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考綱解讀復習教案
無論是“積習成俗”還是“約定俗成”,都說明“俗”是一定鄉民社會的內在秉性和價值取向。當外鄉人試圖與之交往或融入之時,“入鄉隨俗”就成為一個必要的溝通方式。“入鄉隨俗”是為著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隨某種文化養成;不過隨著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變“附隨”為“追隨”,通過“文化認同”而實現“身份歸屬”。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鄉隨俗”并不意味著放棄原有的文化身份,“隨俗”作為“入鄉”的權宜之舉,是為著縮短距離感與釋放親和力.
但是,“積習”也好“約定”也好,“俗”的“群體性”呈現總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銳的是空間局限,“時過境遷,物是人非”說的是時間局限。固然,局限性決定了“俗”的特殊性,眾多的特殊性又構成了“俗”妁多樣性并呈現出文化的豐富性;但顯而易見的是,適宜某一社會的“俗”,對其余鄉民社會可能“不宜”;某一鄉民社會彼時之“俗”,也可能在時過境遷后變得“不宜”……“俗”的空間“界域”與時間“代溝”在交流之時,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鋒。
我國作為五千年不間斷的文明古國,作為多民族一體化的文化大國,其最重要的構成特征就是在發展中豐富,同時又在豐富中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發展的動因是每一個體的“自強不息”,豐富的成因則是個體之間的“厚德載物”,前者意味著“奮發”而后者意味著“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為眾多個體保持個體特質又顧及和諧相處的“公約”。“公約”可為更大空域和更長時段的“約定”,成為眾多個體超越一已“俗”念、求取“公約”的共同理想。這個“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稱為“雅”,如《荀子•榮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節選自《中國藝術報》XX年11月23日)
1.下列關于“俗”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所談的“俗”并非“俗氣”“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風民俗;俗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現象,但更確切說應是一種文化養成或文化習慣。
b.俗,最初是因“積習”而成。后來隨著社會組織日趨復雜和精密,一定的鄉民社會需要規范、透明的公約,俗就依“約定”而成。
c.積習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時空中特定人群的“集體無意識”,也是無需言明的默契和無需說理的律令,而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礎。
d.俗,有著它的地域性和時間性,不論是“積習成俗”的“俗”還是“約定俗成”的“俗”, 都體現著一定鄉民社會的內在秉性和價值取向。
答案:c
解析:c項,原文“成為‘法’的適用基礎”的是“約定俗成”的“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俗,在一定情況下是人們維系人際關系的紐帶,也是人們維護社會秩序的準則:對一個人的言行進行評判,就可以用“鄉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