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額錢款時猝死于作案現場,他一生惡貫滿盈,真是死得其所。
d.他的講演深入淺出、居高臨下地闡述了青年的前途與國家現代化事業之間的關系,反響十分熱烈。
【答案】b 【解析】a.不假思索——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話敏捷、熟練,用不著考慮。不能用來直接形容人。c.死得其所——所:處所,地方;得其所:得到合適的地方。指死得有價值,有意義。感情色彩不對。d.居高臨下——居:站在,處于;臨:面對。占據高處,俯視下面。形容占據的地勢非常有利。句子是指演講者思想的高度,不是“占據的地勢非常有利”。
7.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XX年海南、寧夏卷)
a.新年聯歡宴會在喜氣洋洋的樂曲聲中拉開帷幕,一時間,觥籌交錯,笑語喧嘩,歡樂的氣氛彌漫了整個宴會大廳。
b.如果一般讀者不認為我的這本小冊子言不及義,編輯出版工作者又覺得它有可借鑒之處,那么我就心滿意足了。
c.眼下在某些地區,“走穴”正成為一些學者樂此不疲的事情,因為這既能提高知名度,又可帶來不菲的經濟收入。
d.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勞作生活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真有點令人匪夷所思。
答案: d【解析】酒杯和酒籌錯雜放置。形容眾人一起宴飲時的熱鬧景象。
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樂:樂于。 此:這。疲:疲倦;厭煩。因酷愛干某事而不感覺厭煩。形容對某事特別喜愛而沉浸其中。匪:同非,不是;夷:同彝,法度,常規,引申為尋常的,一般的,平常的。指言談行動離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據常情所能想象的。
8.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句是(XX年湖南卷)
a.道德是一切制度運行的社會土壤,道德與法律在一個國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齒相依,缺一不可。
b.雖然計算機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但擁有了它并不意味著一切工作都會那么輕而易舉,一揮而就。
c.傳統節日時一宗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遺產,其文化內涵和相關習俗不應該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
d.將往昔林林總總的記憶吐露在紙上,我意識到完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行動,我注定為記憶而生。
[答案]b[解析] 一揮而就。(揮:指揮筆。形容才思敏捷,寫字、寫文章、畫畫非常快。)嘴唇和牙齒互相依靠。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格格:阻礙,隔閡。形容彼此不協調,不相容。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眾多。
9.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最恰當的一句是(XX年山東卷)
a.在某些傳染病暴發初期,醫學專家最感到左右為難的是,如何判斷和預測疫情的規模和發展趨勢,以便為公共決策提體供更多的科學依據。
b.大型實景舞劇《長恨歌》的演員們充分利用華清池的空間,以優美的舞姿把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愛情悲劇演繹得動人心弦,幻若夢境。
c.再完美的機制出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機會主義,暴利主義成為心底橫行之猛獸,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價,破壞制度與規則者也會前赴后繼。
d.廣交會為企業提供了內外貿對接的契機,但這種對接不可能一揮而就,絕大多數出口企業由于不熟悉國內市場,即使有意內銷也無從著手。
【答案】b(動人心弦:激動人心,非常動人。a項左右為難:不管怎么做都有難處。c項前赴后繼:赴,向前沖前面的沖上去了,后面的緊跟上來。形容連續不斷投入戰斗,奮勇沖殺向前。褒義詞。d項 一揮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動筆就寫成。就:成。應為“一蹴而就”)
10.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XX年高考全國卷)
a.當時暴雨如注,滿路泥濘,汽車已無法行走,搶險隊員們只好安步當車,跋涉一個多小時趕到了大壩。
b.她從小就養成了自認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即使在醫院里要別人照顧,也依然頤指氣使,盛氣凌人。
c.會議期間,農科院等單位在會場外擺出了鮮花盆景銷售攤。休息時,攤前車水馬龍,產品供不應求。
d.您剛剛喬遷新居,房間寬敞明亮,只是擺設略嫌單調,建議您掛幅油畫,一定會使居室蓬蓽生輝。
答案:b 分析:正確選項為b項。“頤指氣使”的意思是,不說話而用面部表情來示意,指有權勢的人傲慢的神氣。這一句中的“她”從小就養成了自認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下文又有“盛氣凌人”,所以用“頤指氣使”完全符合文意。a句描述的是抗洪搶險時的情景,情況緊急,大壩有決口的危險,搶險隊必須迅速趕到,偏偏遇上暴雨如注,滿路泥濘,汽車無法行進,這里用“安步當車”顯然違背了文句的愿意。“安步當車”意指慢慢地步行,就當作是坐車。比如可以說“反正路也不遠,我們還是安步當車吧!”用“安步當車”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行走速度緩慢,二是行走者不慌不忙地步行,表現出的是一種閑適平和的心情。可見,句中用這個成語與它所在的語境很不協調,因而是不恰當的。c項是說攤前人很多,產品供不應求,說明人們均爭著購買鮮花,而“車水馬龍”是說車多得像流水,馬多得像游龍,常用表示人車往來不絕或形容繁華的情景。這同購買物品沒有任何聯系。因此用“車水馬龍”顯然是不恰當的。d項中的“蓬蓽生輝”是謙辭,表示由于別人到自己家里來或張掛別人給自己題贈的字畫等,而使自己非常光榮。其中,“蓬蓽”是謙稱自己的居室;“生輝”含有對別人或別人東西的贊譽。所以“蓬蓽生輝”一詞只能出自己的口,不能出自他人之口。否則,就有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意思。可見,這里用“蓬蓽生輝”,有貶低別人居室的嫌疑,因而也是不恰當的。另外,“一定會使居室蓬蓽生輝”一語中,“居室”和“蓬蓽”意義重復累贅,因為“蓬蓽”是“蓬門蓽戶”的省略,單以此處而論,需刪去“蓬蓽”才行。
