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分析綜合教案
[答案]d[解析]文段主要講述曹彰好武不好名,喜歡打仗,不喜歡讀書,開始受到曹操的貶抑,后來又受到表揚的故事。d項中敘述“曹操大為贊賞并封他為任城王”而在原文中,“封他為任城王”是文帝曹丕做的。這就是張冠李戴,偷梁換柱。
3、以偏概全,言過其實。
將局部的、個別的誤設為全局的、普遍的,或將全局的、普遍的誤設為局部的、個別的;或者故意將范圍、程度誤設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敘述的范圍、程度。如:
(許)君諱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偽唐,為監察御史。李氏國除,以族北遷。獻其文若干篇,得召試,為汲縣尉冠氏主簿。遷秘書省校書郎、知縣事,數上書論北邊事。是時趙普為相,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甕中,甕滿輒出而焚之,未嘗有所肯可,獨稱君為能,曰:“其言與我多合。”
又二歲,拜太仆寺丞,磨勘錢帛糧草,監永城和糴,知海陵監。三歲,用監最遷大理寺丞,賜緋衣銀魚。遷太常丞、知鼎州。州雜蠻蜑,喜以攻劫為生,少年百余人私自署為名號,常伺夜出掠居人,居人惡之,莫敢指。君至而嘆曰:“夫政,民之庇也。威不先去其惡,則惠亦不能及人。”君政既行,盜皆亡入他境,約君去乃還。遷國子博士,奉使兩浙、江南,言茶鹽利害,省州縣之役,皆稱旨。
出知興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舊溉民田四萬余頃,世傳漢蕭何所為。君行壞堰,顧其屬曰:“酂侯方佐漢取天下,乃暇為此以溉其農。古之圣賢,有以利人無不為也。今吾豈宜憚一時之勞,而廢古人萬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墜,傷其左足,君益不懈。堰成,歲谷大豐。
遷尚書主客員外郎、京西轉運使,徙荊湖南路。荊湖南接溪洞諸蠻,歲出為州縣患。君曰:“鳥獸可馴,況蠻人乎!”乃召其酋豪,諭以禍福,諸蠻皆以君言為可信。訖三歲,不以蠻事聞朝廷。君罷來朝,真宗面稱其能。會有司言荊南久不治,真宗拜君度支員外郎、知府事。荊南鈐轄北路兵馬,于荊湖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選以材,用員外郎自君而始。
明年,選司封員外郎,賜金紫,徙知揚州。州居南方之會,世之仕宦于南,與其死而無歸者,皆寓其家于揚州。故其子弟雜居民間,往往倚權貴,恃法得贖,出入里巷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君捕其甚者笞之,曰:“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學問為善人,風俗大化。
君少慷慨,卒能自立于時。其孝謹聞于其族,其信義著于其友,其材能稱于其官,是皆可書以傳。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普為相時,獨對許逖贊賞有加,因為他們的見解經常不謀而合。
b、因為許逖在海陵監任上政績考核優秀,被升遷為大理寺丞。
c、真宗打破舊例,委派并非朝廷重臣的許逖擔任荊南知府。
d、定居于揚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權勢,經常橫行不法,最終落得家破人亡。
[答案]d[解析]文段原文“故其子弟雜居民間,往往倚權貴,恃法得贖,出入里巷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中“或”指“有的人”,并非全部“定居于揚州的官宦子弟”,再者“破亡其家”指的是家道衰敗,并非達到“家破人亡”的地步。這就是以偏概全,言過其實。
4、先后顛倒,因果混淆。
題肢中將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誤設為間接的、枝葉的、結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反之設誤。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