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教案
(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廷刺秦王。
這一部分描繪荊軻與秦王正面交鋒,可謂波瀾迭起,荊軻的性格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一部分的情節可概括為:厚遺蒙嘉──顧笑武陽──圖窮匕見──倚柱笑罵四個場面。
“厚遺蒙嘉”,得以引見,可見行事周密。獻圖時,年十二就殺人的秦武陽竟“色變振恐”,眼看事情就要敗露。在這猝然生變的節骨眼兒上,荊軻面不改色心不跳,幾句話,既遮掩了秦武陽失常的表情,又頌揚了秦王的威風,語意圓轉,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竇冰釋。再加上一“笑”一“顧”一“前”,沉著機智、鎮定自若,表明他的確具有超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氣質,可謂神勇之人。而與秦武陽的“色變振恐”對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與上文太子丹的疑荊軻信武陽的情節相照應。“圖窮而匕首見”,矛盾沖突達到白刃相見的地步。毫無精神準備的秦王“驚──起──絕──拔──操──急”,慌得連劍也“不可立拔”。與此同時,荊軻“取──奉──發──把──持──”,雙方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時間,莊嚴的秦廷上,荊軻“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盡失其度”,最后竟出現“乃以手共搏之”的戲劇性場面。眼看著秦王要成為劍下之鬼,由于侍醫夏無且以藥囊投軻,荊軻反被秦王“斷其左股”,轉瞬之間由優勢轉為劣勢,最后反“被八創”,完全失去戰斗力。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語,突出地渲染了千鈞一發的緊張形勢。在這驚心動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驚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驚呼,襯托了荊軻的英雄虎膽。“倚柱笑罵”,繪形傳神,突出了荊軻的視死如歸。“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陶潛語),今日讀之,誰不為之感慨欷歔?
(四)結局(末段):荊軻被斬。一幕驚雷乍起、劍拔弩張的活劇,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終。
二、問題探究
1.荊軻刺秦王的謀劃,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荊軻的謀劃抓住了如何見秦王這個關鍵問題。他提出用樊將軍首與督亢地圖為信物騙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氣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才提出這個計劃,可見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襯了荊軻智謀非凡。
2.作者是怎樣描寫易水訣別這一場面的?
(1)抓住特點。如對送行者的描寫,抓住“白衣冠”這個特點。(2)突出重點。在眾多的人物中,重點寫荊軻;“既祖,取道”略寫,重點寫慷慨悲歌。(3)顧及全面。太子、賓客、高漸離、士等在場人物都顧及到,而且通過寫“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渲染凄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愾的氣勢。(4)有條不紊。人物活動按時間順序描寫。(5)結合寫景。“風蕭蕭兮易水寒”,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3.應該怎樣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荊軻刺秦王,是反抗強暴的正義行動,而秦統一六國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這是個人或少數人的愿望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荊軻刺秦王就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作斗爭來講,這場斗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發展過程進程來講,它有著很大局限性。
對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北宋蘇洵非議荊軻“始速禍焉”。南宋鮑彪說“軻不足道也”。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肯定荊軻的人也很多,第一個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近代龔自珍贊揚他“江湖俠骨”。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