11. 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XX年高考全國卷)
a.本來還不錯的一篇文章,讓你們這樣改來改去,反而改的不三不四了。
b.為了這個新產品的問世,他可是不遺余力,辛勤的汗水終于換來了成功的喜悅。
c.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古詞的細潤秀美,古玉的豐腴澤、和古錢的斑駁陸離吧。
d.每天早晨,他都要一個人跑到花園里,指手畫腳地練動作,抑揚頓挫地背臺詞。
答案d。分析: d 項中“指手畫腳”是形容說話時兼用手勢示意,也形容輕率地指點、批評。無論哪個意思都不能和“練動作”相符,犯了望文生義的錯誤。 a 項中“不三不四”有兩個基本意思,一是不正派,二是不像樣子,這里取第二個意思是正確的。b 項“不遺余力”是說用盡全部力量,一點也不保留,用以表現“他”為新產品的問世而辛勤工作是可以的。c 項“斑駁陸離”是形容色彩繁雜,用以形容古錢是正確的。
1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1998年全國卷)
a.成都五牛俱樂部一二三線球隊請的主教練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國人,其雄厚財力令其他甲b球隊望其項背。
b.為了救活這家瀕臨倒閉的工廠,新上任的廠領導積極開展市場調查,狠抓產品質量和開發,真可謂處心積慮。
c.今年初上海鮮牛奶市場燃起競相降價的烽火,銷售價格甚至低于成本,這對消費者來說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d.北京大學“五四劇社”為百年校慶排練的話劇《蔡元培》是否會以全新的風格出現在舞臺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答案d。分析:a中“望其項背“是指“能夠望見別人的頸項和脊背,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明顯不合語境,應為“望塵莫及”,強調“比不上”。b中“處心積慮”,指費盡心機,千方百計地謀算,多用于貶義,不能用來形容一心為公的“廠領導”。c中“火中取栗”,比喻替別人冒險,白白吃苦而自己得不到好處,顯然也不能比喻“消費者”。
三、歸納總結
現以以上高考成語題為例,總結歸納出高考成語故意致誤常見的幾種類型。
一、望文生義
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成語的內在含義,就按成語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運用于說話或文章里。因此,此錯誤類型是生活中常見的,也是高考常考的。
例1.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努力貫徹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堅決摒棄那種不尊重學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學方法。(安徽卷)
【分析】耳提面命:意為不但面對面教導,還提著他的耳朵叮囑他。后來形容嚴格要求,殷切教誨。命,教導。而例句中只片面的認為是“提著耳朵當面命令”,成了一種懲罰的方式。
例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勞作生活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真有點令人匪夷所思。(海南、寧夏卷)
【分析】匪夷所思:不是平常人所能相像的。夷,平常。而例句望文生義地想成了“讓人羨慕的天然生存環境”了。
例3.四十年來,您培養的莘莘學子,或縱橫商海,運籌帷幄,或潛心學界,激揚文字……在個行各業的建設中,總是首當其沖。(廣東卷)
【分析】首當其沖: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遭到災難。首,最先,最早;當,面對;沖,要沖,交通要道。而例句中把它理解為“居首要位置,起關鍵作用”的意思,與詞義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
例4.他的講演深入淺出、居高臨下地闡述了青年的前途與國家現代化事業之間的關系,反響十分強烈。(江西卷)
【分析】居高臨下:處在高處,俯視下面。形容處于有利或優越的地位。臨,面對。而例句中只把它理解為“一定的高度”,看事情的立足點出現了問題。
例5.有人把那些只知讀書而不假思索的人稱為“書櫥”,也有人稱這種人為“書蟲”、“書迷”、“書呆子”。(江西卷)
【分析】不假思索:用不著思考,形容說話辦事敏捷、果斷。假,憑借,依靠。例句中把“假”的意思理解為“加以”了,整個成語的意思成了“不思索”,句義變成“只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完全不是詞義的“敏捷、果斷”,才成了存儲文字的工具——書櫥。
二、對象錯位
有些成語有固定的使用范圍,如果不顧成語使用的對象和使用范圍就亂用成語,很容易造成“牛頭不對馬嘴”的后果。如:
例6.歷史如同一條長河,從源頭連綿不斷地流去,每一個階段都具有特立獨行的標志。(湖北卷)
【分析】特立獨行:獨特地立身行事。形容行為高潔,不隨波逐流。立,立身;行,做事。由詞義可以看出該詞的使用對象是人,而例句說的卻是“歷史”,很顯然把成語望文生義地想為“獨特”,而沒有顧及使用的范圍、對象。
例7.身處春秋鼎盛的時代,我們這些身強力壯的青年應該奮發有為,積極向上,刻苦學習,為國家和社會多做貢獻。(全國i卷)
