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學校心得體會
“休息了我也不想歸位。”
“老師知道你累了,老師陪著你。”
“我什么時候都不想歸位。”
“老師知道,你現在不想歸位,我們一起休息一下吧。”……不管孩子說什么,老師都不會被孩子的話語所影響,只是一直柔和的陪著,傾聽,如果孩子鬧情緒哭鬧,老師還是傾聽。最終孩子會妥協的。
這里有家長提出,家長幫孩子拿的,孩子說:“你拿的,你歸位”。告訴孩子“誰使用的誰歸位。”孫老師強調,歸位對孩子來說是有壓力的,所以家長除了不能責備孩子,還要注意一點就是,評估一下孩子是否有歸位的能力,可以和孩子一起歸位。
4.等待(誰先到誰先玩,誰先拿到誰先玩)
這個主要針對公共場所的東西。有家長提出,自己孩子玩了很久了,可是周邊還有很多孩子等著玩,是否可以打斷自己的孩子讓出。孫老師回答可以,但一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
5.可以打擾別人
注意:在孩子打擾他人前就應該阻止孩子,如果孩子已經打擾的他人,那么這個時候老師沒必要再去干涉,因為這時候介入也是一種打擾。
場景1:a正在工作,b看見了想過去找a,這時候老師阻止了b:“你看到了什么?”“a正在工作。”老師:“請不要打擾他。”“可是我想和他一起玩。”“老師知道,他正在工作,請不要打擾他,(等他工作完了再去找他)”
有特殊情況非要介入的時候,用禮貌用語:“對不起,打擾一下。”記得演示這個場景的時候,會場里一個6、7歲左右的小男孩上前演示的。(小男孩參與了很多場景演示,都是他自己主動要求的,他問孫瑞雪:“可是讓我來演嗎?”小男孩雖然表情一直酷酷的不笑,可是真的很認真。而孫瑞雪老師對這個孩子的態度,讓我體驗到了尊重、平等的含義。)
孫老師告訴我們:孩子對語言能量的感受是超強的,她舉例,她母親喜歡和她絮叨,孩子在一旁就很不耐和焦慮。我想起了我經常和奶奶說話的時候引起β的反感,β會說:“你們能不能不說這個了?”因為奶奶不停嘮叨以前的一些事情,要不就是說看到電視上咋個咋個了,尤其愛看《老牛家的戰爭》,奶奶現在似乎關注悲劇的東西多些,只要奶奶一說這些,β好的時候會說:“奶奶,別說了”不好的時候直接就說:“奶奶,你閉嘴。”我還以為是因為我和奶奶說話忽略了她呢,原來是孩子不愛聽這些絮叨。如果和老人聊天,最好避開孩子。因為負面的語言能量也是對孩子成長的一種打擾。我們需要給孩子創建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另外孫老師還強調,陪孩子的時候就是陪孩子,別一會兒看手機,一會兒做這一會兒做那兒,三心二意都不可以,因為孩子是通過身心感受環境的,而非語言,她能從你的肢體語言感受到你是否全身心投入到陪她,這就是高質量陪孩子的要求。在隨后和老師一對一的交流中,我發現雖然我陪孩子的時間很長,但真是三心二意不夠專一,而老師分析,孩子之所以一遍遍找我喊我,除了安全感問題以外,就是我陪她質量不高。我也明白為啥我陪她的時候一看手機小人就發火了。
另外,我咨詢了一個關于β的問題,就是為什么她那么不喜歡別人說她,那怕是夸獎她。例如出門,小區老人見了她都說:“哦,今天真漂亮啊,跟個公主一樣。”以前見了她愛說:“乖寶寶,真是個好寶寶”之類,但是姑娘的反應是大喊大叫:“我不喜歡別人說我,走開!我不要別人說我!”老師給我的解釋是,孩子不是通過語言感受的,而是通過語言能量感受的。老人一般夸獎孩子,可以說不是發自內心的真心贊嘆,大多是為了夸獎而夸,孩子能感受到你是否真心你是否真誠。所以β的反應很正常。仔細想想也是,老人夸孩子的時候語氣是非常夸張的,別說平等,老人更不可能對那點大的孩子有尊重,里面逗弄的成分遠大于真心,孩子是敏感的,所以她不接受這樣的夸獎。怪不得呢,小家伙一般只對我做出的評價是害羞的一笑,甚至是奶奶看她夸她,也不接受,誰讓奶奶平時老笑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