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中語文一輪復習精品教案:古代人物傳記
2. 《蘇武傳》
當dàng 旄máo節 厚賂 lù 昆hūn邪yé王 廄jiù 窺kuī觀 置幣遺wèi單于 浞zhuó野侯 沒mò胡中 閼yān氏zhī 徙xī 使牧羝dī 更gēng嫁
3. 《張衡傳》
連辟bì公府 篆zhuàn 蟾chán蜍chú 帷wéi幄wò 讖chèn 閹yān 詭guǐ對 骸haí骨 虛妄wàng
二、 詞語
1. 《廉頗藺相如列傳》
怒發沖冠: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布衣之交:布衣:平民。舊指貧寒老友。
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2. 《蘇武傳》
恐前語發:恐怕以前的談話泄露。發,揭露,暴露。
屈節辱命:失去了節操,辱沒了使命。
窮厄:窮困;困頓,不亨通。
3. 不慕當世:不趨附當時的權貴。
詭對:不用實話回答。
合契若神:(彼此)符合,(靈驗)如神。
三、 文學常識
1.《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XX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漢書》的語言莊嚴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詞,遣辭造句典雅遠奧,與《史記》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中國紀史的方式自《漢書》以后,歷代都仿照它的體例,纂修了紀傳體的斷代史。
《漢書》成書于漢和帝時期,前后歷時近四十年。班固世代為望族,家多藏書,父班彪為當世儒學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盡心”,采集前史遺事,旁觀異聞,作《史記后傳》六十五篇。班固承繼父志,“亨篤志于博學,以著述為業”,撰成《漢書》。其書的八表和《天文志》,則由其妹班昭及馬續共同續成,故《漢書》前后歷經四人之手完成。注疏《漢書》者主要有唐朝的顏師古(注)、清朝的王先謙(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