【分析】春秋鼎盛:指正處在壯年。春秋,指年齡;鼎,正當。例句中成語“春秋鼎盛”修飾的對象是“時代”,對象用錯。
例8.新版電視劇《四世同堂》引起爭議,有人認為該劇加進了太多現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畫卷變得南腔北調,丟掉了原著的靈魂。(全國ii卷)
【分析】南腔北調:形容口音不純,摻雜方音。用于寫“口音”而不用于“生活畫卷”,不能把訴諸聽覺的變成訴諸視覺的,對象用錯。
例9.現在少數媒體放著有重要新聞價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些逸聞就筆走龍蛇,這種做法真是令人費解。
【分析】筆走龍蛇:形容書法或文章灑脫雄健,很有氣勢。例句中卻用來說“做法”,當屬用錯對象。
例10.雖然計算機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但擁有了它并不意味著一切工作都會那么輕而易舉,一揮而就。(湖南卷)
【分析】一揮而就:一揮筆就完成了,形容詩文、書畫很快就寫好畫好了。揮,揮筆。很明顯“一揮而就”的適用對象應為“詩文、書畫”,而例句的對象為“工作”,錯。
例11.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種原因一直沒有發表,這次出版對編輯來說也有點敝帚自珍的意味。(遼寧卷)
【分析】敝帚自珍:家里的破掃帚也被自己珍惜,比喻自己的東西雖然不好,卻非常珍愛。從意義可言看出“敝帚自珍”適用于對自己,而不能用于別人。例句中的“作品”是“已故著名作家”的,而不是“編輯”自己的,當屬于對象用錯。
三、褒貶誤用
成語中,有些是有感情色彩的,在使用的過程中,就要分辨出這些成語的褒貶色彩,否則就會產生誤用現象。如:
例12.再完美的機制出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機會主義,暴利主義成為心底橫行之猛獸,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價,破壞制度與規則者也會前赴后繼。(山東卷)
【分析】前赴后繼:前面的趕過去,后面的緊跟上,比喻連續不斷,勇往直前。這是褒義詞,常用來形容在革命戰爭年代人們不斷地投入戰斗,奮勇沖在前面,表現的是革命斗爭的英勇壯烈。而例句中用于“破壞制度與規則者”明顯的褒貶不當。當然,在這個例句中,如果給成語加上一個引號,它就具有了一種諷刺幽默的意味,就變成了成語的活用。但遺憾的是命題人并沒有要活用它的意思。
例13.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額錢款時,猝死于作案現場。他一生惡貫滿盈,真是死得其所。(江西卷)
【分析】死得其所:指死得有價值,有意義。褒義詞。而例句中“歹徒”“一生惡貫滿盈”怎能“死得其所”,只能是“死有余辜”。
四、不合語境
成語的使用還要注意到與語境的和諧,不能不合慣用句式,不能不合情合理。如果成語與其所在的語境不能協調,使用就不恰當。如:
例14.大型實景舞劇《長恨歌》的演員們充分利用華清池的空間,以優美的舞姿把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愛情悲劇演繹得動人心弦,幻若夢境。(山東卷)
【分析】動人心弦:因受感動而引起內心共鳴,指激動人心,非常動人。前面根本沒有受感動的成分,無法引起內心共鳴,再者與“演繹”的搭配也不恰當。
例15.這幾位大學畢業生雖然工作經驗欠缺,實踐能力不足,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下,他們決心自立創業,牛刀小試,開創一番新事業。(四川卷)
【分析】牛刀小試:比喻有大的才干,先在小事情上顯一下身手。而例句中“幾位大學畢業生”雖然可以說有“大的才干”,但“自立創業”“開創一番新事業”并不是小事,所以說不合語境。
五、前后矛盾
有些成語,就其本身的意義來看盡管準確,但還要看它在整個句子中和其他詞語或分句表意是否矛盾。如:
例16.遠處連綿的山峰上一道殘破的城墻依稀可見,山下面有條深谷,怪石崢嶸,溪流湍急,無路可通,正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北京卷)
【分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意為一個人把守關隘(關隘:指位置重要、地勢險要、筑有工事、派兵防守的要道路口),一萬個人也攻不進來。形容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成語說的是有路,很險要狹窄的關隘路,而例句說的是山下根本“無路可通”,又何來易守難攻。
例17.XX年5月9日,我國著名相聲演員李文華老人溘然長逝,這讓他的老搭檔姜昆深感失之交臂,沉浸在極度的悲痛之中。(四川卷)
【分析】失之交臂:形容有了機遇又當面錯過。交臂,形容彼此走得很靠近而胳臂挨胳臂。該成語常常帶有惋惜意味,因為一般指的是難得的好機會。可例句的該成語前說是“老搭檔”,說明胳臂挨胳臂地表演過多次,并不存在“機遇又當面錯過”的情形,屬于前后矛盾,并有望文生義的意味。
六、詞義用錯
成語的含義是約定俗成的,它的含義也相對固定。因此,成語在使用時要求也較高,如果句子和成語所表達的意思有出入,我們稱其為“詞義用錯”。
例18.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極大沖擊,曾經富庶的大西洋某島國如今經濟狀況已如履薄冰,瀕臨“國家破產”的邊緣。(安徽卷)
【分析】如履薄冰:形容戰戰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而例句表現的是經濟狀況到了非常危險的程度,因此用錯成語了。
七、形近混淆
有些成語和其他成語在字型、讀音較為相近,或者說有相同的語素,因此在使用的過程中容易混淆而出現誤用。如:
例19.廣交會為企業提供了內外貿對接的契機,但這種對接不可能一揮而就,絕大多數出口企業由于不熟悉國內市場,即使有意內銷也無從著手。(山東卷)
【分析】一揮而就:見例10。根據例句看,此處應為“一蹴而就”。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成功。蹴,踏;就,成功。由“一蹴而就”的詞義可以說,它才適合例句的語境。
八、謙敬錯位
有些成語是謙詞,只能對己;有些成語是敬詞,只能對人。 如果辨別不準,就會導致謙敬錯位。
例20.您剛剛喬遷新居,房間寬敞明亮,只是擺設略顯單調,建議您掛幅油畫,一定會使居室蓬蓽生輝。
