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成人18久久久久_日韩欧美色_江苏极品身材白嫩少妇自拍_曰本人做爰大片免费观看一老师_久草视频网_最近中文字幕MV高清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三語文教案 > 《伶官傳序》教案(精選17篇)

《伶官傳序》教案

發布時間:2024-02-20

《伶官傳序》教案(精選17篇)

《伶官傳序》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

  1.   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其用法:

  2.   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

  3.   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

  教學重點:

  1.   文中的關健字、詞、句:

  2.   文章的議論思路。

  教學步驟 :

  1.   導入  新課

  1.   學生:說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學生或教師作出評判。

  2.   學生:舉出已學過的歐陽修的課文名。

  參考:《醉翁亭記》

  3、 教師:如果說《醉翁亭記》通過寫醉翁亭的秀麗風光,通過勾勒太守與種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話,那么,《伶官傳序》則是通過寫后唐莊宗接受和執行其父遺命等一串故事,通過總結寵信伶人這一教訓,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歐陽修的《伶官傳序》。(板書標題)

  說明:

  激發興趣,勾起回憶,通過比較,引入新課。

  二、學習新課

  (一)

  1.   朗讀課文:學生朗讀,教師正音。

  2.   分組競賽: 解釋個別字義,說明特殊用法。 (幻燈)

  字:原——推究 約——訂立盟約

  函——用盒裝 本——考察

  乃——你 其——一定

  詞:伶人——樂工

  人事——人的作用

  句:盛以錦囊——狀語后置

  告以成功——狀語后置

  身死國滅——表被動

  3.   互相研討:共同翻譯全文,教師注意答疑。

  (二)

  1.   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學生答)

  答案: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板書)

  說話:用現代漢語表述這一中心論點。要求 簡潔明了。(學生說)

  提示:參照課文注釋。

  答案:盛衰成敗,由于人事。(板書)

  2、 思考: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怎樣過渡到分析中去的?(學生答)

  參考答案:(教師引導、評述)

  論據: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

  過渡:文中“原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這一句。

  3、 學生說話:簡述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

  教師總結并板書:(見下)

  恪遵父命

  得—— ——成則由人

  終于報仇

  一改初衷

  失—— ——敗也由人

  由勝而敗

  4、 思考:從論證角度上考慮,作者采取了什么論證方法?

  答案:正反對比。(板書)

  5、 思考:作者從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了結論?

  參考:A“皆自于人。”

  B“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C“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板書)

  學生:用現代漢語將作者的這些結論再說一遍。

  教師:注意糾正錯誤。

  6、 教師歸納: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一條嚴謹的思維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議論,顯得中心突出,結構嚴謹。(板書)

  7、 思考:處于北宋中葉的歐陽修,為何要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

  學生:回答。

  參考:以古喻今,告誡當時北宋統治者,要吸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于表面的繁榮。(板書)

  注意:引導學生盡可能地說出上面兩個成語

  字、詞、句是關鍵,必須首先予以解決。

  通過競賽,更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首先讓學生理清文章的綱。

  把握文體特點,掌握論據。

  了解內容,弄清史實,得出觀點。

  明確論證方法。

  初步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落實字詞的理解。

  明白文章的思路,學會嚴謹的論證。

  進一步了解作者寫作意圖。

  讓學生靈活運用成語。3.  

  課堂延伸

  1.   思考:你學了這篇課文以后,從莊宗這一史實和作者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樣的啟發?

  參考答案: a:小事不小

  b:玩物喪志

  c:事在人為

  d:以古為鏡

  e:……

  (板書)

  2、 總結:古人說得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的教訓不能忘記,我們要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再重復古人的悲劇!

  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

  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3.   課后作業 

  1.   記住剛才老師點出的關鍵字、詞。

  2.   掌握課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3.   完成思考和練習。

  鞏固課堂所學。

  課外自學。

  終于報仇

  (正)

  雖曰天命 憂勞可以興國

  豈非人事 逸豫可以亡身

  盛衰成敗 禍患積于忽微

  由于人事 智勇困于所溺

  一改初衷

  (論點) 失 敗也由人 (結論)

  由勝而敗

  (反)

  (例證)

  目的:居安思危,防微杜漸

  啟發:小事不小

  玩物喪志

  事在人為

  以古為鏡

  ……

  [1]

《伶官傳序》教案 篇2

  江蘇省金湖中學 梁萬年

  ★★★★ 觀點鮮明,論題突出,說理有力,條理分明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第二段追述晉王的遺命和唐莊宗如何接受和執行晉王的遺命。

  第三段把唐莊宗的盛和衰情況作對比,說明他事業的成敗在于人為。

  第四段具體指出唐莊宗身死國滅的原因,并推廣一層,為后世戒。

  ★★★★ 對比的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

  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方其……可謂壯哉!”“及……何其衰也!”兩個感嘆句,用詞不同,卻包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壯哉,在贊嘆中有輕蔑;衰也,在惋惜中有譴責,都表達了作者對這件歷史事實的鮮明的觀點。接著又用“豈……歟?”和“抑……歟?”反詰語氣的選擇復句強調后者,說明成敗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文章感情充沛,語言寓于變化,長句短句錯落得體,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讀起來朗朗上口。結尾處,既是全文的總結,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給人以啟示。

  ★★★★ 字詞部分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函梁君臣之首 函,名詞作動詞,用木匣子裝

  抑本其成敗之跡 本,名詞作動詞,考究

  憂勞可以興國 興,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興盛

  逸豫可以亡身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喪亡

  而告以成功 成功,形容詞用作名詞,成功的消息

  禍患常積于忽微 忽微,形容詞用作名詞,細微的事情

  系燕父子 系jì 捆綁

  ★★★★ 歐陽修詩詞名句

  1、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元宵佳節,情侶相會,無論情還是景,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2、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不僅寫行人越走越遠,還寫出了情思離愁越來越長,使人有悵然若失之感。

  3、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天的風吹著竹葉,發出嘩嘩的響聲,思婦長夜不眠,聽著這些聲音,便產生了離愁別苦。擬人化的手法,觸景生情之筆。

  作者郵箱:

  [1]

《伶官傳序》教案 篇3

  邱龍濤

  教學目標 :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義詞:與,歸,易,告。

  C、虛詞:于,為,

  D、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夜呼,東出,

  F、古今異義:至于

  3、能力目標:A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B、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

  1、詞類活用

  2、課文第三段。

  教學難點 :對名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啟發式與討論式相結合。

  學法:學生學會積累,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時:一課時。

  教學要點:

  1. 導入  。2、簡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紹)。3、簡介作者:歐陽修。4、閱讀課文。5、講析課文,重點第三段,著重體味語氣。6、拓展練習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 導入  :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史學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習《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本文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對本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 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3分鐘)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生質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

  四、 講析課文:

  (一) 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

  本文是一篇史論。

  (二)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問:找學生翻譯此句。

  用現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例證法“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B、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果寫的。

  (四)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師: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

  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 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五)師: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六)課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遺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A問: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B師問: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八)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A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B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九)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

  此句為對句,又用了正反對比,句式工整,讀之有節奏感。

  (十)小結: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敗)。

  (十一)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五、總結: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 文是從序文的角度命題的,《六國論》《過秦論》是從史論的角度命題的,如果也從史論的角度給本文命題,而且也有一個“論”字,怎樣改好?

  如:《興亡論》等。

  七、品語言并讀課文。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是注意語氣。 問句讀上揚調,嘆句讀下降調。

  并做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背誦第三段。

  板書設計 :(投影片二)

  時間 事件 道理

  盛衰之理 盛(得) 908年 接受三矢,繼父遺志 憂勞可以興國

  在于人事

  (論點) 912年 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 926年 身死國滅 逸豫可以亡身

  歷史教訓:“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興亡規律”。

  即是“規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教師提示學生討論回答)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 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關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們用這一“規律”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1]

《伶官傳序》教案 篇4

  【目的要求】

  1.學習文中的一些實詞、虛詞。理解句意、文意。

  2.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含義。

  【文言基礎知識】

  1.字詞解析

  ①注音釋義

  系燕父子(系jì,捆綁。)

  仇讎已滅(讎chóu,同“仇”。)

  亂者四應(應yìng,應和(hé))

  盛衰之理(盛shèng,興盛。)

  盛以錦囊(盛chéng,裝。)

  ②詞性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木匣→用木匣封裝。名詞作狀語)

  一夫夜呼(在夜里。名詞作狀語)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使國興,使身亡。動詞的使動用法。)

  ③一詞多義

  【原】

  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當“泉”講,用的是本義。《祭妹文》)

  武夫力而拘諸原(原野。《殽之戰》)

  天地之所以養人者,原不過此數也。(原來。《治平篇》)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推究,探求。)

  【微】

  微行入古寺(隱蔽身份,這是本義。《左忠毅公逸事》)

  嶺嶠微草,凌冬不雕(極小的。《采草藥》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微小的。)

  其文約,其辭微(微妙,深奧《屈原列傳》)

  恨晨光之熹微(微弱。《歸去來兮辭》)

  微指左公處(暗暗地《左忠毅公逸事》)

  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如果沒有。《荊軻刺秦王》)

  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不是。《岳陽樓記》)

  【告】

  遷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上報,報告)

  私見張良,具告以事(告訴,陳述《鴻門宴》)

  自告奮勇(表示,表明)

  【盛】讀shèng

  盛衰之理(強盛、興盛)

  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豐盛。《滕王閣序》)

  其意氣之盛(盛大,雄壯)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職位高。《師說》)

  讀chéng

  盛以錦囊(裝。)

  2.難詞句解析

  ①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理:道理,此處可理解為原因。事:做。人事:可理解為“人為”。豈……哉:難道不是……嗎?此處是用反語問句的形式來抒發感嘆。

  譯作:興盛和衰敗的原因,雖然說是上天決定的,難道不也是人為造成的嗎!

