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詩二首(二)教案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展開聯想和想象,補充詩歌細節)
引導題:
1、主人公童年的寂寞表現在哪里?
(1)他的家里都有哪些人?
(2)他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
(3)試描繪小孩子的一個生活片段。
2、主人公中年的寂寞表現在哪里?
(1)可以描繪一下主人公一天的生活。
(2)他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
(3)人們是如何對待他的?
3、主人公死前的寂寞表現在哪里?
(1)主人公是何原因導致死亡?
(2)死亡動作、眼神、心理是怎樣的?
(3)死亡時周圍的環境是怎樣的?
四、再讀詩歌,體悟意境特點
(一)《寂寞》中小孩子是一個什么形象?詩中“蟈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明確:小孩子是被“寂寞”貫穿一生的小人物的形象,是一個“寂寞”的載體。“蟈蟈”“夜明表”等意象分別襯托了小時的寂寞、死時的寂寞。
(二)分析意境特點
(詩歌《寂寞》是如何營造意境,表現“寂寞”這樣一個主題的?)
提示:一首八行的詩歌,以瞬息的速度描繪了一個小人物從童年到死亡的靜態而緩慢的一生,充滿了感情。詩歌從孩童寫起,似乎暗示著“寂寞”與生俱來。長大后,日夜操勞,夜間也不得停歇,與夜明表時時為伴,依然是寂寞。最后是孤零零地去了,連生時的這份慰藉也不能帶走。詩歌把寂寞挖掘得如此之深。本詩選取了“蟈蟈”“墓草”“夜明表”這樣幾個意象,作為主人公活著和死亡的寂寞的見證和承擔之物,訴說著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生命形態,突出了這樣的一個主題。
從結構上說,跳躍性非常大,鄉下與城里、童年與成年、古老與現代、生與死,將時空高度概括組織到一起,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命運,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在宏大的背景下,一個小人物倍顯寂寞。
五、思考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的特點。
1、怎樣理解“如今他死了三小時,夜明表還不曾休止?”
提示:“如今他死了三個小時,/夜明表還不曾休止。”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襯托出靜態的死亡,我們可以聽到表針滴滴答答的走動聲,死亡的寂靜被加深。加倍寫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現了詩人對命運不公的控訴。
六、總結
當我們品評著這首小詩的不同凡響的題旨,流連于這首小詩的含蓄雋永的意境之中時,我們相信,那已經盡情地領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夢境的樓上人,定會從常人所有的那淡淡寂寞之中解脫出來,定會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愛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七、布置作業
閱讀下面這首詩,思考后面的問題
古鎮的夢
卞之琳
古鎮上有兩種聲音
一樣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鑼,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別人的夢,
做著夢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紀。
敲沉了別人的夢,
做著夢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門戶關得最嚴密。
“三更了,你聽哪,
毛兒的爸爸,
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覺,
老在夢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過橋,
敲鑼的又過橋,
不斷的是橋下流水的聲音。
1、“夢”指什么?如何理解“做著夢似的”瞎子、更夫“敲不破別人的夢”“敲沉了別人的夢”?
2、《古鎮的夢》反復強調瞎子、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哪一塊石頭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紀(哪一家門戶關得最嚴密)”,表現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