【分析】“蓬蓽生輝”表示由于別人來到自己家里或別人的字畫掛在自己室內而使自己非常榮耀。用作謙詞,只能對己。這里犯了謙詞敬用的錯誤。
九、功能混亂
每個成語由于自身詞義和詞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語法功能也不同。如果把握不準,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亂的錯誤。
例21.每天早晨,他都要一個人跑到花園里,指手畫腳地練動作,抑揚頓挫地背臺詞。
【分析】 “指手畫腳”是一個動詞性成語,在句中應充當謂語,而該句由于對它的語法功能把握不準,誤把它當作形容詞性成語,充當了狀語。
十、特定用法(雙義成語)
有些成語隨著語言的演變,形成了固定的常用義,但本義也沒有完全廢除,只是使用較少。使用時就不能只從常用義入手,以免誤用。
例22.本來還不錯的一篇文章,讓你們這樣改來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分析】 “不三不四”本義是不象樣子,后來多比喻行為不正派。在該句中用的是本義,是正確的。
還有些成語使用時離不開特定的句式,如果不了解,也會出錯。
例23. 成都五牛俱樂部的雄厚財力令其他甲b球隊望其項背。
【分析】 “望其項背”意思是能夠望見別人的頸項和背脊,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這個成語必須用于否定句式,在該句中使用就不恰當了。
當然,每年的考題都在變化中,只關注成語的這幾個點是不夠的,還應全面備考,以廣博的知識去應對變化的試題。
板書設計:望文生義、褒貶不分、雙義成語、形近混淆等
作業:
整理背誦重要成語
教學心得:
2023屆高考語文正確使用成語和熟語復習 篇2
文言虛詞復習教案(一)
李啟勝
學習要點:
掌握 “而” “何”“乎”虛詞的用法
學習過程
一、考點闡釋:
《考試大綱》明確有18個虛詞: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閱讀材料的上下文中確定某個虛詞的具體意義和作用。復習文言虛詞,一般不要求同學死記硬背虛詞的義項。
第一課時:復習“而”
典型例題
(一)用作連詞。
1.用法: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法: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用法: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用法: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用法: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用法: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用法: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用法: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規律總結
(一) 用作連詞 ①表示并列關系【前后動作、狀態同時發生或存在,能換位,可譯為“又、還、并且”】 ②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而且”】 ③表示承接關系【前后動作、狀態是先后關系,不能換位,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④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⑤表示假設關系【主謂語之間,前為假設條件,后為結果,可譯為“如果、假如”】 ⑥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前為方式,后為目的,相伴隨,有主次,可不譯】⑦表示因果關系【前為條件因果,后為結果,可譯為“就、便、因此”】 ⑧表示目的關系【一般可理解為“來”或不譯】
(二) 用作代詞,痛“爾”,第二人稱,可譯為“你、你的”。
(三) 用作助詞。“而已”(罷了)、“已而”(不多久)、“俄而”(不多久、一會兒)
課堂訓練
一、解釋句中“而”字的意義和用法
1、 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1—5連詞,表承接“來”“就”】
2、 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3、 圖窮而匕見
4、 余聞而愈悲
5、 莊宗受而藏之
6、 溫故而知新【6—9連詞,表并列“和”“并且”】
7、 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
10、惜其用武而不終也【10—12連詞,表轉折“卻”】
11、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12、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1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13—15連詞,表遞進“而且”】
14、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15、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6—18連接狀語和動詞,表修飾】
17、盛以錦囊,負而前驅
18、 徐而察之
19、 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19—20連詞,表假設“如果”】
20、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21—22連詞,表因果“因而”】
22、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23代詞,通“爾”,“你”“你的”】
24、 既而兒醒,大啼【24時間副詞詞尾,助詞。】
二.下列句中加點的“而”字分類正確的一組是【c(①⑥轉折連詞 ②④修飾連詞 ③⑦順承連詞 ⑤⑧遞進連詞)】