  ②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之所以……”,“之所以……者”,都是“……的原因”的意思,“所以”前的“之”字是結構助詞,可有可無,不必解釋。原:推究。之:代上一句講的道理。

  譯作:推究莊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這個道理了。

  ③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受:授,接受。古漢語中“受”“授”同源。廟:宗廟,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是下文的“太廟”。從事:一般的官員。一少牢:用一只羊、一只豬作祭禮。

  譯作:莊宗接受了劍,把劍收藏在宗廟里,從那以后,每當用兵的時候,就派遣手下的官員用一只羊、一只豬的祭禮向祖廟禱告,又請出那三枝箭,用錦囊裝了,背著(劍)一馬為先,等到得勝回來時,再把箭放回原處。

  ④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抑:連詞,還是。本推究……根源。“得之”,“失之”中的“之”都是代詞,代“天下”。兩個“而”都是表轉折的連詞。自于:由于。

  譯作:難道是得天下困難而失掉天下容易呢?還是推究那導致成功和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人為造成的呢?

  ⑤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忽微:極細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極小的計量單位。智勇:有“智”與“勇”的人。所溺:溺愛的人或事。豈獨……也哉!難道僅僅(單單)……嗎?也哉:語氣助詞連用。

  譯作:災難禍害常常是從小的事情上積累起來的,聰明勇敢的人往往被所溺愛的事兒困擾,難道僅僅是幾個伶官(造成的)嗎?

  【內容主旨】

  全文共4個自然段。

  第1自然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豈非人事。

  2~4自然段以唐莊宗為例,邊擺事實,邊講道理,展開討論。唐莊宗李存勖接受父命,報仇雪恥,系燕父子、函梁君臣,這是他成功的時候。但天下平定后,卻一夫作亂,倉皇東出,伶人困之,身死國滅“,這是他慘敗的時候。莊宗成時:意氣之盛,可謂壯哉;莊宗敗時: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在敘述史實中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從而進一步推出:禍患常積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寫作特點】

  1.本文在開篇提出中心論點之后。運用正反對比推理,使論證其有極強的說服力。用于推理的事例無可辨駁的史實,使人感到真切而信服。

  2.本文感情充沛,語言寓于變化,長句短句錯落得體,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讀起來瑯瑯上口,加上陳述句與反語句反復出現,語氣詞多處運用,使議論中透出情韻。文章結尾處“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既是全文的歸結,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給人以啟示。

  【解題指導】(思考和練習)

  一.見【內容主旨】

  二.1.(莊宗)請其矢,盛(之)以錦囊,負(之)而前驅。

  2.(莊宗)還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3.公使陽處父追之,反諸河,(孟明等)則在舟中矣。

  4.鄭穆公使(之)視客館,(杞子等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5.若從君惠而免之,(吾等)三年將拜君賜。

  三.這樣行文,使句式對稱,讀起來瑯瑯上口。特別是一些正反對比的對稱句子,不僅有音節美,而且在細細咀嚼中,我們可深刻地領略作者褒貶揚抑的立場,體味到作者鮮明的思想感情。

  【資料窗】

  1.關于作者

  作者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歐陽修是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獎掖后進。著名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詣最高。后人把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宋史》卷三百十九有傳。

  2.關于歷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pái 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應為吸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當滿足于表面的繁榮。

  [1]

《伶官傳序》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歐陽修了解歐陽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寫作本文給伶人立傳的目的。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義詞:與,歸,易,告。

  c、虛詞:于,為,

  d、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夜呼,東出,

  f、古今異義:至于

  3、能力目標:

  a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b、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教學重點:

  1、詞類活用

  2、課文第三段。

  教學難點:對名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啟發式與討論式相結合。

  學法:學生學會積累,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 導入: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史學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習《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本文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對本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作者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至皇祐五年(1053)間所撰。在二十四史中,有兩部《五代史》:宋初宰相薛居正奉詔監修的稱《舊五代史》,歐陽修撰的名為《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以紀傳體記載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的史實。其列傳中有合傳《伶官傳》,記載了敬新磨、景進、史邇懟⒐鷗叩熱宋筇譜謁孕也⒌賈擄苷夜氖肥怠:禿芏嗍費ъ乙謊費糶薇嘧肥櫚哪康氖俏飩ǖ弁跆峁┩持尉楹屠芳洹r虼耍思切鶚肥抵猓鉤3r浴奧邸薄ⅰ靶頡鋇男問椒⒈磣約旱募狻1酒閌恰讀婀俅非暗男蚵邸?br>

  本文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作者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吉州永豐人。官至樞密副使,參加政事。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歐陽修是北宋文學革新的領導人物。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文以韓愈為宗,大力反對浮靡的時文,倡導有內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議論當事,切中時弊,說理暢達,抒情委婉。他積極培養、提拔、獎掖后進,著名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詣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宋史》卷三百十九史傳。

  《伶官傳序》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伶官傳》是一篇合傳,寫了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伶官,指古代宮廷樂官。本文是指供奉內廷,授及官職的令人。后唐莊宗李存勗寵幸伶人,讓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人仗其勢,擅權亂政,使唐朝廷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終成叛逆,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以莊宗寵幸伶人,身死國滅的歷史事實為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并闡明了國家盛衰成敗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四、時代背景介紹。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個國君,篡位、弒君現象屢見不鮮,戰亂頻仍,后唐莊宗就是被殺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優伶,“常身與俳優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所惑,使其得以重權在握。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后又單人獨騎逃走。莊宗親征敗北,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就此事發表感慨,借事論理,指出王朝興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五、學生自讀課文正音。

  強調:矢(shǐ) 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錦囊) 函(hán)

  六,課文上的知識點

  原: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函:動詞,裝在木匣子里。原意是匣子。

  本: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七、自讀要點(學生討論)。

  ①找出論點。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無命,豈非人事哉!”連用兩個感嘆句表明作者對“盛衰之理”的重視,對“豈非人事”的強調,用一個“原”字推尋原因,點出莊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論據,確定全文論證的內容。“雖曰……豈非……”是反詰語氣的轉折復句,葸在強調后者。

  ②找出論據。

  主要是敘述莊宗接受父命、報仇雪恥,后來由勝轉敗、由盛轉衰的事實。

  ③文章如何通過正反論證突出中心論點的?

  文章在敘事中融人作者的議論,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引史評史,就史論事,在真實記述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客觀分析、評論,從中歸結出道理,告誡人們汲取歷史教訓,這是史論文章的目的和特點。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證明“成則由人”的道理。次寫莊宗報仇雪恥后,以為大功告成,不思強盛,寵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倉惶出逃、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的“慘狀”,證明了 “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最終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證了開頭的論點,加強了文章的說理性,在最后一段進一步推論,仍用“方其……及其”的對比句式,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擴展了論點,照應了題意,加強了文章的思想性。

  八、討論:如何理解文章內容與題目之間的關系?

  伶官的情況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系緊密,重點落實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過程直接聯系起來,突出中心。

  1九、.介紹《新五代史》,推薦課外閱讀資料:

  《新五代史》即《五代史記》,74卷,是一部紀傳體史書,因為有薛居正編篡的《舊五代史》在前,故稱之為《新五代史》。舊史記載了大量帝王“受命于天”等荒誕不經的事,歐陽修以為此書不宜于“垂勸誡,示后世”,故重新編寫了五代史。列傳皆用類傳,有《家人》《一行》《義兒》《伶官》等傳。推薦閱讀《伶官傳》及其他篇章。

  十、板書設計

  勝衰之理       豈非人事

  (莊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仇讎已滅

  意氣之盛                     何其衰也

  得之易                       守之難

  成敗皆人

  謙受益                          滿招損

  歷史教訓:

  “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十一)、語言訓練示例

  將下面兩段話改成對偶句,并試析兩種表達的優劣。

  ①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試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①修改:莊宗受矢,太廟藏之,每逢出征,則遣從事。以太牢告祖廟,請三矢于靈前。盛以錦囊,負以己軀。統師前驅,士卒爭先。凱旋而還朝,納矢而入廟。

  試析:全部使用對偶句,顯得板滯。奇偶并用,長短錯落,給文章注入靈動之氣。

  ②修改: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未及辭廟,倉皇東出,賊未及見,軍已潰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

  試析:答案可參照(1)

《伶官傳序》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義詞:與,歸,易,告。

  C、虛詞:于,為,

  D、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夜呼,東出,

  F、古今異義:至于

  3、能力目標:A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B、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

  1、詞類活用

  2、課文第三段。

  教學難點 :對名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啟發式與討論式相結合。

  學法:學生學會積累,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時:一課時。

  教學要點:

  1. 導入  。2、簡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紹)。3、簡介作者:歐陽修。4、閱讀課文。5、講析課文,重點第三段,著重體味語氣。6、拓展練習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 導入  :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史學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習《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本文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對本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 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3分鐘)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生質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

  四、 講析課文:

  (一) 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

  本文是一篇史論。

  (二)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問:找學生翻譯此句。

  用現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例證法“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B、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果寫的。

  (四)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師: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

  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

  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五)師: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六)課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遺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A問: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B師問: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八)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A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B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九)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

  此句為對句,又用了正反對比,句式工整,讀之有節奏感。

  (十)小結: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敗)。

  (十一)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五、總結: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 文是從序文的角度命題的,《六國論》《過秦論》是從史論的角度命題的,如果也從史論的角度給本文命題,而且也有一個“論”字,怎樣改好?

  如:《興亡論》等。

  七、品語言并讀課文。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是注意語氣。 問句讀上揚調,嘆句讀下降調。

  并做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八、 課堂練習:

  投影儀。

  九、背誦第三段。

  板書設計 :(投影片二)

  時間          事件                  道理

  盛衰之理     盛(得)     908年         接受三矢,繼父遺志    憂勞可以興國

  在于人事

  (論點)                  912年         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    926年         身死國滅               逸豫可以亡身

  歷史教訓:“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1]

《伶官傳序》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根據史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二)了解史論的一般特點。

  (三)認識“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觀點。

  (四)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難句譯注。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之:助詞,的。理:道理。這里指原由。事:動詞,從事,做。“人事”,可譯為“人干出來的”,“人為的”。一說,“人事”即“人為之事”。哉:助詞,在句末表語氣,相當于“嗎”。興盛和衰敗的原因,雖然說是上天決定的,難道不也是人為的嗎?

