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教學指導
5.指名或集體誦讀第3自然段(有條件的可跟隨錄音讀幾遍),然后從本段挑出典型的例句,附上或正或誤的譯文,讓學生指出正誤,說明理由(可用小黑板出示例句,口述所附譯文)。
附例句并譯文(例句下a、b為譯文):
(1)振長策而御宇內。
a.舉起長鞭來驅趕天下諸侯。
b.舉起長鞭來奴役天下百姓。
(2)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a.用殘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百姓。
b.拿著敲和撲這些刑具來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并且守衛邊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籬笆一樣重要的長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軍隊。把他們集中到咸陽,讓他們銷毀兵刃和箭頭,鑄成十二個金屬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陽,(然后)銷毀這些兵器,鑄成十二個金屬人。
(5)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a.(秦始皇)踏著華山作為城墻,憑借黃河作為護城河,占據億丈高的城堡,下臨不可測度的深淵,自以為十分堅固。
b.(秦始皇)憑借華山和黃河,把他們看成城墻和護城河,占據著這億丈高的華山城堡,其下又緊靠著深不可測的黃河,自以為就十分牢固。
提示:要做到譯文的“信、達、雅”,起碼要從以下幾點檢查:其一,文言文中的每個實詞、虛詞的意義是什么,譯文中有沒有譯錯的語詞或遺漏的語詞;其二,譯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們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語法習慣;其三,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風格,各種修辭格的處理是否得當。
[附」參考答案
(1)a、b均有誤。a中“御”譯為“奴役”為好;b中“宇內”理解有誤,聯系下面(2)句可知。(2)a為意譯,正確;b有誤,“敲撲”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為刑罰,修辭問題未處理好。(3)a句正確;b有誤,藩籬比喻邊境、邊防,今人無“像籬笆一樣重要”的比喻說法。(4)a有誤,“兵”不指“軍隊”而指兵器,“之”亦應代指兵器,“鋒鎬”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確。
(5)a有誤,原文“踐”不是課文注中的“踐履”(課文注釋有誤),而應是《康熙字典》引《釋文》的“踐,借也”當憑借講;“城”作城墻、城堡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確。
6.提問:第3自然段講了秦始皇“攻”天下的業績和“守”天下的措施。試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寫其“攻”的,哪些是寫其“守”的。
明確:“士不敢彎弓以報怨”句之后為“守”,“報怨”句和其前為“攻”。“南取百越”北“卻匈奴”仍屬其“并吞八荒”之舉。
7.提問:第3自然段在寫秦由“攻”轉為“守”時從哪些方面寫了其“守”的措施,為什么要寫這些?
提示:從政治、軍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寫其以暴政來作為“守”的措施。寫這些是為突出中心論點服務的。
布置作業
1.背誦第3自然段。
2.書面翻譯課文的最后兩段。
教案示例(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研習第4、5自然段,了解作者對秦亡原因的見解,評說其進步性及局限性。
2.學習本文從對比中引出結論的論證方法,進一步加強對文言詞句的理解和翻譯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