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導學學案
在元豐三年(一o 八一),蘇東坡真正務農了。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稱“東坡居士”。他過去原想棄官為農,沒料到在這種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農夫。東坡居士蘇東坡由現在起,由情勢所迫,要一變而為農夫。蘇東坡回到民眾之間,那他就猶如在水中的海豹。蘇東坡最可愛,是在他身為獨立自由的農人自謀生活的時候。頭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邊田間的農人,擊牛角而吟詠。 東坡農場實際上占地約十畝,在黃州城東約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房子在頂上,共三間,俯見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間,是到黃州后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墻是由詩人自己油漆的,畫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漁翁。 雪堂的臺階下,有一小橋,橫跨一小溝而過,若非下雨,溝內常干涸。雪堂之東,有高柳樹一株,為當年所手植,再往東,有一小水井,中有冷泉,頗清冽,并無其他可取之處,只是詩人當年取水處而已。往東的低處,有稻田、麥田、一帶桑林菜圃,為一片長地,另有一片大果園。他在他處種有茶樹,是在鄰近友人處移來的。在農舍后面是遠景亭,位于一小丘之上,下面鄉野景色,一覽無遺。他的西鄰有一片巨竹林園,竹莖周長約六寸,枝葉茂密,人行其中,不見天日。蘇東坡就在此濃陰之中,消磨長夏,并尋找干而平滑的竹棒,供太太做鞋的襯里之用。 蘇東坡自己善于做菜,也樂意自己做菜吃,他告訴人一個燉豬肉的方法,極為簡單。就是用很少的水煮開之后,用文火燉上數小時,當然要放醬油,現在已經成了一道叫作“東坡肉”的名菜。 在這種農村氣氛里,他覺得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像田園詩人陶潛的生活,他對陶潛極其佩服。 蘇東坡現在過得是神仙般生活。黃州也許是瞅隘骯臟的小鎮,但是無限的閑暇、美好的風景、詩人敏感的想象、對月夜的傾心、對美酒的迷戀——這些合而為一,便強而有力,是以使詩人的日子美滿舒服了。 蘇東坡在農舍雪堂和城中臨皋亭兩處住,每天兩處往返,那不過是一里三分之一的一段臟泥路,卻大概變成了文學史上最出名的一條路。在過了城鎮中那一段小坡之后,就到了叫黃泥板,一直通到起伏的丘陵。那個地方向四周一望,似乎全是黃色,只有樹木蒼翠,竹林碧綠而已。日日橫過黃泥板,而后達到黃崗的東坡。他已經脫去了文人的長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農人的短褂子,好使人不能辨識他士大夫的身份。他每天來往走這段路。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時好心腸的農人把他叫醒。有一天, 他喝醉之后,寫出了一首流浪漢狂想曲,名之為《黃泥板詞》。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嚇壞了。他在江上一個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極美,他一時興起,唱詞一首《臨江仙》道: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毅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謠傳蘇東坡曾到過江邊,寫了這首告別詞,已經順流而下逃走了。這謠言傳到太守耳朵里,他大驚,因為他有職責監視蘇東坡不得越出他的縣境。他立刻出去,結果發現蘇東坡尚臥床未起,鼾聲如雷,仍在酣睡。這謠也傳到了京都,甚至傳到皇帝的耳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