  2.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抑:連詞,還是,本:推究……根源。其:代詞,那。之:第一個和第二個都是代詞,指代“天下”;第三個是助詞,的。而:兩個都是轉折連詞,相當于“卻”。自于:由于。人:人為的。歟:兩個都是助詞,都表語氣。第一個相當于“嗎”;第二個相當于“呢”。難道是得到天下困難而失掉天下卻容易嗎?還是推究那成功和失敗的事跡的根源,卻都是由于人為的因素呢?

  3.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夫:f*,語首助詞,不譯。忽微:名詞,極細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極小的計量單位。而:承接連詞,不譯。智勇:指智勇的人。文言中,定語修飾的中心詞有時被省略,只剩下定語部分。于:兩個都是介詞。第一個相當于“從”;第二個相當于“被”。所溺:溺愛的人或事。“所”,代詞,指代后邊的“溺”涉及的對象。“溺”,沉迷不悟,嗜好過分。伶人:指伶官。也哉:語氣助詞,相當于“嗎”。災難禍害常常是從小的事情上積累起來的,聰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難道單單是幾個伶官(造成的)嗎?

  (二)本文的用意何在?從課文中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歐陽修寫這篇傳記小序,意在發表議論,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應當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當滿足于表面的繁榮。從文章結尾“豈非人事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這一用意。

  (三)本文是怎樣提出論點的?

  本文開門見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張:“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用一個“原”字推導原因,點出莊宗,作為立論依據,順勢引起下文。

  (四)本文結構層次有何特點?

  第1段立論,2、3段論證,第4段承上小結,引出教訓。(詳見“重點圖解”)

  全文用一個“矢”字作線索。晉王以三賜莊宗——莊宗藏于廟——用兵前:請其——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還先王而告以成功。一個“矢”字,把關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許多史實聯貫起來。

  (五)本文是怎樣運用正反對比來闡明事理的?

  全文通過莊宗的“得天下”與“失天下”作為主線進行對比,事清而理明。文章開頭“盛、衰”,“得、失”并舉。第3段“盛、衰”,“得、失”,“成、敗”,“損、益”,“興、亡”并舉,末段又用“盛、衰”并舉。此外,又如兩處“方其……及……”,對照鮮明,論點非常突出。

  (六)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在聯系?

  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七)本文的語言有何特色?

  本文語言感情充沛,富于變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嘆句(可謂壯哉!何其衰也!豈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對稱詞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國;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與長句交錯,陳述句與反詰句交錯(豈……歟?抑……歟?)又恰當運用虛詞(雖……豈非……;方其……及……;豈……抑……;夫……豈……,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讀起來瑯瑯上口。

  (八)對《伶官傳序》中“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我們今天應該如何評價?

  分析:作者的觀點是有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個王朝的盛衰興亡歸之于某個國君,這是一種唯心史觀。如果根據作者的觀點加以推論,似乎統治階級只要能“謙”而不“滿”、“憂勞”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會長治久安。實際情況當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對當時統治階級加以勸戒,其目的無非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

  但是作者的觀點也有其歷史進步性的一面。雖然一個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歸結于統治者個人的憂勞還是逸豫,但統治者是驕奢淫逸還是勵精圖治,這對當時社會是有重大影響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滅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兩宋統治集團只求茍安享樂,毫無進取之心。歐陽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這一點作為嚴重問題提出,這說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歷史教訓,在今天我們建設現代化的進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檢查作業 。

  預備性的提問:

  (1)課文第2段稱李克用為“晉王”,稱李存勖為“莊宗”,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李克用以“晉王”爵位告終;李存勖后來做了皇帝,謚為“莊宗”。這種稱呼的方式是史家慣例,讀史應注意這個問題。)

  (2)晉王臨終告莊宗語的基本內容是什么?(梁、晉之間仇恨極深。)作者特意提到晉王的這些話有什么目的?(要說明莊宗的前半期不忘乃父之志,所以大有作為,終于滅梁。)

  (二)了解課文。

  1.默讀課文一至二遍,著重領會第2、3段的敘事內容,概括段落大意。

  參考答案如下:

  第2段寫莊宗不負先人遺愿,每用兵必請其矢,負而前驅。

  第3段對比敘述莊宗的勝利和失敗的情況。

  2.問:這段史實說明了什么?(莊宗“得天下”難而“失天下”易,)本文重點是說“盛”還是說“衰”?讀后作答。

  齊讀全文后進行討論。

  結論是:重點說“衰”。

  [1] [2] [3] [4] [5] 下一頁  

  [1]

《伶官傳序》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對選修部分古代散文學習的要求是: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并在此基礎上學習鑒賞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

  【教材分析】

  《伶官傳序》選自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課文盡管風格各不相同,但都體現了散文“散而不亂 氣脈中貫”的特點,行文在結構安排上都有較強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伶官傳序》處于本單元第二篇,借后唐莊宗寵愛伶人的歷史事件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論證結構上一事一議,論證條理清晰,情感脈絡鮮明,文章平易流暢,課下注釋詳細對于已有一定文言閱讀基礎的高二學生難度不大可以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內涵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通過學習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詞語的含義,翻譯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把握本文“散而不亂”的特點

  過程和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點撥為輔,把握本文論證思路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詞語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脈絡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以課文注釋導入)

  文章的題目為《伶官傳序》,被立傳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為何要給他們立傳?

  明確:“伶官”是封建時代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作者寫此文并冠以短序的目的是讓北宋統治者吸取后唐莊宗的歷史教訓,戒除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二、 理清結構,把握意脈

  1、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

  2、翻譯主要文句,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觀點關系,理清思路

  (1) 從對題目的分析可知,此文是借歷史材料來證明觀點的,迅速瀏覽課文,找出歷史事件對應的文字?

  明確:“世言晉王……何其衰也!”

  (2) 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

  “滿招損,謙得益”

  “有勞可以興國,抑郁可以亡身”

  (3)翻譯“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把握“抑”字前后選擇關系,理解“人事”含義

  (4)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談作者是如何圍繞論點展開論證的?

  重點翻譯:

  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趨,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 梁君臣之手,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整個二三段的議論過程,對應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話?

  (6)文章的最后一點可否去掉,為什么?

  (7)諸多觀點,哪個才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三、 作業

  完成課后第三題

  【教后感和課后反思】

  1、關于學生

  此節課以學生自學為主,所以應盡可能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學生在讀中加強對文意的疏通和理解,但實際除了一次學生齊讀和對各段理解文意時的默讀,讀得太少

  2、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此課教學內容的重點是理解文中幾個重要句子的含義,并以此為基礎把握文章的觀點和意脈但在重難點的解決上卻存在問題由于教學中想在理解觀點把握文脈的同時借此課第二段圍繞中心選材指導學生寫作,所以教學切入從第二段開始,造成學生對本文觀點理解混亂,反倒不如從第一段開始清晰,教學難點和重點發生偏離同時,也因缺少第一段“原莊宗之所以的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在對重要文句“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較難理解,耽誤了太多時間,對其他文言句子翻譯落實不到位

  3、課堂提問

  以學生自學為主的文章并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適時到位提問點撥是非常重要的但本節課的課堂提問不是很到位,問題優待斟酌,比如課堂提問問題(4):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談作者是如何圍繞論點展開論證的?因為幾個觀點本身就是包含與被包含關系,同一材料從不同的角度說論證不同的觀點,所以學生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4、未能學生在學習中體味本文“氣脈中貫”的特點,應加入適當的讀,感受繼續中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伶官傳序》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掌握詞類活用的文言語法現象。

  2、體會正反說理突出中心的寫法。

  3、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的相關文言知識: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特殊句式等。

  思維發展與提升:學習本文通過對比論證來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的寫作手法。

  審美鑒賞與創造:通過反復誦讀,鉤玄提要,把握文章的論證結構和論證特點。

  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觀點,培養憂患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

  難點:學習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英國培根在《培根隨筆》中說:讀史使人明智。杜牧讀六國之史,明白了驕奢暴虐可以亡國;蘇洵讀六國之史,看到了勇于抗敵才可以興國。那么歐陽修讀五代之史,又告訴我們什么呢?今天就一起去學習《五代史伶官傳序》,去回到歷史現場,鑒往知來。

  二、寫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想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

  三、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的革新運動,繼承并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

  四、題目解讀

  伶:封建時代的樂工,演戲的人。

  伶官:授有官職的樂工或演戲的人。

  伶官傳: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

  序:為一種文體,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編者的“按語”,它的內容或是提綱挈領地評價該書內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有助于讀者理解下面有關書或文的內容。

  五、層次結構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舉出后唐莊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為立論的根據。

  第二部分:(第2段),詳細敘述了莊宗接受并執行晉王遺命的經過。這一段敘事的語勢比較平緩,沒有直接的議論,但是作者寓論點于敘述之中,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為下文張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轉入議論,評論莊宗的“盛衰之理”,闡明中心論點。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訓,總結全文。

  六、全文分析

  1、找出觀點句(論點)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依據(論據)

  明確: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

  3、第一段有何作用?

  明確:

  ①開篇直接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引發思考;

  ②總領式點出拿莊宗興亡的歷史進行說理,引起下文,為下文的敘事說理做鋪墊。

  4、文章第二、三段講的是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具體經過,請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話概括出得、失天下的原因。

  明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5、第二、第三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試具體說明。

  (常用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明確:正反對比。二段正面敘說得天下(盛),三段反面敘說失天下(衰)。

  6、全文是如何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展開的?

