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樓閣》教學設計_
(5)“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層山后退了一些。”
比喻。本體“山”與喻體“花蕊”,原本是極不相干的東西,但作者卻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新奇地將其“聯”在了一起,表現了“山”的“花蕊”之形。而“花蕊”“慢慢地”“綻”開了的情態,更傳神地繪寫出了群山這靜態之物在“破曉之時”,因光線的變化而給人的動態感,產生出了一種“驚人”的藝術效果。
(6)“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條類似蘇花公路的山路,一邊傍山,一邊面臨稻浪起伏的綠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比喻。作者把碧綠的稻田比喻成浩瀚無際的“綠海”,給人以整體感,真是恰切至極;而作者把風吹稻秧所呈現的情態又喻為起伏的“波浪”,則更加深了人對“海”的印象。這種一個比喻建筑在另一個比喻的基礎上,且兩個喻體間又有內在聯系的“續喻”形式的精當運用,形真態切地表現了稻田如大海一樣壯美的景色。
老舍先生在《言語與風格》中說道:“沒有比一個精到的比喻更能給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沒有比一個可有可無的比喻更累贅的。”他還主張,如要用比喻,“便須驚人,不然就干脆不用”(《比喻》)。正是基于這樣的觀點,李樂薇在遣“比”設“喻”時,總是力求新奇獨特、優美傳神。
(7)“這棵樹使小屋給予人另一種印象,使小屋顯得含蓄而有風度。”
運用比喻和擬人手法,賦予小屋以人的生命、人的氣質,作者假外物以言自身,表達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和情操。
2、音韻和諧,多用兩相對稱的句式,讀起來瑯瑯上口,如在旋律輕快的音樂中漫步,準確地表達了作者賞景時的感覺,體現了文學語言的趣味。如
(1)“花好比人的面龐,樹好比人的姿態。”
(2)“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
(3)“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點。”
這些詩一般的語言表現在流暢而富有節奏感上,句子配置協調,十分講究語言的音樂美。文中許多段落都可以擊節而詠,讀起來抑揚頓挫,為抒情言志創造了一種畫一般的氛圍。
3、化用古詩詞。
1、“山如眉黛”———“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王觀《卜算子》)這首詞語言新麗,毫不落俗,詞人王觀寫的是妻子在想念遠人時的眉眼,山水變成了有感情之物,江水—眼波,山巒—眉峰,想象豐富。古人常常把遠山比作女子的眉黛,或者把女子的翠眉比作遠山,這樣的句子不勝枚舉:
———“嫩紅雙臉似花明,兩條眉黛遠山橫”
———“天際遙山小,黛眉淺。”(柳永《迷神引》)
———“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黃庭堅《念奴嬌》)
作者巧妙化用古人的詞句,并有所創新,形狀如眉,色澤如黛,眉眼是人最有神采之處,是精神風貌的外在體現,作者特別選取“眉黛”來形容山,賦予山有女性的陰柔之美。
2、“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作者在這里巧用李白的這句詩并妙用修辭手法,寫出了小屋飄渺輕靈,如同飄在空中。
3、“左顧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綠野阡陌”——“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宋林升《題臨安邸》)“阡陌交通”——“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