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正確使用成語教案
正確使用成語
【考綱解讀】XX年《考試大綱》要求:“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考查能力為d級,即表達應用。
該考點包括正確理解和正確使用兩個層面,即理解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根據語境正確使用詞語(包括使用得好不好)。
熟語一般具有兩個特點:
(1)望文生義
是由于不能準確理解成語的整體含義,甚至以今義曲解成語引起的。例如:“在老師的幫助下,我逐改正了文不加點的毛病。”“文不加點”應指作文一揮而就,不加修改成文,例句顯然將它理解成了“寫文章不加標點符號”。
(2)色彩不當
是由于不能辨識表義相近的成語的褒貶色彩而引起的。例如:“譚嗣同是甘為變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似乎少些剛烈。”“始作俑者”是指首開某種惡劣風氣的人,或第一個做壞事的人,屬于貶義詞,例句顯然未辨清成語的感情色彩。
(3)用錯對象
由于未弄清成語的特定含義、適用范圍而引起的。例如:“家用電器降價刺激了市民的消費欲的增長,原本趨于滯銷的彩電,現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熱的商品。”“炙手可熱”比喻氣焰很盛,權勢很大,當然不能用來修飾商品。
(4)輕重不當
由于不能理解詞義相近的成語表義程度的輕重而引起的。例如:“你這真是高瞻遠矚啊,開學就提前準備好了,因此這次考試取得了班上前三名的好成績。”“高瞻遠矚”語義太重,應用“先見之明”。
【知識梳理】
成語是俗語的一種,是指語言現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它結構凝練而富于表現力。成語豐富了漢語的詞匯,它是人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成語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恰當地引用成語,可以使語言生動活潑,使文章言簡意賅,并增加表達的廣度和深度。反之,則容易產生誤解,甚至鬧出笑話。但由于成語的結構固定而類型又多種多樣;表達一個整體的意義而意義又比較豐富,另一方面,大量成語源于我們初中生不大了解的古代典籍,所以,正確使用成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就要求我們平時注意積累,不斷豐富詞匯。積累的方法很多,譬如有的教師讓學生化整為零,每天積累一兩個成語;有的在每天的語文課前讓學生講一兩個成語故事;既激發興趣,又記住了成語。但關鍵還在于自己平時的積累,如:遇到不理解的成語隨時借助工具書——成語詞典,弄清這個成語的來龍去脈,這樣就可以從音、形、意三個方面三位一體地去積累成語。另外寫作中使用成語時,也要多加斟酌和辨析,學會結合語境,結合說話的場合、對象、語體、情景、題旨、詞語之間的呼應情況選用成語。只有這樣,在應試時我們才能駕輕就熟,準確辯識,不誤用和亂用成語。
從以上高考試題可以看出,對成語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們能根據具體的語境判斷成語的運用是否恰當。而要正確判斷成語運用是否恰當,就必須了解成語的意思,明確成語的使用范圍、對象及褒貶色彩等情況。在復習中,只要針對這些情況,從了解成語的特點出發,加強練習,勤于積累,就可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平時對成語的練習、積累,要注意下面的一些情況:
(一)了解成語的特點。一般說來,成語具有古語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點。
1. 古語性。有的成語中保留了古漢語詞語的意思或用古漢語語法結構。如"不過爾爾"中,前一個"爾"是"如此、這樣"的意思;后一個"爾"同"耳",相當于"罷了"。意思是"也不過如此而已,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又如"時不我待",照現代漢語的習慣,應理解為"時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裝。意思是"時間不會等待我們,指要抓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