  明確:

  文章開頭提出“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個論點,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緊接著舉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來證明這一論點。

  第二段敘述莊宗接受并執行其父遺命的事例。

  第三段從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的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進一步議論,總結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絕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7、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對前面闡述的觀點的重復?為什么?

  明確: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過正反對比,已經得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點明了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這與文章開始提出的論點相照應。至此,文章似乎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結構。但是,作者沒有收筆,而是繼續展開議論。在前面對比闡述的基礎上,總結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的經驗教訓,強調使人國破家亡的不僅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批評了朝政,諷讀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這就使得文章闡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現實針對性。因此,可以說,第四段是對伶官亡國一事的現實意義的進一步開掘,并不只是簡單的重復。

  8、怎樣理解本文文與題的內在聯系?

  明確:作者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伶官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進行了詳細敘述,序中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論述國家興亡盛疾之理,內容聯系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對其進行的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衰敗直接聯系起來,這樣就扣住了文題,突出了中心。

  9、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實論證的。

  明確:第一段,以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在具體選材上,文章以“晉王三矢”為事例,充分體現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輔之以莊宗盛衰時所涉及的點滴史實,就使人們對于莊宗由“盛”而“衰”,由“憂勞”到“逸豫”的轉變了然于胸,達到了以材料論證觀點的目的。

  10、“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三句話是怎樣提挈全文的?請結合文本的具體內容簡要分析。

  明確:

  ①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為說明“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論點提供歷史根據。

  ②第二段敘述莊宗執行其父遺命的事例,第三段在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

  ③第四段承上文進一步議論,引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決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七、中心思想

  本文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八、寫作特點

  ①平易自然,簡約凝練。

  文章沒有信屈聲牙的措辭,也不堆砌辭藻,而用平實的語言生動地敘說事例,深入地說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曉暢。敘事不蔓不枝,議論簡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對稱語句,如“恍勞可以興國,逸療可以亡身”,“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因于所溺”,句式整齊,言簡意豐,發人深省。

  ②文筆酣暢,波瀾起伏。

  文章開篇發出嗟嘆,提出論點,語勢突兀而起;隨后敘莊宗成敗之事,語勢猛升陡降;繼而步步緊逼,設疑問、引古語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評論莊宗盛衰,語勢再升再降,于大起大落之中引出教訓,文章于此戛然而止。

  九、補充資料

  序

  序為一種文體,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編者的“按語”,它的內容或是提綱契領地評價該書內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有助于讀者理解下面有關書或文的內容。

  布置作業

  文章題目是“五代史伶官傳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這是不是文不對題?結合文本說說你的理由。

  課后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甲)

  先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及舉進士時,學者方為四六,號時文,公已獨步其間。天圣七年,補國子監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試,皆為第一人,由是名重當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嘗以矜人。初奉敕撰《唐書》,而《列傳》則宋公祁所撰。書成奏御,舊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當書。公曰:“宋公于傳,功深而日久,豈可掩其名,奪其功?”于是《列傳》書宋公。先公平生以獎進賢材為己任。今湖州正言孫覺為合肥主簿,未與公相識。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時胡侍講在太學以屬公,公為作手書與其寮佐,令保全之,遂獲免。福州處士陳烈,素不與公相識。公聞其名,知其行義,屢薦于朝,乞賜召用,朝廷即召烈為國子監直講。先公天性正,不顧仇怨。雖以此屢被讒謗,至于貶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顧惜,尤務直道而行。橫身當事,不恤浮議。是時,今司徒韓魏公當國,每諸公聚議,事有未可,公未嘗不力爭,或奏事上前,眾議未合,公亦往返折難,無所顧避。

  (選自《文忠集附錄二先公事跡》,有刪改)

  (乙)

  嗚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國有蓍龜;斯文有傳,學者有師;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為。譬如大川喬岳,不見其運動,而功利之及于物者,蓋不可以數計而周知。今公之沒也,赤子無所仰芘,朝廷無所稽疑。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致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受教于門下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吊而懷祿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緘詞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蓋上以為天下慟,而下以哭其私。嗚呼哀哉!尚享!

  (選自蘇軾《祭歐陽文忠公文》,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致/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受教于門下/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吊/而懷祿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B、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致/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受教于門下/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吊/而懷祿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C、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致/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受教于門下/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吊而懷祿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D、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致/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受教于門下/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吊而懷祿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子監,我國封建時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又稱“國子學”“國學”。

  B、省試,指唐宋時各州縣貢士到京師、由尚書省禮部主持的考試,明清時稱會試。從文中可知,歐陽修在省試中奪得省元。

  C、文忠,是歐陽修的謚號。古代很多文學家的作品集都以謚號命名,例如《歐陽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

  D、尚享,也作“尚饗”,是舊時祭文結語,表示希望死者來享用祭品,表達對逝者的悼念。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歐陽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時他就獨步其間;《唐書》修撰完成后,皇帝贊其為修史第一人。

  B、歐陽修舉賢好土。湖州孫覺與歐陽修還未相識時,郡守欲加罪于孫覺,歐陽修親寫書信使其獲免;陳烈、蘇洵等亦曾得其相助。

  C、歐陽修性情耿直。韓琦主持國政時,公卿聚集議事,歐陽修都會據理力爭;上朝奏事,眾議不合時,他也會反復爭辯,無所顧忌。

  D、歐陽修德高望重。蘇軾贊其具有“大川喬岳”般的地位。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嘗以矜人。

  (2)雖以此屢被讒謗,至于貶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顧惜,尤務直道而行。

  5、從表達方式和語言風格的角度比較甲文和乙文的不同。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A;2、C;3、A

  4、(1)歐陽修平生寫文章勝過他人,(卻)從不向別人夸耀自己。

  (2)(歐陽修)雖然因為這多次被讒毀誹謗,到了被貶謫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堅定而不稍微顧全愛惜自己,尤其追求行正直之道。

  5、甲文多記敘,語言平實自然,情感真摯;乙文多議論、抒情,語言典雅莊重,情感濃烈。

  解析:

  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遁世”是固定搭配,譯為“脫離世俗”,不能分開,據此排除B、D兩項。“匍匐”是“往”的狀語,中間不能分開,后句“而”表轉折,“懷祿不去”指身有公務不能前往,排除C項。

  2、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C項,“昌黎”不是謚號,是地名。

  3、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項,“皇帝贊其為修史第一人”錯誤。歐陽修是當時修史的人中官職最高的一人,并非“修史第一人”。

  4、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擅:獨攬,勝過。矜人:向人夸耀。

  (2)讒謗:讒毀誹謗。務:追求。

  5、本題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現手法的能力。首先從表達方式上看,甲文多記敘歐陽修生平的事跡,采用的是記敘手法;乙文多發表對歐陽修的評論,采用的是議論手法。從語言風格上看,甲文敘述故事,語言平實自然,主要交代事情的經過,情感真摯;乙文以議論、抒情為主,語言的感情色彩比較濃厚。

  【參考譯文】

  (甲)

  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可供他讀書)。他母親用蘆葦稈在地上畫寫,教給他寫字。還教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讓他學習寫詩。以至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于讀書。等到考中進士時,求學的人才開始寫四六文,號稱時文,歐陽修此時已獨步其中了。天圣七年,歐陽修補任為國子監生。這一年秋天考鄉試,第二年考省試,都是第一名,因此在當時名聲很響亮。歐陽修平生寫文章勝過他人,(卻)從不向別人夸耀自己。當初歐陽修奉詔撰寫《唐書》,而《列傳》則由宋祁所撰寫。書寫完之后歐陽修上奏皇帝,當時的規定是只有編寫者當中官職最高的一個人才能列上名字,歐陽修的官職高,應當寫上。歐陽修說:“宋祁對于撰書,功勞很高而且耗時很久,怎么能掩蓋掉他的名字,奪取他的功勞呢?”于是《列傳》附上了宋祁的名字。歐陽修平生把獎勵、推薦賢才當作自己的責任。現在的湖州正言孫覺(當時)擔任合肥主簿,和歐陽修并不相識。郡守對他非常憤恨,想搜集證據治他的罪。當時胡侍講在太學把這件事告訴了歐陽修,歐陽修為此親手寫信交給他的下屬,(讓下屬)保全孫覺,于是孫覺得以免罪。福州處士陳烈,平葉和歐陽修并不認識。歐陽修聽說了他的名字,知道了他的道義,多次向朝廷舉薦他,請求皇上任用他,朝廷于是任命陳烈為國子監直講。歐陽修天性正直,不在乎仇恨埋怨。雖然因為這多次被讒毀誹謗,到了被貶謫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堅定而不稍微顧全愛惜自己,尤其追求行正直之道。親自料理事情,不在乎沒有根據的議論。這個時候,現在司徒韓魏公把持朝政,每當諸位大臣聚會議事時,有沒有定論的事情,歐陽修不曾不據理力爭,有時上奏到皇上面前,眾人的議論不一致,歐陽修也會反復爭辯,沒有顧忌逃避的地方。

  (乙)

  悲痛啊!先生到這世上來,已經有六十六年了。(因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國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龜甲一樣解決疑問的人;文化因而得到傳授,求學的人有了老師;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會害怕,小人有所畏懼所以還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他運動,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夠用數字來衡量、不能全部地被知曉。現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負的人沒有了仰仗庇護的人,朝廷沒有了考察疑事的人。以前我的父親胸懷大略隱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夠招致到他;而那時沒有才能的我,因為這樣才得以跟隨先生,在先生的門下受到教育。聽說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應當盡力前去憑吊,但是身有公務不能前往,我也因未能仿效古人(棄官奔師喪)而感到羞愧。只能從千里之外寫信,來抒發心中的悲哀而已!這樣做是為天下蒼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對先生的痛哭。悲痛啊!請享用祭品吧!

