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三輪專題復習: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二)
[注釋]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內。②龍陽:古縣名,在今湖南境內。③典史:縣令的屬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賦:拖欠賦稅。⑥闕(què):宮殿外的望樓。此指宮門外。⑦疏:給皇帝的奏章。⑧不報:不答復。⑨詔寬:皇帝下令寬貸。⑩石:古代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⑾萬歷:明神宗年號。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識]“登聞鼓”及其他。登聞鼓是古代統治者為了表示聽取臣民諫議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懸鼓,讓臣民擊鼓以使里面的人聽到。從縣、府、州直至皇宮外,都設有“登聞鼓”。所謂“擊鼓鳴怨”就是敲擊登聞鼓喊冤枉。然而古代有幾個青天大老爺呢?登聞鼓只是形式罷了,從上文看,青文勝擊鼓后還不是因毫無作用轉而自殺的嗎?有句諺語叫“堂堂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古代百姓申怨還有一種方法,即攔住官員出行的馬車,訴說冤情,但效果也極小。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仕 ②瀕 ③具 ④憫 ⑤邑 ⑥祀
2.選擇:
①“文勝慨然詣闕上疏”中的“詣”,解釋為:
(a)上告;(b)到;(c)登上;(d)責罵。
②“妻子貧不能歸”中的“歸”,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鄉;(c )沒有住房;(d)不能耕種。
3.翻譯:
①歲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經于鼓下
④養以公田百畝
( 三)余文坼意外遂愿
余文坼(chè),浙人,少孤,寄居京江④,事母極孝。貧不能供甘旨,棄舉業作賈,往來蘇、揚間。志欲破萬卷,而無錢購書,惟憑借讀。常云于湖州置貸③,暫住村店,俄春漲發,村落困巨浸④中,移居主人樓上。方以阻行期為郁郁,忽睹樓側貯書四架,悉經、史、子、集,喜甚,伏而誦之,焚膏繼夜,諰諰⑤恐不能遍覽。喁喁⑥數旬,竟忘為置貸來也。迄水將退,而腳氣⑦大發,住養匝月,架上書悉歸腹笥矣。(選自清•張泓《滇南憶舊錄》)
[注釋]①京江:古地名,今鎮江市。②舉業:參加科舉考試的學業。③貸:辦貨。④浸:水。⑤諰諰(xǐxǐ):恐懼的樣子。⑥喁喁(yúyú):小聲讀書的樣子。⑦腳氣:指腳氣病。
[文言知識]“常”與“嘗”。“常”作“經常”、“平常”解,古今相同。但文言中“常”又同“嘗”,作“曾經”解。上文“常云于湖州置貸”,意為曾經說是在湖州辦貨。又,《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亭長時,常告歸之田。”意為漢高祖擔任亭長時,曾告假回鄉。“嘗”,通“常”,又解為“曾經”。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孤 ②寄居 ③甘
④旨 ⑤賈 ⑥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