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鑒賞專項訓練(二)
22、(1)以哀景映襯哀情(1分),借傷柳以傷別(1分),加倍突出人間別離之頻繁,別恨之深重(2分)。(4分)
(2)結句“獨自憑蘭橈”描繪了一幅獨自一人倚在畫船的船舷的畫面(2分); “獨自”二字,筆力沉重,透露出一種孤寂難耐的情懷,充分表達了依依惜別的衷情,孤身飄零的苦況(2分)。(4分)
23、(1)作者以甘露寺所處的地勢為立足點,描繪了山川的雄偉壯闊。開頭寫小小的枕頭卻裝著浩然的云氣,而由于云氣,遙遠的千山萬峰也近在身邊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卻響著松濤之聲,而由于松聲,仿佛千溝萬壑的風聲也都響在耳邊了,這表現了崇山峻嶺的雄偉。(1分)至于“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更是突發奇想的神來之筆,以寫“銀山拍天”浪之大,以“開窗放入”寫江之洶涌。(1分)作者正是以這樣開闊的境界、宏大的氣勢抒發作者豪邁、進取的情懷。(2分)
(2)虛實結合。前兩句彌漫山巔云氣直入枕中是實寫,然而這卻讓人覺得好像千峰在側,松濤就在床下轟鳴,讓人覺得如臨萬壑之中,這是虛寫。在這里,千峰萬壑給人藝術體驗之真,把人帶入驚心動魂的藝術境界。詩歌后兩句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塑造了一種豪壯、崇高之美。為了欣賞那銀山般的浪濤壯觀,領略那拍天而來的江河氣勢,索性打開窗子放長江入室,以蕩滌心胸。(技巧2分,結合詩句分析2分)
24.(1)春花凋謝,春風和煦,樹木茂盛,空山鳥鳴,環境靜謐。[4分,每個特點1分,答出4個特點即可得4分]
(2)①以動襯靜(或:以有聲寫無聲)。詩歌頭兩聯突出了環境的安靜,第三聯截取兩個生活片斷寫出了詩人安靜悠閑的生活,在此寧謐的氛圍里,突然傳來清脆悅耳之聲。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從“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詩人對半山生活的喜愛之情。[4分。答出“以動襯靜”(或以有聲寫無聲)給1分,分析恰當1分;答出“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分析恰當1分]
25. (1)作者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柳條藤蔓、黃鶯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借景抒情,通過柳條、藤蔓、黃鶯的描寫,表現惜別之情。(4分)
(2)用“系”字既切合柳條藤蔓修長柔軟的特點,又寫出了柳條藤蔓牽衣拉裾的動作,表現它們依戀主人不忍主人離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黃鶯鳴叫的特點,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別,讓人聯想到離別的眼淚。(4分)
26、(1)描寫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觀。(2)把荷葉在溪水中的狀態寫得十分生動傳神,使全句活了起來。(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間時對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連欣賞的心情。
27.(1)運用想像(虛實結合)。(2分,答“借景抒情”給1分)由眼前景想像荊州、洞庭湖一帶的山水美景,流露處對游人一路山高水長、孤獨寂寞的關切。(2分)
(2)先寫送別友人同出秦川,(表達留戀之情);(1分)再想像將去之處的風光和途中的情景,(表達牽掛之情)(2分),如答“借 景抒發 情”給1分);最后寫一別再難相見。(直接表達對友人的不舍之情。)(1分)
28. (1)兩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鄰;(1分)自己和朋友風雨與共,明月共睹(1分);雖處異地,情感相通(1分),因此“送君不覺有離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