《伶官傳序》教案 篇10

  伶 官 傳 序

  歐陽修

  [教學目標 ]

  1. 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3.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

  先提出論點,然后運用事例,步步深入論證的方法。

  [教學難點 ]

  對名句的理解。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史學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習《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本文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對本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 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3分鐘)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生質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

  四、 講析課文:

  (一) 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

  本文是一篇史論。

  (二)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問:找學生翻譯此句。

  用現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例證法“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B、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果寫的。

  (四)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師: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

  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

  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五)師: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六)課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遺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A問: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B師問: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八)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A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B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九)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

  此句為對句,又用了正反對比,句式工整,讀之有節奏感。

  (十)小結: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敗)。

  (十一)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五、總結: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 文是從序文的角度命題的,《六國論》《過秦論》是從史論的角度命題的,如果也從史論的角度給本文命題,而且也有一個“論”字,怎樣改好?

  如:《興亡論》等。

  七、品語言并讀課文。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是注意語氣。 問句讀上揚調,嘆句讀下降調。

  并做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八、背誦第三段。

《伶官傳序》教案 篇11

  伶 官 傳 序

  歐陽修

  [教學目標 ]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點]

  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

  理解“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預習以下問題

  1,908年、912年、923年、926年主人公李存勖分別多少歲?

  提示:課下注釋生卒年(24、28、39、42歲)

  2,在這幾年,在李存勖身上分別發生了什么事?盡量用原句回答。

  24歲:接受三矢,繼父遺志“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一個胸懷大志,雄姿英發的少年統帥。

  28歲: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39歲:亡梁“函梁君臣之首”,后建立的后唐。

  但,莊宗寵信伶人,使朝廷上下離心。42歲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朗讀:“及仇讎已滅……何其衰也”

  3,靜思想象:君臣凄然相向、淚下如雨——金戈鐵馬、氣吞萬里

  生生死死、盛盛衰衰中的哲理

  問:李存勖從滅敵到立國用了15年,由盛到衰只有三年,一盛一衰的關鍵是什么?

  “盛衰之事,豈非人事哉”“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4,莊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 的宋代中葉重提舊事,他要人們記取什么教訓呢?

  “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板書設計 :

  時間         事件                    結論

  (得)908年   接受三矢,繼父遺志

  912年      系燕父子以組           憂勞可以興國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身死國滅

  衰(失)926年  (一夫夜呼……         逸豫可以亡身

  泣下沾襟,數十伶人困之)

  歷史教訓:“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曰: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于其間,是為六一。(《三朝言行錄》)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圣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歷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謚文忠。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后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辭海》1989年版)

  課文第二段"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文中提到晉王、莊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國名(也暗指人)

  三.時代背景簡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pái 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四,重點

  1,欲抑先揚

  課文先講得天下的過程,李存勖得天下時的態度。

  找出體現憂勞的詞,突出人事的作用。

  2,失天下以敘代議其失,后轉入議論,說明盛衰異時,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

《伶官傳序》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掌握“原、所以、恨、函、抑、本”等文言詞語,判斷句、被動句等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觀點。

  2、品味語言,感受本文行文抑揚頓挫的特點,體會作者對后唐莊宗的嘆惋之情和借史諷喻的苦心。(重點)

  3、了解史論文以史帶論、以史論證的特點,深入理解、體會“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等文中警策句的內涵和人生啟示。(難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六國論》中蘇洵警告當權者“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過秦論》中賈誼以秦警醒,“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那么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又有何深意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二、目標展示

  三、預習反饋

  四、教學過程

  (一)提要鉤玄尋挈領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文本,學習文言文讀必不可少,下面請同學們大聲地讀課文,找一找文章的核心句在哪里呢?

  生:讀課文

  師:蘇洵的《六國論》以六國滅亡為事例,開頭便提出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中心觀點,同樣作為史論文,你找到《伶官傳序》的中心論點在哪里了嗎?他又是以誰的史事展開論證的呢?

  生1:明確——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莊宗。

  無怪乎——《古文觀止》的編者認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不僅如此,嗚呼2字,還為全文籠上了特有的情感色彩呢?

  師:“嗚呼”是什么意思——啊!哎!文章開篇便言嗚呼,你覺得這“嗚呼”二字,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

  生:悲涼、痛心、痛惜、嘆息、感慨、惋惜、慨嘆……

  師點撥:嘆惋,作者是用慨嘆語氣起筆的,內心是相當沉重的,應該是沉重的切入,些讀得沉重些,語重心長些。同時,還要注意反問句,語氣強烈,突出“人事”的.重要。還要注意“哉”字的感嘆語調。)你能用自己的聲音傳達一下這種嘆惋嗎?

  生1、2,齊

  (二)盛衰得失析人事

  第二段——

  師:怎樣的盛衰引得作者如此嘆惋呢?那我們就跟著作者的步子且看莊宗如何得天下,請同學們自由誦讀第二段,并思考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晉王三矢——遺恨、期盼

  莊宗受矢——遺志、使命

  師:你能感受到晉王的遺言當中飽含著怎樣的情感嗎?——滿腔仇恨,抱恨終身,滿腹期待。

  假設你就是晉王,你會怎樣說出這幾句話?——生1嘗試。師點撥,生齊讀。

  想象當時莊宗聽了后是怎樣的表情與感受?——含淚從命,堅定復仇信念,立志發奮圖強。

  他又是怎么做的呢?生1。(譯)

  我們把其中的動詞一起圈出來吧——“受,藏,遣,告,請,盛,納”。

  由此可見唐莊宗做了什么一目了然——受三矢、銘父志、勤克勉、身行之——盡人事

  一面是恨之深,一面是行之切,我們分開來讀,再感受一下吧。(生1+同學讀)

  第三段——

  師:事波動,情波動,我們的聲也會隨之波動,清人沈德潛評本文“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而前面的敘述尚算平緩,真正的波瀾已在第三段興起,請同學們自由的誦讀第三段,初步感受一下這抑揚頓吧!

  生讀。

  師:我覺得這一段只兩個字而已,——盛衰,這是一段怎樣的歷史呢,我們就先細剖一下曾經的過往。

  請男生讀課文內容,女生讀評注內容。

  (幻展示)方其系燕父子以組,[908年,李存勖受父三矢,912年,李存勖破幽州,綁燕父子,俘燕王至雁門,于墳前祭先父。]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923年,李存勖破大梁,梁末帝為避羞辱,命部將皇甫麟殺己;部將皇甫鱗悲痛之至,隨后刎頸自殺。李存勖用匣子裝梁君臣首級,漆封匣子,藏之太廟,以告亡靈。]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系燕父子,函梁君臣,報仇雪恨,成就功業,還矢先王,告慰祖先,聲威壯盛,驚天動地!]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仇敵滅,天下定;寵伶人笑開懷,失社稷哭無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926年,皇甫暉作亂起兵變,史彥瓊按兵不平定;戍卒叫,亂軍起;四面楚歌,八方受敵。]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李存勖倉皇出征,李嗣源已占汴京,急忙之中往西返,二萬五淺名隨軍多已逃散。家已無家,國將不國!]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李存勖置酒悲啼,問計部下;百余將斷發示忠,君臣相泣。]

  師:你覺得這一部分主要用了什么手法?——對比。試分析。

  (1)兩組感嘆句——,將和進行對比。

  (2)一系列動詞——將和進行對比。

  (3)一系列的時間——將和進行對比。

  點撥:為什么這么短的時間內就會發生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呢?

  生結合《五代史》中的相關記敘,談談自己的看法。(幻展示)

  莊宗既好俳優,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晉之俗,往往能歌其聲,謂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亞子,當時人或謂之亞次。又別為優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為王,至于為天子,常身與俳優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后唐)莊宗既喜好滑稽戲,又通曉音樂,還能譜曲,到現在,汾州、晉州一帶,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稱為“皇帝親自制作”的歌到處都是。他的小名叫亞子,當時有人叫他亞次。另外他又給自己取了個藝名,叫李天下。從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與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雜戲,伶人因此而當權,最終導致滅亡。……

  ——忘父志、好俳優、寵伶人、身溺之——失人事(師板書)

  (4)抑揚的情感,將作者對莊宗盛時的贊賞和對衰時的嘆惋進行對比。

  師:這一對比,現在我們似乎更能理解開篇歐陽修的嘆惋了,什么來?一起來——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莊宗是盛也人事,衰也人事啊。這一盛一衰,一抑一揚,不讀都不對不起歐陽修,小組共讀,選出代表展示。

  生活動

  師點撥:盛的部分我們讀的時候聲音要——揚,高亢、昂揚、讀出贊嘆之情。衰的部分呢?——降,低沉、沉重、讀出嘆惋之情。齊讀。

  師:盛衰之差還在人事啊,用本段最后一句話說也就是——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師板書:憂勞、逸豫)

  師:寫到這兒歷史也有了,道理也說了,看來最后一段也沒啥用嘍。

  那有什么用?——大聲讀,一會兒告訴我答案。

  生活動。明確——交代 寫作目的。

  (三)以史為鑒知興替

  師:當時的北宋王朝又是怎樣的局面呢?補充歷史背景。

  (幻展示)當時的北宋王朝,表面上雖稱“盛世”,但其實已危機四伏。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

  師點撥:“豈獨伶人也哉”!歐陽修以沉重的心情、哀婉的語氣向北宋統治者發出了的警醒的告誡。歐陽修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來呼吁“憂勞興國”,警告“逸豫亡身”,要防禍患于忽微,切勿沉浸于所溺,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借古諷今,借古鑒今啊!