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趙豈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⑦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 ⑧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斷“而”在文段中的意義。
兵者,危道也。須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則,何以勝?故馮婉貞曰:“諸君2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氏雖小,然青,取之于藍3而青于藍,更勝其父。婉貞博學4而日參省乎己,非只效書生終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敵之大捷。非7而所謂小女子也,乃巾幗英杰8而。
答案:
1、 連詞,并列關系。 2、 連詞,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3、 連詞,轉折關系,可譯為然而。4、 連詞,遞進關系。5、 連詞,修飾關系。6、 連詞,承接關系。7、 代詞,同“爾”,可譯為你。8、 語氣助詞,放在句末,表示勸告或感嘆語氣,可譯為“吧”“啊”。
第二課時:復習“何”
典型例題
(一)用作疑問代詞。
1.用法: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用法: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3.用法: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法: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法: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于“啊”。
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規律總結:
(一) 用作疑問代詞:①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②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翻譯時“何”要后置。③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二) 用作疑問副詞。【不能移到動詞后】
①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樣”。 ②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樣”
(三)何:通“呵”,喝問
課堂訓練
一、解釋句中“何”字的意義和用法。
1.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疑問代詞,譯作“為什么”“什么原因”。】
2.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疑問代詞,單獨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帶有語氣助詞 “哉”“也”。譯作“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疑問代詞,用作前置的賓語,問處所或事物,譯作“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4.然則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其間旦暮聞何物?(《琵琶行》)
【疑問代詞,用作定語。譯作“什么”“哪”。】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疑問代詞,用作狀語,常表示反問。譯作“為什么”“怎么”。】
6.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疑問代詞,用作狀語,常表示反問。譯作“為什么”“怎么”。】
7.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古風十九首?其三》)
【副詞: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詞前。譯作“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8.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副詞: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詞前。譯作“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9.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副詞: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詞前。譯作“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10.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復音虛詞。 “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譯作“怎么樣”“什么樣”。】
11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同上】
12何以哉?(《曹劌論戰》)
【復音虛詞。“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譯作“拿什么”“憑什么”】
13.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復音虛詞。“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譯作“拿什么”“憑什么”】
14.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復音虛詞“奈何”,常用于疑問句中作謂語或狀語。譯作“怎么辦”“為什么”。】
