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廣東三水區考察心得
普遍推行了“零距離”服務、“零時間”等候和限時服務、預約服務、上門服務等服務方式,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切實優化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區建設局推行“帶著公章”服務的辦公形式,深入到基層一線為客戶辦理有關手續;樂平鎮行政服務中心推行“十個一點”工作法:嘴巴甜一點,說話輕一點,笑容多一點,脾氣少一點,度量大一點,理由小一點,腦子活一點,行動快一點,做事勤一點,效率高一點,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在工業園區的項目審批上,凡符合準入條件的,一律實行“先照后證”,即現行的環保、建設、消防等部門的前置審批改為后置審批,先由工商部門核發營業執照,然后由環保、建設、消防等部門并聯審批;在審批時限上,經貿、工商部門5個工作日辦結,海關、地稅、國稅、勞動保障、公安、環保、消防、質監、財政、外管等部門2個工作日辦結,辦事效率之高,是許多地方不能比擬的。正是有高效率服務作保證,有一個企業從建設到投產僅用了4個月時間,當地人自豪地稱之為“三水速度”。
農業篇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依靠科技創新,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農業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根據三水降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687毫米)、水利條件優越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魚塘養殖業和蔬菜種植,以水產業為龍頭,帶動畜牧業、蔬菜業的發展,實現禽、畜、魚、菜立體種養、循環利用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目前,水產業、畜牧業和蔬菜種植已發展成為三水農業的三大支柱產業。建成了一大批有一定規模的塘魚、禽畜、蔬菜、花卉四大區域化農產品生產基地。現有魚塘20萬畝,蔬菜種植面積25萬畝,花卉1萬多畝,三水白鴨成為國家級禽畜品種,三水出口的鴨、鵝占香港市場的20%,韭菜花占香港市場的80%,三水已成為珠三角城市群、港澳的菜籃子基地。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把帶動農戶作為農業龍頭企業的主要考核標準,不論是哪種形式的龍頭組織,只要能與農民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能帶動農民發展生產,進入市場,各級政府都切實加以扶持,從融資、用地、稅收、收費、審批等方面給予扶持和幫助,不斷增強龍頭企業的綜合實力,以帶動和輻射更多的農戶。全區已涌現出廣東溫氏集團、僑鑫高科技農業公司、華力花場、飛鷹農場等一批具有一定輻射帶動作用的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和輻射農戶1.2萬戶,年實現產值4.83億元,成為三水農業產業化的主力軍。
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區、鎮兩級增加投入,重點扶持,建起了三水耕牛市場、蘆苞三鳥批發市場、白坭蔬菜批發市場等一批遍布城鄉、輻射國內外、多層次、多渠道的農副產品市場,占地面積達1.08萬畝,擁有市場攤位2.3萬個;培育流通中介組織594個,流通大戶186戶,形成了集體、個體、合資、合作等多種經濟成份組成的大范圍、開放型的農產品流通格局,全區農業產業化“市場+流通大戶+基地+農戶”的模式業已形成。
狠抓規模經營。進一步深化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農用地有償流轉,促進農用地向有技術、有資金的經營能手集中,以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的產業化建設。各鄉鎮農業辦公室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招商,每年定期到廣州、順德、南海等地進行招商,用優惠的政策吸引開發商到三水經營土地。引進開發商之后,由村干部動員和組織群眾交出土地,交由開發商集中連片開發,而農民則以地入股,按股分紅,這就叫“洗腳上田,坐收分紅”。幾年來,先后有46家開發商到三水開發和經營土地,有的租地上千畝,種植花卉和無公害蔬菜,一些新品種、新技術和管理方法得到推廣應用。西南街道辦事處輯羅村的XX畝土地出租給開發商后,全部種植了玫瑰花,連片開發,規模經營,集中管理,每支玫瑰花最高可賣到60-80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青岐村把本村的魚塘發包給開發商,僅此一項村集體年收入就達150多萬元,村民人均增收1500多元;“洗腳上田”的農民轉而“洗腦進城”打工,開辟了又一條致富途徑。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三水區約有3200多名農村青年脫離土地進城務工經商,年創收約5760多萬元,成為農村經濟的又一增長點。
生態篇
大力實施“生態規劃”戰略,堅持走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狠抓工業污染源的全面達標和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對26家重點污染源工業企業責令進行整改;重點抓了18家水泥廠的整治工作,對不能按期完成環保整治的堅決實行停產整頓;年底前關閉8家電鍍廠,原則上不辦新的陶瓷廠,已經辦了的進行改造;關閉了12家磚廠,對沒有許可證的堅決關掉,停止新建、擴建粘土磚廠的審批手續;關閉所有臨江采石廠,對清理出來的臨江采石廠采取恢復生態環境的措施。整治6條河涌,總長度為119.33公里,接近佛山市整治河涌長度的一半;建成了4萬噸/日的驛崗污水處理廠。
實行工業園區環保準入制度。把環保作為進入工業園區的首要條件,將發展工業與保護環境結合起來,做到既發展經濟,又保護環境。對于污染環境的項目,投資再大、稅收再多也不準進園,絕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由于把關嚴格,進入三水各工業園區的生產性企業,在環保要求上沒有一個是不達標的。有一家陶瓷企業看中了大塘工業園區,并許諾在稅收上給予優厚的條件,總投資在兩億多元,這對開發不久、剛剛啟動的大塘工業園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考慮到長遠建設和環保要求,鎮領導毅然拒絕了這個誘人的項目。工業園區負責人講到:寧可發展速度慢一點,絕不能污染環境,做出禍及子孫的事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