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知識鏈接
文章開篇就寫到: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在不知不覺之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跡,不見其各階段的境界,而似乎覺得常在同樣的地位,恒久不變,又無時不有生的意趣與價值,于是人生就被確實肯定,而圓滑進行了。” 文章的結尾兩段,在說了“乘火車的旅客”的故事之后,作者寫道:“然而在乘‘社會’或‘世界’的大火車的‘人生’的長期的旅客中,就少有這樣的明達之人。……像現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們搭船乘車的期間的壽命,也許在人類社會上可減少許多兇險殘慘的爭斗,而與火車中一樣謙讓,和平,也未可知。”
首尾照應,談論的話題不離“人生”:時間的漸進中,人的不知不覺的惡變(也許用詞過重);一種希望中的人的行為組成的社會。
雖然,作者在第六自然段段首說:“‘漸’的本質是‘時間’。”但文章中所舉的例都是集中于一個事物——不自覺變化而真正發生漸變的“人”本身。
第一自然段寫人的青春“漸變”,第二自然段寫人的境遇的“漸變”,這都是寫人作為“自己”的漸變。第三自然段寫人對自然之物、身邊親人的情感體驗差異,第四自然段寫“農夫抱犢跳溝”的故事,這都是寫人“自己”與外界的關系的漸變。第五自然段寫“時間”與“人生”的關系,第六自然段寫個體的“人”與社會群體的“人”的關系,第七自然段引用警句含蓄表達什么是“大人生”、“大人格”。這才讓文章的真正意思露出“冰山之角”,折射出自己真正想說的話。 文章沿著“個體—外界—社會”這一條思路層層深入表現主題,從時間的角度來闡述這一種沖淡平和的人生態度、人生境界。
另外,文章兩個故事其寓意含蓄而深刻。這是學生深入理解該文主題的難點。
在第一次讀這一篇文章時,我心里就有滿腹疑問:從文章的結構來說,“農夫抱犢跳溝”的故事是論證這一段的首句——“‘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跡,使人誤認其為恒久不變”,除此之外,在文章主要思想上,有沒有其深刻的寓意?乘火車的旅客這一個比喻,對文章的主題有什么幫助?我想,這應該也是學生的讀之費力而又不吐不快的地方。
我認為“乘火車的旅客”的事例就很明晰地道出了“人與人之間相處態度”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回想一些將時間濃縮的事例來體味其中的含義。如海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怎樣來分配這有限的時間。也可以用佛家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和尚說江面上只有兩條船一為名來一為利往、葉倩文的歌曲《滾滾紅塵》等等來說說這個世俗百相。
對于“抱犢跳溝”,我將之與這一段后面的分析句聯系起來理解。這里的“犢”我理解為在工作中人們抱著不放的“名”與“利”。當某一天,“我們”因其他原因而停下工作時,有了一段想一想的時間,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為名為利是多么的“苦勞”。
豐子愷以夏丐尊、李叔同為師,李叔同即弘一法師。豐子愷受其影響,學佛信佛,勸世人愛惜生命,戒除殺機,弘揚善行,其文章自然以事設寓,充滿玄思,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