15.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復音虛詞“奈何”,常用于疑問句中作謂語或狀語。譯作“怎么辦”“為什么”。】
二、下列句中加點的“何”字的意義與例句相同是( )【 d(a怎么 b什么,賓語 c什么,定語 d為什么 e多么)】
例: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來何操 c.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d.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判斷“何”在文中的意義。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謬也,懂其理者,2何可勝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據4何為?原其理,當為愛之深也。可見,情之誤,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答案:
1、 疑問代詞,可譯為怎么。2、 疑問代詞,可譯為怎么3、 疑問代詞,可譯為為什么4、 疑問代詞,可譯為什么5、 副詞,可譯為多么 6、 疑問代詞,可譯為什么7、 可譯為憑什么 8、 可譯為怎么樣
第三課時:復習“乎”
典型例題
(一)用作語氣助詞。
1.用法: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用法: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3.用法: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法: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④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法: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于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于)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于)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乎: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規律總結:
(一) 語氣助詞:①表示疑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②表示測度語氣,相當于“吧”。 ③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④表示感嘆語氣,相當于“啊、呀”。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⑥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于“地”
(二) 介詞,相當于“于”。 ①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相當于“在、從”。 ②表示動作涉及的對象,相當于“對、向”。 ③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相當于“在”。 ④表示比較,相當于“比,跟……相比”。
課堂訓練
一、解釋句中“乎”字的意義和用法
1、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1—2助詞,表疑問和反問,可譯為“嗎”“呢”。】
2、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3、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4助詞,表測度,可譯為“吧”。】
4、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殽之戰》)
5、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助詞表感嘆,可譯為“啊”“呀”。】
6、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屈原列傳》)
【6—7介詞,相當于“于”。】
7、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記》)
【8—9形容詞詞尾。】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二、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確的一項是 ( )
【d(①比 ②助詞,表疑問語氣 ③助詞,表揣測語氣 ④詞尾)乎】
①生乎吾前其聞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②曰:壯士,能復飲乎
③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三、判斷“乎”在文中的意義。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1乎?然吾曾見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從此業,吾問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賦斂。”可見,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為4乎如此好樂?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則王之所為,宜也。臣之駑頓,所言多謬,王能諒之6乎?
答案:
1、 助詞,測度語氣,可譯為吧。2、 相當于“于”。3、 助詞,感嘆語氣,可譯為啊、呀。4、 助詞,用在句中表停頓。5、 助詞,詞尾,不譯。6、 句末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