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詩二首(二)教案
《寂寞》教案
【教學目標】
1、分析意象特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分析詩歌意境特點。
3、培養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4、體會襯托等藝術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1、分析意象特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分析詩歌意境特點。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2、引導學生領會詩歌中“寂寞”“寂寥”的內涵,體會襯托等藝術手法的作用。
【教學設想】
卞之琳的詩歌繼承了傳統詩歌中含蓄的特點,即重視“未言之意”“不盡之言于言外”。在閱讀中,可借此培養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通過和詩人另一首《古鎮的夢》作比較閱讀,讓學生在比較中了解詩人創作的特點。對詩人意象的擷取、意境的創造特點有一個認識。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斷章
卞之林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別人是你眼中的風景而你卻又是另一個人眼中的風景,可太多的人只在乎自己眼中的風景而忽視了把自己當風景的人。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你視你愛的人為風景而愛你的人卻把你當作是他唯一的風景。
二、作者簡介
卞之琳(1910-),祖籍江蘇溧水,生于江蘇海門湯家鎮。近代詩人、學者。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二級)享受終身制待遇;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外國文學評議組成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現任顧問;曾作客英國牛津(1947-1949)。抗日戰爭初年曾訪問延安從事臨時性教學工作、并訪問太行山區前方、隨軍;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聯大,任講師,副教授,定級教授,1946復員至天津南開大學任職一年。
1929年畢業于上海浦東中學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就讀,較多地接近英國浪漫派、法國象征派詩歌,并開始新詩創作。193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英文系,就學期間曾師從徐志摩,深受賞識,徐志摩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編輯的《詩刊》上發表,還請沈從文先生寫題記。因為這段經歷,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卞之琳於20世紀30年代出現于詩壇,受過"新月派"的影響,但他更醉心于法國象徵派,并且善于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并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偏于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
卞之琳的新詩廣泛地從中國古詩和西方現代派詩吸取營養,自成一格,充滿智慧的閃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國文壇“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抗日戰爭期間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區訪問,詩風有所轉變,歌唱人民的戰斗生活。
詩人主張“未經過藝術過程者不能成為藝術品,我們相信內容與外形不可分離”。卞之琳創作態度嚴謹,孜孜不倦地探索“藝術過程”中的轉化與表現,即使對新詩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變化和創新,更不用說在詩的意象、內容方面。有些詩作被譯成多種文字,并成為海外學者專題研究的物件。在半個多世紀中,詩人堅持不懈地進行詩歌創作和理論研究,成功地實驗和引進了西方多種現代詩歌形式,對中國象征主義、現代主義詩歌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景觀,有著很大的啟蒙意義和重要的貢獻,并取得了相當的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