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教育工作會議講話稿
——打造“從善” 特色文化 推動學校內涵發展
同志們:
上午好!
今天是新學年教育工作會議。按常規做法,我的講話應該總結上學年教育教學工作,從政治思想、教育教學、隊伍建設、后勤管理等各方面進行總結,同時布置新學年的工作。但是,我今天不作常規的慣例式講話。我為大家做一次專題講座,講一講下原的“從善”文化。
大家請看主席臺旁的標語:打造“從善”特色文化,推動學校內涵發展。這就是我今天報告的主題,也是我們下原教育新學年努力的方向。
我個人認為,辦學校可能有三個層次,分數——特色——文化。
辦學起步階段,為了吸引孩子來學校讀書,分數和升學率是很重要的。因為對家長而言,讀書,考到好成績,家長就放心,升學率高的學校就是好學校。
當學校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打造學校的辦學特色成了辦學者的追求,有思想的校長都能聯系校本實際,打造本校的特色。辦得好的學校,從來不宣揚自己的分數,也不講升學率,而是講自己的理念,說自己的特色,說自己的學生在特色教育中是如何發展的,說孩子們在我們的學校如何身心健康、品德優良、全面發展。當然,有鮮明的特色的學校,分數和升學率一定是很好的,是不用宣揚的。比如,南通中學的“難忘教育”,洋思初中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等等。
學校發展到更高層次,應當是文化立校。
學校文化建構的核心是共同愿景的確定與價值觀的構建,它是信念、信仰、價值體系確立和重建的過程。文化,是無形的,但是,它植根于師生心中,也彰顯于校園氣息中。或者說,學校文化就是學校的氣,就是學校的場。它能夠讓每一個外來者走進校園都能明顯感受到濃烈的氣息。感到高興的是,走進我們鎮下原小學和花園小學,我們能初步感受到籃球和寫字教學的文化氣息,當然,還是處于初步階段的。
學校,不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學校是一種精神和文化所在。學校是物質環境與心理、精神和諧統一的文化生活空間,學校的文化內涵是決定教育內涵品質的根本因素。請思考,下原教育的文化內涵是什么?
目前,我提出下原教育走文化發展的道路,不是說我們已經走過了第一和第二階段,而是說,我們要高點定位,跨越發展,既要追求分數、打造特色,更要走文化立校、內涵發展的道路。
上個世紀初葉,下原小學起步于陳氏家族“從善祠堂”。走過了百年風雨,下原教育始終貫穿著“從善”文化的精髓。XX年8月16日,市鎮人大代表視察下原初中,他們聽了夏東方校長關于下原初中“愛心教育”的介紹。下原籍的陳學宏老人是“愛心教育”的核心人物,他就是“從善祠堂”陳家的后人,他是貴州省的退休老教師,現住南通。今年八十多歲了。多年來,他每年都從自己的退休工資中拿出一萬多元捐贈給下原教育,用于補助貧困兒童,用于獎勵成績優秀的孩子。下原初中宣傳櫥窗中有陳學宏老人參加捐助、頒獎的圖片。陳老先生用自己的行為踐行著、示范著“從善”的理念。我們下原教育起步于陳家的“從善”祠堂,下原的孩子也要像陳學宏老先生一樣,從善向上,健康成長。
新的學期,下原教育要認真研究“從善”文化的理論體系和行為框架,要研究教師、學生在“從善”文化引領下如何發展,要以“從善”為核心研究下原教育的理念系統、行為系統和視覺系統,打造學校特色文化。
什么是“從善”?即依從善道,聽從善言,舉止向善。
《國語·周語下》: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意思是順隨善良就像登山一樣艱難,順隨惡行就像山崩一樣迅速墜落。
《論語》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或不善,都可以為師。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從善”二字,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
百年來,下原教育一直以“從善”文化濡染學子,一代又一代地的下原人擇善而從,從善如流,茁壯成長,表現著極好的人文素養。當然,我個人對下原教育的歷史研究還不夠,這個內容要作為新學年的研究課題納入各學校教育研究的日程。
今天,我們要打造的下原“從善”教育是什么樣子?
“從善”文化下的學校教育,將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方式,以“從善”為核心,努力培養自主學習、身心健康、“從善”向上的陽光少年。這就是我們下原“從善”教育的理念,它包含著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標。新的學年,我們下原鎮全體師生要圍繞這一理念,不斷地學習、研究、改進、提升,推動學校內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