  師:我又想起課堂導入時的那幾句話了,我們一起再來一遍:

  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六國論》中蘇洵警告當權者“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過秦論》中賈誼以秦警醒,“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伶官傳序》歐陽修用三個關鍵句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哪三個關鍵句?——這不就是一部盛衰論、興亡論、得失論嗎。

  同樣作為史論文,我們把《伶官傳序》《六國論》《過秦論》做一下比較分析。

  生活動思考總結:

  1、內容聯系

  〈1〉都是史論,都是由歷史事實得出經驗教訓,借古諷今,借古鑒今。

  〈2〉都論及國家興亡的問題。

  2、語言魅力

  《過秦論》語言:氣勢恢宏,鋪張楊厲,極富文采。

  《六國論》語言:斬釘截鐵,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伶官傳序》語言:抑揚頓挫,搖曳多姿,感慨搖深

  3、論證方法

  〈1〉例證

  〈2〉對比

  〈3〉……

  4、意義深遠,不限于當時,現實意義久遠。

  (四)讀寫內化明啟示

  請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給我們的啟示入手,寫一篇議論文。

《伶官傳序》教案 篇13

  【學習目標】

  1.掌握文中相關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語法現象,理清文章脈絡。

  2.學習本文通過對比論證來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的寫作手法。

  3.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和“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疏通文章大意,體會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總結歷史興衰成敗的教訓。

  難點:理解作者“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史學觀點,及文本以史鑒今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學習導入

  同學們,大家好!唐朝滅亡后,我國歷史再次進入到一個大分裂大動蕩的時期——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政權更迭頻繁,戰事不斷,人民生活困苦。在那個時期,有一位軍事天才,李存勖,驍勇善戰,是最有可能統一天下之人。可是他建立后唐王朝,稱帝僅四年,便身死國滅,這又是為什么呢?北宋文宗歐陽修以史學家的深刻、政治家的敏銳、文學家的生動為我們解讀了這一歷史事件,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

  二、學習任務分析

  (一)知識要點

  1.了解文章體裁、寫作背景以及寫作目的。本文是一篇序文,作者所在時代,正是北宋由盛轉衰時期,作者很擔心五代的慘痛歷史會重演,因此撰寫《新五代史》以告誡北宋統治者引以為戒,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傳》的序文。

  2.了解本文作者開門見山提出“盛衰之理”在“人事”的觀點,并舉出莊宗事例作為立論依據。

  3.理解作者將莊宗得天下時“意氣之盛”與失天下時“泣下沾襟”進行對比,推導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

  4.理解作者在總結莊宗逸豫亡身的歷史教訓之后,擴而充之,延伸到“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從而把握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以莊宗的亡國教訓,告誡北宋統治者要以史為鑒。

  5.學習本文帶來的啟示:人生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沉淀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以此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從而指導我們當下的生活。

  (二)承擔的單元任務

  本課屬于史論文學,從一個細微的角度切入,縱說盛衰之理,探討了后唐滅亡的歷史教訓。學習本課要理解文章的歷史觀念、國家情懷和擔當精神,把握作者的觀點和論證方式,學習和借鑒他們思考社會現實問題的態度和論述方式,積累文言文的語法現象,學會在具體語境中分辨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本課承擔單元任務二和任務三。任務二是為歷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簡略的人物年表,需要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完成。任務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參考相關資料,嘗試寫一篇短文,對文章提出質疑或進行辯駁。

  三、學習活動

  (一)作家作品及寫作意圖介紹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其散文說理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其實歐陽修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史學家。他曾官至參知政事,曾與人合修《新唐書》,獨撰《新五代史》。

  本文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是歐陽修為《伶官傳》所寫的短序。本文是歐陽修通過對后唐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來告誡北宋統治者要以史為鑒。

  (二)梳理文意,問題探究

  第一段內容理解:文章開篇立論,提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論點,意思是,國家盛衰興亡的道理,雖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的作為嗎!作者在沒有否定天命因素的基礎上,更肯定了人的作用,即人的作為的作用。如何知之?作者在提出論點之后,進一步以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教訓作為論據。作為議論文,開篇即明確中心論點,并且把觀點事例也扼要概括出來,可謂言簡意賅,章法井然。

  問題探究:

  1.請同學們思考,“嗚呼”這一感嘆詞起筆,有何深意?

  文章以“嗚呼”的感嘆,突兀而起,引發對歷史的沉痛追問和感慨。五代十國時期,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之一,作者感慨沉痛,故作序論皆以“嗚呼”開篇。同時也為全文奠定了哀婉的感情基調。

  第二段內容理解:這一層講晉王,即莊宗的父親——李克用的三樁遺恨,他在臨死前留給莊宗三支箭,讓其完成遺愿。相對于第一段的簡潔,第二段近乎小說家語,用“世言”二字起筆,即正史中未見記錄,彰顯了史學家的嚴謹。在“三遺恨”的故事里,提到了三個仇人,他們又是誰呢?

  一是朱溫。李克用曾與朱溫聯合剿滅黃巢軍,后朱溫多次意圖殺害李克用,二人結怨越來越深,不共戴天。此后對峙爭霸數十年。

  二是劉仁恭。文中所寫“吾所立”是指劉仁恭借李克用兵馬奪取幽州,后劉仁恭與李克用反目,歸附于朱溫,他的兒子劉守光開始稱燕王,后來稱帝。這里稱劉仁恭為燕王,是籠統的說法。

  三是契丹人,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原與李克用結盟夾擊朱溫,后來卻撕毀盟約,與朱溫結盟。

  問題探究:

  1.請同學們思考:這幾個動詞刻畫了莊宗李存勖怎樣的形象?

  首先是他對復仇極為重視:他將箭藏在供奉祖宗的宗廟之中,并且每次出兵都要以少牢祭奠,得勝后,請下箭,還要用錦囊盛起來,告慰父親。

  再者,他對復仇極為決絕:每次作戰都要帶著這三支箭,矢志不渝,誓死報仇。因此,這幾個動詞,描繪出莊宗一心執行父命決絕復仇的形象。

  第二段總結:第二段詳細敘述了莊宗接受并執行晉王遺命的經過。這一段敘事的語勢比較平緩,沒有直接的議論,但是作者寓論點于敘述之中,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為下文寫衰作張本。

  第三段第一層內容理解:莊宗用繩索幫著劉仁恭、劉守光父子。之后又寫道:莊宗用匣子裝著后梁皇帝、大臣的頭,一一復仇之后,莊宗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作者詳細描寫了莊宗復仇的經過。面對著莊宗的赫赫戰功,作者不禁發出了“壯哉”的感慨。

  問題探究:

  1.作者為何要大費筆墨逐一描寫莊宗消滅敵人?

  寫莊宗逐個消滅仇敵,極力表現其聲威的壯大,一方面照應開頭“盛衰”的“盛”,極力寫英勇殺敵的威武雄壯,也暗示了成功背后的艱辛。另一方面越寫奮勇殺敵的極盛之勢,也越能與下文的迅速敗亡形成對比,從而更好地揭示主題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道理。

  第三段第二層內容理解:短促有力的語句,讓讀者直觀地感知到了李存勖的敗亡之“神速”。

  通過梳理有關李存勖的履歷,我們關注到后唐莊宗李存勖從接受遺命到后唐建立,經過了十五年奮戰,而“失天下”僅三年。

  敗亡的導火索,令人觸目驚心:一夫夜呼,是說公元926年,樞密使崇韜和他的女婿、莊宗的異母弟存相繼被殺,加上其他天災人禍,一時謠言四起,人心浮動。兵士黃甫暉當時奉命戍守瓦橋關,戍期已滿,卻被留下守貝州,心懷不滿,便趁機糾眾殺部將楊仁晸,裹脅裨將趙在禮為亂。這次兵變發生在夜間,故稱“夜呼”。莊宗之禍,自皇甫暉一夫夜呼而起。

  其后“亂者四應”是說李嗣源發動兵變,郭從謙首先響應,率從馬直親兵攻皇城,縱火焚燒興教門,闖入內宮,亂兵在宮樓上用箭射死了倉皇東出的唐莊宗。《伶官傳序》將其概括為“一夫夜呼,亂者四應”以及“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此外,這段文字更寫出了敗亡之際的倉惶落魄,“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這“極衰”時的“泣下沾襟”又與前文“得天下”時的“意氣之盛”形成強烈對比,為下文議論張本。

  歐陽修用李存勖復仇的極盛之勢為其敗亡的神速蓄勢,功業到達頂峰之后,頃刻間,一敗涂地,“意氣之盛”蕩然無存,對比極為鮮明,不禁引發人們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李存勖亡國之速?行文至此,再進行議論,必然水到渠成。

  文章先讓一步,講道難道是得天下困難,失天下容易嗎?自然并非如此,文章隨即作出回答:或者考察他成敗的原因,都是因為人事吧。接著開始分析到底是怎樣的人事致其成敗,引用了《尚書》中的古訓“滿招損,謙受益”,暗喻莊宗之前謙虛謹慎,終于成事,之后沉湎享樂,終致顛覆。由此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憂勞興國,逸豫亡身”是對人事的具體解讀,也是作者以史為鑒得出的結論。

  第四段內容理解:正因為莊宗之前憂慮勞苦,竭忠盡智,所以強盛的時期,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而后安于享樂,不思戒慎,所以等到他失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身死國滅,被天下人譏笑。最后又將此論推而廣之,禍患常常是從極小的事情積累起來的,進而得出結論: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人或物困擾,難道知識溺愛伶人才如此嗎?

  問題探究:

  1.請同學們思考:“豈獨伶人也哉”的言外之意?

  作者在敘述莊宗得失、盛衰的對比中,深化了主題,其實,讓作者深思的不僅是后唐莊宗的滅亡教訓,更讓人擔憂的'是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想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警告北宋統治者,應該振作覺醒了,否則就會斷送自己的江山。

  因此,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評述伶官受寵幸而亂政的史實,借古諷今,諷諫當時北宋王朝的執政者要以史為鑒。

  其實,歐陽修并非危言聳聽。后來北宋王朝亡于宋徽宗之手,而宋徽宗恰是一個沉溺于歌舞與書畫的君王。李存勖寵愛優伶,熱愛演戲,宋徽宗擅長繪畫,有著極高的藝術修養,但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和責任卻是一國之君。他們都違背了自己的使命,最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2.請同學們思考,我們還學過哪些借古諷今的文章?

