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社會科學類2
就京劇的伴奏而言,使用簡單的民族樂器早已形成“默契”。這種“默契”還不僅僅是出于諒解與定勢,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愿望。因為對許多老觀眾來說,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特別像徐蘭沅、王少卿為梅蘭芳伴奏,在老觀眾心目中都已到了“盡善盡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響只會起消極的作用。客觀地看,這些伴奏與演唱之間也確有水乳交融之妙。雖然這樣的珠聯璧合已不易見于當世,但因心理定勢的關系,老觀眾仍感到以蒼勁或細膩的琴聲來伴奏各種風格唱腔是最符合聽覺要求的。同時老觀眾也并不保守,在伴奏的發展中,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師們還不斷設計一些花過門、花點子,并在托腔①時準確運用琴聲與唱腔的離合變化,這都已被接受并受到歡迎,所以雙方的“默契”事實上也是處在發展之中的。但是,當伴奏突然變為龐大的交響樂隊時,由于背離原有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賞。這種不能欣賞,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默契”運動規律的制約的,不能簡單地視為因循守舊、看不慣新生事物。
不過,藝術“默契”雖然是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事情,是在創作與欣賞這個大系統內所出現的一種規律性互動,卻也必然受到系統之外的種種社會歷史因素的制約。現在只就新觀眾對京劇演唱與伴奏的聽覺感受來說,由于聽的能力缺乏訓練而未能入于唱腔與伴奏的精細之處,整個聽覺既然處于極為粗略的宏觀狀態,就不能不感到京劇的唱腔與伴奏是過于單調以至于陳舊的。但從美學上說,京劇的佳妙是客觀存在的,它的確蘊藏著中華民族創造的大量藝術精華。因此許多創作人員和熱心人士深感到對它的繼承與發揚負有歷史的責任,為此而進行
種種探索以求改革振興,試用交響樂隊來伴奏京劇清唱就是這類探索的一種。這種探索,特別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觀眾在精神上的贊助與支持,這也是一種社會性的默契。
【注】 ①托腔:戲曲演出時用樂器襯托演員的唱腔。
5.下列對“藝術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藝術默契是創作者和欣賞者雙方對京劇藝術所持有的一種理解和認識。
b.藝術默契的穩定是由創作者和欣賞者雙方的諒解、求美心理決定的。
c.藝術默契的變動是由創作者和欣賞者相互依存關系趨于破裂而導致的。
d.藝術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藝術運動的規律和種種社會歷史因素制約的。
答案 d
6.下列對京劇伴奏有關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使用以京胡為主的簡單民族樂器為京劇伴奏,獲得許多老觀眾的充分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