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先進個人申報材料
4、科學活動實現生活化
春回大地時,我帶幼兒春游,走近郊區的農田,果園,觀察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及果木開花情況;秋天到來時,再帶幼兒走近農田,果園,觀察農作物及果木的變化,幼兒們看,問,聞,摸,品,畫,大自然的奇妙變化深深地吸引著幼兒。
5、科學教育融入一日活動中
一日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如:有位幼兒在脫衣服時聽到了“噼噼啪啪”的聲音并感到有點刺痛,覺得很奇怪:“是什么弄得我這么痛?”另一個幼兒說:“有時我脫衣服時也會感到痛,晚上還能看到一點點的亮光呢!”許多孩子也有同感。還有一次,我給女孩子梳頭,孩子們發現頭發被梳子吸了起來,十分好奇。于是,我在科學角分批投放不同的材料,讓幼兒通過操作感知“靜電”現象。第一次,我投放了紙屑、塑料玩具、積木和筆等,讓孩子們設法把紙屑吸起來。孩子們在探索中發現:只要將筆桿在衣服或頭皮上摩擦或用手不停地與筆桿摩擦,筆桿就能將紙屑吸起來。于是,他們認為任何東西摩擦后都能將紙屑吸起來。對此,我沒有急于否定,而是投放了一些鐵質小棒、不銹鋼蓋子、積木、玻璃杯等材料,讓孩子們通過實驗操作,自己去發現問題。當孩子們發現不是所有的東西摩擦后都有吸力時,我及時向孩子們講解了有關靜電的知識,解開了孩子們心中的疑團。接著,我又投放了不同大小、質地的紙屑,如:縐紙、蠟光紙、硬紙板、塑料紙等,并設置問題:“你能通過摩擦將這些紙吸起來嗎?引導幼兒進一步感知靜電現象與物體質地的關系。再如:我們在練習打擊樂時,就有幼兒提出:為什么碰鈴發出的聲音很脆,很小,鈴鼓發出的聲音很響,很吵呢? 為了使幼兒弄清有關聲音的知識,我先讓孩子們傾聽周圍生活中的各種聲音:刮風聲、樹枝晃動聲、下雨聲、水流聲、知了和小鳥的叫聲、叫賣聲等,并讓他們模仿。為了幫助幼兒理解聲音產生的原因,我請他們相互傾聽心臟的跳動聲,撫摸聲帶的顫動,觸摸敲擊過的鑼鼓面,觀看小紙人在鼓面上“跳舞”的情形,使孩子們理解聲音是因震動而產生的。最后,我讓孩子們制作小樂器,用可樂瓶做沙錘,用易拉罐做雙響筒,用筷子敲小瓷碟子做碰鈴,等等,并用它們演湊《恰 恰 恰》、《喜洋洋》等孩子們從中加深了對聲音的了解,初步感知了樂音和噪音的區別,形成了有關聲音產生的初步概念。
三、“做中學”科學教育活動是科學教育的濃縮,升華
1、做學科帶頭人,大力進行案例開發
XX年,我園被確立為我市“做中學”科學活動實驗基地,我被定為“做中學”科學活動帶頭人,先后多次參加“做中學”科學研討;帶領園內其他教師認真學習“做中學”科學理念,體會“做中學”活動的各環節的設置,群策群力,開發了諸多優秀的“做中學”科學活動案例,如:《沉與浮》、《水到哪里去了》、《讓熱水快變冷》、《讓有洞的瓶子不漏水》、《泡沫板沉下去》、《有趣的磁鐵》、《神氣的力》、《水變干凈了》、《物體落下來》、《有趣的彈性》、《吹泡泡》、《什么溶化在水里》等,為大家所共享。特別是 由我主講的《沉與浮》、《泡沫板沉下去》、《神氣的力》、《水變干凈了》等為大家所共享。特別是由我主講的《沉與浮》、《泡沫板沉下去》、《神氣的力》、《水變干凈了》等課,在我市的“做中學”研討會上深受好評。在短短的30分鐘的活動中,創設了適合幼兒年齡特征的情景,提出科學問題,指導幼兒大膽猜想,動手操作,實驗驗證,直至得出結論, 幼兒感知了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激發了幼兒對探究科學活動的興趣,增長了幼兒的科學知識,提高了幼兒的創造能力,為幼兒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提供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