  杜牧《阿房宮賦》:“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蘇洵《六國論》:“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賈誼《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以上所論都是在提醒后世的統治者,不要重蹈覆轍。歐陽修通過《伶官傳序》中敘寫莊宗的得失盛衰之變,形象直觀地告誡統治者,要以史為鑒,知古鑒今,體現了古代文士的良知與家國情懷,始終關懷民族命運前途。

  (三)總結文章論證思路與寫作特色

  論證思路:首段開門見山提出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并且概括舉莊宗成敗事例作為論據,得則接受父命報仇雪恥,系燕父子函梁君臣,失則一夫作難倉皇東出,伶人困之身死國滅。在得與失的強烈對比中,寓議于敘之中,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并由此推論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寫作特色:

  文章運用了對比手法。寫后唐的盛衰對比,先寫莊宗極盛的史實,再寫其極衰的場面,后面總言興亡,喟嘆不已。一盛一衰,既揚又抑,交錯成文。通過盛衰對比,昭示了憂勞興國、逸豫亡身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歷史教訓。

  在語言方面,辭氣委婉,言語懇切

  文章作為一篇旨在以史為鑒的史論文,依據史實,娓娓道來,仿佛與預想中的讀者談古論道,辭氣委婉,言語懇切。文章敘莊宗功業輝煌,語含敬佩;述其迅疾隕落,則充滿嘆惋;論其敗因,先用反問,再以疑問呼應觀點,使得說理委婉懇切。抑揚頓挫,錯落有致,文章以散體寫史論,間以對仗工整的駢句,駢散結合,錯落有致;適當運用長句,調節語勢,張弛有度,讀起來抑揚頓挫,感情飽滿,氣勢旺盛。

  其次,本文語言平實,言簡意豐。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基本用平實的語言敘述事例,闡發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曉暢。敘事不枝不蔓,概括性強;議論簡明扼要,切中肯綮。有些語句,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言簡義豐,發人深省。

  (四)文言現象總結

  總結一詞多義現象:盛、困、告

  總結通假字:無、讎

  總結古今異義:少牢、人事

  總結特殊句式:判斷句、狀語后置句、被動句

  四、課堂小結

  《伶官傳序》旨在知古鑒今,告誡沉溺的惡果,警示亡國的落魄。同樣,人生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沉淀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這樣的規律于今日也能帶給我們啟示,來指導我們當下的生活。優秀的文學作品就如火炬在前,一直照亮我們的漫漫人生路。

  五、課后作業

  優秀的史傳文學,往往圍繞歷史人物,選取恰切的歷史事實,既敘寫人物生平,又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時將史家對人物的評價和對歷史的態度蘊含其中。研讀課文,為本文的歷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簡略的人物年表。

  提示:完整的人物年表包括以下內容:年歲、年月、本人經歷和活動事跡、傳主所處時代發生的重要事件、家族情況和社會交往等。

《伶官傳序》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

  2、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感情,反復誦讀文章,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

  2、從讀音、語氣停頓、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并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二、全體學生齊讀,進入學習氛圍、

  三、分析、朗讀第一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傾聽、

  2、全體學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這兩個字的語氣內涵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聯系全文內容,提示學生)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劣、

  (教師引導: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人深省,而改用陳述句后,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莊宗的故事貫穿全篇,結果得出這個結論,或者說就是為了證明這個觀點,證明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5、再次向學生明確全文慨嘆、惋惜的基調,學生以這種基調再次集體朗讀、

  四: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并自由朗讀、

  2、請學生做示范朗讀,并總結語氣、

  (教師引導:晉王的臨終遺言,應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范朗讀,然后學生根據相應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么態度?

  教師引導: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業、

  5、問:這些態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的、能體現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背誦第一、第二段

  8、抽查兩位學生背誦,然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五、分析、朗誦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讓學生朗讀開頭兩句話,思考它們構成什么關系?哪些關鍵詞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學生回答:構成對比關系,關鍵詞是盛和衰、

  3、問:第一句表現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詞可以表現盛的氣勢、

  4、生答:系、函、入、還、告、盛、壯哉

  5、既然這些字詞是表現盛的氣勢的,所以讀的時候就應當重一點、

  6、閱讀講究語氣連貫,這一句首先讓學生明確“方”的含義,然后讓學生指出它的管轄范圍、

  (教師提示;方是正當的意思,所以應該管到“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應的,讓學生劃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導:到“泣下沾襟”)

  8、在點明語氣和重音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自己把握朗讀,教師適當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兩字應適當拖長、

  9、請學生朗讀,然后教師示范,最后學生集體朗讀,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之所以這樣設計,因為第一句是表現盛的,男生應該能體驗出其中的感情,不會太小聲,如果不幸男生沒氣勢,就讓女生大聲朗讀第一句,然后調侃男生,激勵他們重新讀,也順勢讓學生熟讀成誦、

  【二】以上兩句是形成強烈反差的,盛的時候是那么強大,但是卻一下子衰敗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給出了兩個供選擇的理由: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幻燈片打出)

  1、請學生翻譯,重點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這兩句是問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問嗎?還是有明顯有傾向的?

  (這一問比較簡單,學生應該能回答出,歐陽修傾向于后者,就是莊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來看下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燈片打出)

  教師講解:莊宗的故事足以證明這兩個道理,所以這一段綜合運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都是為了證明這樣一個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的莊宗后來居然被幾十個伶人圍困,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這就再次提醒人們,要注意到“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啊、

  【三】分析“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燈片打出、

  1、學生集體朗讀后,對照課下注釋翻譯、

  2、提一位學生起來翻譯,糾正錯誤,

  重點:第一個于解釋為在、從,第二個于解釋為被,注意“智勇”的詞性,可提示學生,根據文言文對偶句詞性一致,前面的`“禍患”是名詞,所以“智勇”也是名詞、

  3、討論“豈獨伶人也哉?”,幻燈片打出、

  先請學生自行翻譯,然后提問學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內容,

  (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這樣嗎?)

  4、談談這句話包含的內容和作用、

  教師提示、引導:這句話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的批評朝政,提醒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深長,這就使事理更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

《伶官傳序》教案 篇15

  【教材分析】

  《伶官傳序》選自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課文盡管風格各不相同,但都體現了散文“散而不亂 氣脈中貫”的特點,行文在結構安排上都有較強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伶官傳序》處于本單元第二篇,借后唐莊宗寵愛伶人的歷史事件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論證結構上一事一議,論證條理清晰,情感脈絡鮮明,文章平易流暢,課下注釋詳細對于已有一定文言閱讀基礎的高二學生難度不大可以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內涵。

  【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對選修部分古代散文學習的要求是: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并在此基礎上學習鑒賞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通過學習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詞語的含義,翻譯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把握本文“散而不亂”的特點。

  過程和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點撥為輔,把握本文論證思路。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詞語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脈絡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課文注釋導入)

  文章的題目為《伶官傳序》,被立傳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為何要給他們立傳?

  明確:“伶官”是封建時代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作者寫此文并冠以短序的目的是讓北宋統治者吸取后唐莊宗的歷史教訓,戒除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二、理清結構,把握意脈

  1、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

  2、翻譯主要文句,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觀點關系,理清思路

  (1) 從對題目的分析可知,此文是借歷史材料來證明觀點的,迅速瀏覽課文,找出歷史事件對應的文字?

  明確:“世言晉王……何其衰也!”

  (2) 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

  “滿招損,謙得益”

  “有勞可以興國,抑郁可以亡身”

  (3)翻譯“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把握“抑”字前后選擇關系,理解“人事”含義

  (4)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談作者是如何圍繞論點展開論證的'?

  重點翻譯:

  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趨,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 梁君臣之手,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整個二三段的議論過程,對應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話?

  (6)文章的最后一點可否去掉,為什么?

  (7)諸多觀點,哪個才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板書:

  三、作業

  完成課后第三題

  【教后感和課后反思】

  1、關于學生

  此節課以學生自學為主,所以應盡可能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學生在讀中加強對文意的疏通和理解,但實際除了一次學生齊讀和對各段理解文意時的默讀,讀得太少

  2、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此課教學內容的重點是理解文中幾個重要句子的含義,并以此為基礎把握文章的觀點和意脈但在重難點的解決上卻存在問題由于教學中想在理解觀點把握文脈的同時借此課第二段圍繞中心選材指導學生寫作,所以教學切入從第二段開始,造成學生對本文觀點理解混亂,反倒不如從第一段開始清晰,教學難點和重點發生偏離同時,也因缺少第一段“原莊宗之所以的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在對重要文句“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較難理解,耽誤了太多時間,對其他文言句子翻譯落實不到位

  3、課堂提問

  以學生自學為主的文章并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適時到位提問點撥是非常重要的但本節課的課堂提問不是很到位,問題優待斟酌,比如課堂提問問題(4):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談作者是如何圍繞論點展開論證的?因為幾個觀點本身就是包含與被包含關系,同一材料從不同的角度說論證不同的觀點,所以學生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4、未能學生在學習中體味本文“氣脈中貫”的特點,應加入適當的讀,感受繼續中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伶官傳序》教案 篇16

  江蘇省懷仁中學 顧惠

  教學目標 :

  1.學生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

  2.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感情,反復誦讀文章,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

  2.從讀音、語氣停頓、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并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二.全體學生齊讀,進入學習氛圍.

  三.分析、朗讀第一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傾聽.

  2.全體學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這兩個字的語氣內涵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聯系全文內容,提示學生)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劣.

  (教師引導: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人深省,而改用陳述句后,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莊宗的故事貫穿全篇,結果得出這個結論,或者說就是為了證明這個觀點,證明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5.再次向學生明確全文慨嘆、惋惜的基調,學生以這種基調再次集體朗讀.

  四: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并自由朗讀.

  2.請學生做示范朗讀,并總結語氣.

