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教學指導
本文先敘史實后作分析,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敘述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全過程從秦孝公即位算起至子嬰降漢止,分為四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1.秦王朝勢力的崛起(第1段)。
2.秦王朝勢力的進一步擴展(第2段)。
3.秦始皇統一全國(第3段)。
4.陳涉起義和秦王朝的覆滅(第4段)。
第二部分(第5段),闡述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可分兩層。前一層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對比。第二層照應全篇,歸納中心論點。點出全文中心“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本文的寫作特點
用敘事來說理,可以說是本篇最大的特點。因為本文的重點在于論秦之“過”。要論秦之“過”,就必須有大量的史實,把他作為議論的依據,說理的基礎。所以本文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敘事,敘述秦國逐步強盛的史實,極寫六國合縱功秦反而失敗,為秦所并,顯示了秦上升時期的蓬勃發展之勢;然后又極寫陳涉領導的義軍,人少勢孤卻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過這樣的敘述,用歷史事實互相對照,得出了秦雖有百年的興盛史,敗六國,吞諸侯,一統中國,威震四海,卻亡于兵少士疲的陳涉之手,乃是仁義不施的結果。在探討秦亡原因的同時,其過秦諷漢之旨以意在言外。
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點:賈誼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夸大的,賈誼寫這篇文章可以說通篇都采用了這種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四!焙汀鞍嘶摹,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夸張手法。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所謂“鋪張揚厲”,主要就是指的這一類句子。這樣,氣勢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說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
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個特點,即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對比手法并沒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彩處卻在于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出來。
教案示例(一)
教學目標
1.了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諷今,勸諫漢文帝施仁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意義。
2.歸納掌握“制、亡、利、固、遺、度”等詞的一詞多義、八個通假字、三種古漢語特殊句式。
3.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理解并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詞句的特點,歸納文言詞法句法知識,逐步掌握文言字詞句運用規律。
教具準備
多媒體電腦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請同學們欣賞兩首詩
賈 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學生默讀,理解。
教師提示:漢文帝渴求賢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賈誼的意見,賈誼的政治才干無與倫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賈誼征求社稷大計卻問及鬼魅神仙。此詩選取宣室召見、夜半前席兩個細節,揭示出賈誼似受恩遇實則不遇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