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 長沙》教案
小結:這首詞通過對祖國北方壯麗雪景的描繪和千古英雄人物的評論,進而表現了作者反對封建主義的態度和贊頌無產階級的立場。
三、障礙突破之策略三:析動詞
詩人們最講究煉句,把一個句子煉好了,全詩為之生色不少。
煉句,常常也就是煉字。就一般說,詩句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謂語的中心詞(稱為“謂詞”)。把這個中心詞煉好了,這是所謂一字千金,詩句就變為生動的、形象的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正是說明這個道理的。相傳賈島在驢背上得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他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猶豫不決,用手作推敲的樣子,不知不覺地沖撞了京兆尹韓愈的前導,韓愈問明白了,就替他決定了用“敲”字。這個“敲”字,也正是謂語的中心詞。
謂語中心詞,一般是用動詞充當的。因此,煉字往往也就是煉動詞。因此,只要我們抓住這些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包括動詞短語及活用作動詞的詞)進行分析,就能夠體味到詩句語言的韻味。
[例1]《沁園春 長沙》分析“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四句語言形象、凝練、準確、精當的特點。
“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紅之廣,“層”字表現出樹林的重重疊疊,“染”字則活畫出岳麓山一片楓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樣的壯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寫的是近景,“漫”字寫出了江水溢滿之狀,“透”字表現出江水碧綠清澈,“百”字寫舸之多,而一個“爭”字則給碧綠無塵的江面增加了昂揚奮進的氣氛,描繪出千帆競發、爭先恐后的熱鬧場面。
這幾句中,作者精心選擇富有表現力的數量詞、動詞、副詞從范圍、程度加以修飾,和以傳神的動詞配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絢麗的秋景圖:遠望重重疊疊的楓樹林,經霜后,一片火紅,近看碧綠清澈的江水,無數船只爭相行駛。山上一片火紅,江中一片碧綠,畫面絢爛明麗、語言簡省卻形象鮮明,充分顯示了作者錘煉語言的功力。
[例2]《沁園春 長沙》下闋第七、八、九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糞土”二字是名詞當動詞用。毛澤東把當年的萬戶侯看成糞土不如,這是蔑視敵人的革命氣概。“糞土”二字不但用得恰當,而且用得簡練。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寫同學們的活動和志趣。他們激昂慷慨,奮筆疾書,為著革命理想,譏時弊,褒先進,評論國事,宣傳真理,向軍閥官僚、帝國主義開展了英勇斗爭。19xx年5月,袁世凱接受了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毛澤東印發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澤東和何叔衡等領導了湖南人民驅逐反動軍閥張敬堯的斗爭,接著又向湖南軍閥譚延闿、趙恒惕展開英勇斗爭……袁世凱、張敬堯、譚延闿、趙恒惕之輩即“當年萬戶侯”,革命青年視之如“糞土”。
[例3]毛澤東《沁園春 雪》第八九兩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舞”和“馳”是煉字。本來是以銀蛇形容雪后的山,蠟象形容雪后的高原,現在說成“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靜態變為動態,就變成了詩的語言。“舞”和“馳”放到蛇和象的前面去,就使生動的形象更加突出。
[例4]李白《塞下曲》第一句:“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隨”和“抱”這兩個字都煉得很好。鼓是進軍的信號,所以只有“隨”字最合適。“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說法好得多,因為只有“抱”字才能顯示出枕戈待旦的緊張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