  (教師引導:晉王的臨終遺言,應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范朗讀,然后學生根據相應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么態度?

  教師引導: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業.

  5.問:這些態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的、能體現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背誦第一、第二段

  8.抽查兩位學生背誦,然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五.分析、朗誦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讓學生朗讀開頭兩句話,思考它們構成什么關系?哪些關鍵詞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廟 ,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氣之盛 ,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亂者四應 ,倉皇東出 ,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君臣相顧 ,不知所歸 ,至于誓天斷發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學生回答:構成對比關系,關鍵詞是盛和衰.

  3.問:第一句表現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詞可以表現盛的氣勢.

  4.生答:系、函、入、還、告、盛、壯哉

  5.既然這些字詞是表現盛的氣勢的,所以讀的時候就應當重一點.

  6.閱讀講究語氣連貫,這一句首先讓學生明確“方”的含義,然后讓學生指出它的管轄范圍.

  (教師提示;方是正當的意思,所以應該管到“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應的,讓學生劃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導:到“泣下沾襟”)

  8.在點明語氣和重音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自己把握朗讀,教師適當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兩字應適當拖長.

  9.請學生朗讀,然后教師示范,最后學生集體朗讀,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之所以這樣設計,因為第一句是表現盛的,男生應該能體驗出其中的感情,不會太小聲,如果不幸男生沒氣勢,就讓女生大聲朗讀第一句,然后調侃男生,激勵他們重新讀,也順勢讓學生熟讀成誦.

  【二】以上兩句是形成強烈反差的,盛的時候是那么強大,但是卻一下子衰敗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給出了兩個供選擇的理由: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幻燈片打出)

  1.請學生翻譯,重點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這兩句是問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問嗎?還是有明顯有傾向的?

  (這一問比較簡單,學生應該能回答出,歐陽修傾向于后者,就是莊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來看下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燈片打出)

  教師講解:莊宗的故事足以證明這兩個道理,所以這一段綜合運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都是為了證明這樣一個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的莊宗后來居然被幾十個伶人圍困,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這就再次提醒人們,要注意到“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

  【三】分析“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燈片打出.

  1.學生集體朗讀后,對照課下注釋翻譯.

  2.提一位學生起來翻譯,糾正錯誤,

  重點:第一個于解釋為在、從,第二個于解釋為被,注意“智勇”的詞性,可提示學生,根據文言文對偶句詞性一致,前面的“禍患”是名詞,所以“智勇”也是名詞.

  3.討論“豈獨伶人也哉?”,幻燈片打出.

  先請學生自行翻譯,然后提問學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內容,

  (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這樣嗎?)

  4.談談這句話包含的內容和作用.

  教師提示、引導:這句話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的批評朝政,提醒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深長,這就使事理更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時間,則加強背誦第三、第四段.

  板書: 晉王: 語重心長,遺恨未消,

  憂勞 盛

  莊宗: 恭恭敬敬,兢兢業業

  莊

  人事

  還矢先王, 告以成功

  宗 逸豫 衰

  寵信伶人, 身死國滅

《伶官傳序》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及重點】:

  1、引異學生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2、引異學生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本文是一篇史論,教學時可與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進行比較教學,指導誦讀,品味語言,由淺入深,啟發誘導。力求學生在比較中解決問題,從啟發中有所發現。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引出文章論題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二、比較標題,換成史論題目

  這篇文章單從標題上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序文,但從內容上它卻和前面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的體裁一樣,都是史論,那么就這三篇文章的標題而言,如果站在史論的角度比較一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

  提示:《過秦論》《六國論》兩個標題上都有一個“論”字,這是史論文的標志,而且從這兩個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說文章標題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雖是史論,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論的角度命的題,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題的。

  好,那么現在我有個提議,如果我們也站在史論的角度為本文更換一個標題,而且也要有一“論”字,還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樣改才好呢?(討論)

  提示:莊宗論、后唐論、盛衰論、興亡論。這幾個題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們就把“興亡論”確定為本文的新標題,它即簡單又能反映文章論題。好,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認真地看一看由我們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興亡論》吧。

  三、比較內容,探討內在聯系

  既然這三篇文章都是史論,而且我們也給他們統一了標題形式,那么下面就請同學們先默讀一遍課文,與前兩文比較一下,看內容上有什么內在的聯系。

  讀完的同學請注意比較,找出比較點,列出發言提綱,準備回答。

  提示:〈1〉都是史論,都是由歷史事實得出經驗教訓。

  〈2〉都論及國家興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層,秦的興,是由于歷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秦的滅,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國破滅,則在六國之君爭相賂秦,它們的興亡都正如本文所講的“盛衰興亡皆在于人事”,它們都可作為本文論點的典型例證,因此本文論點有著更強的普遍性。

  由此看來,這三篇文章的關系是越來越密切了。接下來我們再比較一下它們語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較語言,體會文章特色

  《過秦論》語言:氣勢恢宏,酣暢流利,極富文彩。

  《六國論》語言:斬釘截鐵,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呢?咱們先不看課文,先看一位名人對本文下的評語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筆,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學者當百讀不厭也。

  ——清·沈德潛

  沈德潛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學者,他對本文的評價可見是相當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樣的“得史記神髓”呢?咱們還是認真地品味一下課文。

  首先請大家小聲地誦讀一遍課文,在讀的過程當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何處該抑,何處該揚。請用升降符號在文中標出。

  請兩三名同學,按著自己的理解給大家解說一下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的,并作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并根據學生解說隨手在黑板上畫出起伏曲線,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請一兩名同學進行分段誦讀品評,比較優劣,矯正錯誤。

  學生集體誦讀品味,讀出文章的音韻之美。

  五、總結引申,導出興亡規律

  教師對著所畫的起伏曲線解說:本文鮮明的抑揚頓挫的藝術特色,體現在莊宗的盛衰、興亡、得失,以及作者對此感情上的抑揚、筆調上的起落之上。那么我們看一下,這些起起落落,實際上都是在圍繞著什么上下波動的呢?

  提示:“人事”,即盛衰興亡之理。教師可隨機在原起伏曲線中間劃一橫線,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樣,即如:

  看這一圖象像什么?

  價值規律。

  那么咱們也把它稱為“規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興亡規律”。

  即是“規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教師提示學生討論回答)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關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們用這一“規律”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伶官傳序》教案(精選17篇) 相關內容:
  • 《伶官傳序》教案

    教學目標歐陽修了解歐陽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寫作本文給伶人立傳的目的。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

  • 伶官傳序教案

    一、教學目標(一)學習根據史料提煉觀點的方法。(二)了解史論的一般特點。(三)認識“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觀點。(四)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二、難點、重點分析(一)難句譯注。...

  • 伶官傳序教案

    教學目標:1. 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其用法:2. 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3. 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教學重點:1. 文中的關健字、詞、句:2. 文章的議論思路。...

  • 伶官傳序教案

    【目的要求】 1.學習文中的一些實詞、虛詞。理解句意、文意。 2.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含義。...

  • 伶官傳序教案

    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B、多義詞:與,歸,易,告。...

  • 伶官傳序(簡案)(網友來稿)教案

    江蘇省金湖中學 梁萬年★★★★ 觀點鮮明,論題突出,說理有力,條理分明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第二段追述晉王的遺命和唐莊宗如何接受和執行晉王的遺命。...

  • 伶官傳序(教案)(教師中心稿)教案

    邱龍濤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B、多義詞:與,歸,易,告。...

  • 《伶官傳序》學案(精選13篇)

    學習要點1. 積累掌握“與、歸、易、告、雖”等詞的意義和用法。2.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3.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

  • 伶官傳序(通用13篇)

    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忽微,逸豫。...

  •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學習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提升閱讀能力。2、理清論證思路,探究莊宗成敗的原因。(重點)3、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難點)教學方法:1.通過課前預習及課堂提問、點撥法,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識2.通過合作探究,分析文章逐層遞進...

  •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伶 官 傳 序歐陽修[教學目標] 1.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 伶 官 傳 序(通用17篇)

    邱龍濤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B、多義詞:與,歸,易,告。...

  • 高一上冊《伶官傳序》獲獎教案(通用14篇)

    教學設想:1.本文是一篇史論性文章。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閱讀時必須首先弄清史實,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關系。課前布置學生預習,列出自學提綱,教學過程中予以檢查。...

  • 優秀教學設計匯編:《伶官傳序》(精選16篇)

    【教材分析】《伶官傳序》選自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課文盡管風格各不相同,但都體現了散文散而不亂 氣脈中貫的特點,行文在結構安排上都有較強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伶官傳序》處于本單元第二篇,借后...

  • 第三冊伶官傳序(精選4篇)

    【教學目標及重點】:1、引異學生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2、引異學生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教學方法】:本文是一篇史論,教學時可與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進行比較教學,指導誦讀,品味語...

  • 高三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 | 黄色一级大片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园产越南 | 黄色成人一级片 | 免费黄色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久vr |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一美女洗澡 | av狼友永久免费网址观看 | 精品人妻AV区波多野结衣 |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中文 | 中文字幕日本在线 | 国产91精品插插插免费观看 | 99热最新网址获取 |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大 |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 不卡的在线视频 | 被老头玩弄邻居人妻中文字幕 | 亚洲地区天堂网 | 99热r|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虚拟VR | 久久久久久12 | 黑人大战欲求不满人妻 |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AV | 精品国产18久久久久久洗澡 | 一区二区三区一级片 |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 公车上玩弄人妻 | 国产毛片a | 日韩av一二三区 | 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 一级毛片性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欧美丰满熟妇VAIDEOS | 超清无码无卡中文字幕 | 性猛aa久久久 | 影音先锋中文字幕亚洲资源站 | 中文字幕无码人妻不卡 | 好紧好湿夹太紧了好爽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 | 日本乱子伦xxxx | 久久久久久久极品内射 | 亚洲国产欧美中文手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