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模塊分類復習5
一、 了解成語的特點
成語的主要來源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神話。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女媧補天、愚公移山、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②寓言。如自相矛盾、濫竽充數、守株待兔、火中取栗、畫蛇添足、歧路無羊等;③俗語。如啼笑皆非、坐吃山空、過河拆橋等;④歷史故事。如毛遂自薦、脫穎而出、完璧歸趙、紙上談兵、望梅止渴、韋編三絕、約法三章、臥薪嘗膽;⑤詩文語句。如勾心斗角、誨人不倦、溫故知新、禍起蕭墻、既來則安、鍥而不舍、青出于藍、舍生取義、得道多助等。
成語從以上幾個方面經濃縮而形成的人們長期習用的固定短語,所以它的特點是:
1.意義的整體性。許多成語的意義已經不能從字面上去直接了解了,不能望文生義。如“破釜沉舟”比喻下決心干到底;“三頭六臂”比喻又不尋常的本領。如從字面上去理解,往往會鬧笑話。
2.結構的凝固性。成語一般不能變動詞序、更換其中的成分。成語的結構主要有:聯合式(苦盡甘來),陳述式(胸有成竹),支配式(莫名其妙),偏正式(層出不窮),補充式(逍遙法外),兼語式(引狼入室)等。了解分析成語的結構,有助于理解成語的含義。比如聯合式結構的成語的兩詞語或同義或反義,“求全責備”的“責”與“求”、“備”與“全”同義,而“否極泰來”前后示反義的,所以由“泰”(好運)可知“否”為“壞運氣”。這樣就容易理解成語的意義了。
3.色彩的文言性。它保留了文言詞和文言格式。“草菅人命”中的“菅”為名詞的意動用法,“富國強兵”中“富”“強”為使動用法。“不刊之論”的“刊”應解釋為更改,而不是刊登。
運用成語首要理解它的意義。一是要準確掌握常用成語的出處、涉及的人物、大體情節等,如“愚公移山”之其出自寓言《愚公移山》,便知含義是堅忍不拔的精神。二是了解成語含義的變化,如“水落石出”原是描寫冬天的景色的,后來作成語表示“終于真相大白”,意義有變化。三是留意辨析一些字面上相差不多二意義不同的成語,如“無微不至”和“無所不至”,兩者的意義、感情色彩截然相反。再如“每下愈況”和“每況愈下”,前者出自《莊子》,意思是越是踏在豬腳的下部,就越能顯示出它是否真肥。比喻越從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清事物的真相,而后者則指事情的境況越來越差。兩字序變化,其意相差極大。
二、注意成語的意義關系
了解成語之間的意義關系,既能豐富語言積累,又能更加準確地把握成語。
1.近義或同義關系。如
爾虞我詐——勾心斗角 夜以繼日——焚膏繼晷
含辛茹苦——嘔心瀝血 轉危為安——化險為夷
功敗垂成——功虧一簣 九牛一毛——滄海一粟
守株待兔——緣木求魚 臥薪嘗膽——懸梁刺股
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畫餅充饑——望梅止渴
不翼而非——不脛而走 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狗仗人勢——狐假虎威 雪中送炭——錦上添花
耳濡目染——耳聞目睹 信口雌黃——信口開河
陳詞濫調——老生常談 防患未然——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