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的翻譯講解和鑒賞
鑒賞:從字面來看,王勃這是明白表達自己不論接受嚴父的教誨,還是參加滕王閣盛會,都是十分值得高興的事。其實只是一個客客氣氣的結尾。
原文: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翻譯:如果碰不到(舉賢的)楊得意,就只能撫摸著凌云之賦來為自己惋惜;既然遇見了(知己的)鐘子期,奏起那流水之曲又有什么可慚愧的?
講解:“楊意不逢”“鐘期既遇”都是賓語前置的句子。“而”“以”都是連詞,前者為順承關系,后者為并列關系。
鑒賞:兩組四六句再次感嘆自己懷才不遇,知己難逢。又一次為下文的感嘆張本,使其更顯水到渠成。
原文: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
翻譯:唉!美好的景致不能常存,盛大的宴會也難再遇,蘭亭(修禊的雅興)(久已)消逝,金谷園(富麗的樓閣)(早成)廢墟。
講解:“已”為“消逝”之意。
鑒賞:以“嗚呼”一嘆開始最后一輪的感嘆,比上一段更見傷感。寥寥數語,寫盡古今盛會曲終人散、無跡可尋的凄涼。其歷史的滄桑感飽蘊其間。
原文: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
翻譯:臨別之時寫下贈言,在這盛大的餞別宴會上僥幸蒙受都督的恩遇。登臨滕王高閣撰寫詩賦,這是我對諸位先生所期望的。
講解:“于偉餞”“于群公”都是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了;“于偉餞”和“幸”都是“承恩”的狀語,“于群公”則是望的狀語。“是”為代詞“這”,“所”為特殊的助詞,與“望”這一動詞形成了一個名詞性短語。
鑒賞:在文章的最后,王勃又一次客氣地回到登高作賦的事情上來,并客氣地表達出自己還期待著其他與會者的大作。
原文: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翻譯:我竭盡自己粗陋的情懷,恭謹地寫成這篇短序。我所有的語都鋪陳出來,四韻八句都寫成了。請各位再施展像潘岳、陸機如江河大海一樣的才氣(各賦所懷)吧!
講解:“灑潘江”“傾陸海”兩個典故形成了互文修辭,在翻譯時要注意合并。
鑒賞:謙虛地表達自己寫詩的情感,并期望在坐的嘉賓各展文才各賦所懷。全文在這種禮讓中結束,不失分寸,非常得體。全文一氣呵成、首尾連貫,又不乏抑揚跌宕、起伏頓挫之妙,典故隨文紛沓、意蘊深遠,與美景良辰相映成趣,又與深沉的情感相得益彰,千載之下,仍是動人良深,讓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