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中語文一輪復習精品教案:古代人物傳記
(3)雖才學不逮隱之,而孝悌潔敬猶為不替。
譯文:
答案:6. b 這里的“資”應是“資助” “供給”之意。
7. d (兩個“為”均為介詞,①是“替”,②是 “被”。a項,兩個“所”均是所字結構表“……的地方”。 b項,兩個“之”是結構助詞,譯為“的”。 c項的兩個“乃”應解為“竟”,“竟然”。)
8.c(能夠說明吳隱之清儉操守的,應為①②③⑥,故選c。④項是吳隱之詩中古人對貪泉看法的陳述,后兩句才表達了吳隱之的心聲。⑤項是時人對吳隱之的看法,認為他“矯”,可他始終不改其“矯”。①從“班”字入手可較容易理解。“班”字從造字法上看,形旁為“刀”,義為“分給”,將俸祿和賞賜分給親族,自己只能過儉樸的生活了。②在封建官吏家中,一個官員自己洗衣,用棉絮代被,生活自然是儉樸的了。③是吳隱之為廣州刺史去革除嶺南刺史黷貨之弊途中遇到貪泉后對親人所說的一番話。這番話是將貪泉與越嶺(嶺南)的貪污腐敗官吏聯系在一起的,他說他明白了“越嶺”官員喪失了清廉的原因,言外之意,是他要“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他用這句話表明了自己如何保持清廉的操守。)
9.b (b項中的喝貪泉,“試試能否改變自己”與原文不符,原文是作詩表示不改變節操的決心。)
10.① 不看到可產生貪欲的東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亂,越過五嶺就喪失清白的原因,我現在知道了。 ②經常有困難缺乏的情況,有時兩天吃一天的糧食。身上總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舊不堪,妻子兒女一點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祿。③雖然他們的才學比不上吳隱之,但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廉潔奉公的作風還是沒有改變。
譯文:
吳隱之,字處默,是濮陽鄄城人。吳隱之容貌很美,善于談論,廣泛涉獵文史,以儒雅著名。他年少時就孤高獨立,操守清廉,雖然家中一無積蓄,但絕不拿取不合道義而來的東西。他事奉母親孝順謹慎,到他為母親守喪時,哀傷的表現超過禮制的規定。吳隱之與太常韓康伯是鄰居,韓康伯的母親是一位賢良聰明的婦人。她每次聽到吳隱之的哭聲,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飯,為之悲痛流淚。后來,她對韓康怕說:“你如果掌管國家官吏的任用權,應當推舉象這樣的人。”到韓康伯擔任吏部尚書時,吳隱之遂被任用為清官,累官做到晉陵太守。吳隱之在郡清廉儉樸,妻子自己出去背柴。后調任左衛將軍。他清廉,雖有高官顯職,但俸祿賞賜都分給自己的親戚及族人,冬天沒有被子。他曾洗衣時,沒有替換衣服,竟然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與貧寒的庶民一樣。
廣州地區倚山靠海,是出產奇珍異寶的地方,一個小箱所裝的珍寶,可供人生活數世。因此前后刺史皆貪贓枉法。朝廷想要革除五嶺以南的弊病,叫吳隱之為廣州刺史。離廣州治所二十里處的地名叫石門,有一道泉水,被稱為貪泉,傳說人只要一喝,就會有無盡的貪欲。吳隱之到達這里,對他周圍的親信說:“不看到可產生貪欲的東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亂,越過五嶺就喪失清白的原因,我現在知道了。”于是他來到泉旁,舀上泉水喝下去,并作詩說:“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廣州,清廉的節操更加突出,經常吃的不過是蔬菜和干魚,帷帳、用具與衣服等都交付外庫,當時有許多人認為他是故意作假,然而他卻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