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樓閣》教學設計_
(二)這可真稱得上是一個美妙的世外桃源啊,大家想去嗎?想去但是它在哪里呢?作者告訴我們了嗎?請大家看15自然段。找找小屋究竟在哪里?——它不存在;怎么知道它不存在?——小屋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為什么叫空中樓閣?——不存在。我們看清代文學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對“空中樓閣”一詞的解釋:
(多媒體)“實者,就事敷陳,不假造作,有根有據之謂也;
虛者,空中樓閣,隨意構成,無影無形之謂也。”(清·李漁《閑情偶寄》)
有根有據稱為實,無影無形稱為虛,“虛者,空中樓閣”,這霧失樓臺的空中樓閣就如蓬萊仙境的海市蜃樓一樣,亦真亦幻,虛無縹緲。
我們知道這間小屋并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理想的空中樓閣。 請大家思考:作者構想了這座空中樓閣,寄托了作者怎樣的理想和追求呢?
作者追求的是什么?——自由、獨立、寧靜的生活空間;(文中那些地方最能體現?請舉例。)寄托什么情懷?——對自然的無限熱愛。“無需掛畫,山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作者對自然這幅巨畫的贊賞之情溢于言表,點明題意。
本文描寫空中樓閣,前半部分著重對小屋周圍環境的客觀描寫,是實寫;后半部分側重表現作者的對自然景物的感受,是虛寫,由實而虛,虛實結合,將現實的自然景物融入詩一般的朦朧境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比如:明明是“受了土地的限制”,“領土”是有限的,但我卻有一個可供“游目騁懷”的“無限大的‘領空’”;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環抱”中,晨曉暮昏的光線變化有其自然的節律,但我卻以為“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是“花蕊”的“綻開”與“花瓣”的“收攏”;明明是“高高的山坡”,不便行車的“山路”,我卻管它叫做“幸福的階梯”和“空中走廊”;夜幕燈影的小屋,明明仍是小屋,但我只覺得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三)分析本文語言特色。
1、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本文用了很多修辭手法,都有那些修辭?——比喻、擬人、排比;
在這些修辭中,大家最喜歡文中的哪些句子?請同學告訴我們你最喜歡那一個句子,或者哪一的段落,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些句子?如: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
比喻句。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語。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畫過的眉毛,本無新穎之處,但作者卻妙出“高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這種獨特新穎的比喻,令人由之而聯想到妙齡女子那嫵媚動人的姣好面容,從而對所繪之景產生一種具體、親切之感。
(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
比喻、排比;
(3)樹的美在于姿勢的清健或挺拔,苗條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擬人;賦予生命和氣質。
(4)“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于枝頭,輕靈而自由!”
比喻句。作者把山間小屋喻為“鳥”,喻為“蝶”,確屬前人未言之語,兩個新穎獨特的喻體的運用,從不同角度、不同感覺上,寫出了小屋在樹與樹之間那輕靈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