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社會科學類2
a.我們的民族精神資源很豐富,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創作中。
b.所謂“去資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沒有充分利用社會生活的資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學作品使人看不到一點希望,這是正面精神價值缺失的結果。
d.作品中有油鹽醬醋和一地雞毛這樣的描寫,表明作家沒有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答案 c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價值的匱乏或無力,是當代中國文學創作中最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
b.是否善于利用我們民族豐富的精神資源,決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價值的能否體現。
c.要保持文學生命,作家就應該對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堅持把敘事從趣味推向存在。
d.老舍把《大明湖》濃縮成《月牙兒》,說明下苦功夫創作,才能出現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答案 b
五、(07江蘇)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7題。
從篳路藍縷到蔚為大觀,漢學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漢學是什么”的問題一直存在。德國漢學家奧托•弗蘭克最為寬泛的定義,或許最容易得到認同,即漢學是關于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研究。作為一門學科,漢學的內核比較清晰,邊界則相對模糊。這與漢學發展情況有密切關系。日本在14~15世紀萌生了傳統漢學,作為一種區域性漢學, 它的歷史有700來年;從1582年利瑪竇來華算起,傳教士漢學的歷史約為400余年;以18XX年法蘭西學院設立第一個漢學教席為標志,學院式、專業化的漢學已走過了將近2XX年的歷程;“二戰”之后,美國漢學轉向對現代中國的關注與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學術積累。由于時代和文化觀念等原因,各種形態的漢學研究當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一代代漢學研究者為中國文化走出遙遠的東方、成為世界歷史發展的積極動力,做出了重大貢獻。
形態各異的漢學研究應當共同持守一個內在品質——對話精神。中國與西方的認識方式,思維邏輯乃至整體的文化觀念,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執著,可能推衍出漸進的認識,強調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強調對象描述的精確性;中國式的灑落,則通向了圓融和體悟,描述對象時往往在清晰中又帶有某種模糊。但二者并沒有孰優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異”生發的對話與啟迪、互補與和諧。通過“差異”而達到“中和”,這樣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個相生共融、豐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漢學”這門學問,正是以差異為前提,以人類所渴望的正義、公平、自由等基本價值為基礎,啟發著文化間的對話和共識。
對話賦予了漢學深遠的文化意義。當漢學在世界范圍內營構中國形象并影響到不同文明對中國的理解時,中國學界對海外漢學的關注也在日益增長,海外漢學已經成為中國學界面對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也許可以說,這標志著一個無法回避的大趨勢:中國不再僅僅是被認識和想像的對象,更是通過這種認識和想像加強自我理解的價值主體。任何一種文明都已經無法在單一的語境中自給自足。互為觀照的基本格局,不僅使漢學研究,也將使整個世界進入文明對話的新范式。海外漢學與中國本土學術進行對話,才能洞悉中國文化的深層奧秘;中國學人向世界敞開自己,才能進一步激活古老的傳統和思想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