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 長沙》教案
詞以長沙為題,長沙是毛澤東的故鄉,是中國工農革命的策源地,也是毛澤東初期革命活動中心。毛澤東于19xx年來長沙,在第一師范讀書,常和同學蔡和森、何叔衡等到水陸洲一帶游覽和游泳,并暢談人生國事。
第二步:找出關鍵詞句。
立、看、悵、問、憶、記。這些動詞具有貫穿全詞線索的作用。它們的內在聯系是:通過立、看等詞寫出江山的壯麗和萬類的自由自在,這些是明寫;通過悵、問等詞暗寫出國內外反動派的飛揚跋扈,廣大人民的災難深重。由此回憶起曾一起并肩戰斗的戰友,激起革命者的歷史責任感。
通過寒秋、霜天(氣候)、萬山(層林盡染)、湘江(碧透、百舸爭流)、飛鷹、游魚(萬類競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現詞人關注國家命運,對當時革命形勢的深切感受。
第三步:組合再創造。
可以看出,本文背景的重點是:國共合作創造了大好的革命形勢,而革命應該由哪個階級來領導,成為黨內外斗爭的焦點。了解這一背景才有可能深刻地理解這首詞的主旨。
再聯系,一個“看”字,一直管到“萬類霜天競自由”。詩人站在橘子洲頭,遠眺近看,仰視俯瞰,山、林、船、鷹、魚以及“萬類”,盡在詩人的視野之中。寫出了一切生物都在秋日中爭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從“萬類霜天”四字,可見詩人視野的開闊;一個“競”字,有力地突出了萬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這幾句雖都是寫景,但又都是寫情,表現了詩人寬廣的胸懷。面對生機蓬勃的大自然和廣闊的宇宙,我們可以想像到,以天下為己任的作者怎能無動于衷?進入深沉的思索,想到祖國的命運和革命的未來是理所當然的。在這重大的歷史抉擇前,一個“悵”字,寫出詩人思緒萬千,百感交集。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是回憶當年在這里游泳的動人情景。當年,在水深流急的江心游泳,激起的波浪,把疾駛如飛的船只都擋住了。“曾記否”,這是對同學的親切的遙問,深情的懷念,同時也是激勵自己和一切革命者應該發揚蓬勃的朝氣,激流勇進,搏擊風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深入思考后的落腳點,當是革命領導權問題。
小結:經過聯想、分析、綜合,這首詞的主要內容為:通過對湘江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的回憶,抒發了革命青年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例2]毛澤東《沁園春 雪》
沁園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第一步:了解詩歌創作背景及作者經歷。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已勝利完成了二萬五千里長征,開始發展陜甘寧抗日根據地。毛澤東于2月在陜北清澗時,正逢一場大雪,心情格外愉快,揮筆寫下了這首《沁園春 雪》。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親自到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商討抗日勝利后國共兩黨合作的問題。毛澤東在重慶遇到了二十年前在廣州相識的柳亞子先生。柳亞子向毛澤東要詩,毛澤東就把這首《沁園春 雪》抄贈給他。柳和了一首,首先在《新華日報》發表了和詞,不久《新民報》發表了毛的詞,引起各方人士的注視和反響。據說國民黨還暗中組織寫詞高手,來填寫“沁園春”詞,可都沒有能超過毛澤東這首詞的。于是他們惱羞成怒,指使一些反動文人進行誹謗和攻擊,但終于被贊揚這首詞的正氣給壓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