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考綱解讀復習教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宋國人民譏笑敗軍之將華元的詩歌,也是用來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所以從性質上說,跟卿士的“獻詩陳志”沒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賦詩言志”時所言的志,往往不為原詩所具有,而是賦詩者采用斷章取義的辦法,寄托在詩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詩經•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話,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詞令人擔心,請晉侯不要聽信。
d.到孔子時代,新音樂逐漸興起,古樂逐漸失傳,由此造成詩與樂分家,《詩經》也就變成純粹的語言文學作品,而與音樂無關了。
答案:c
解析:c項,曲解文意。原句信息是子展勸諫晉侯縱然再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別人看來總是為了一個叛臣,即別人會說閑話。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會生活中,《詩經》被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語言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b.上古時候,人民群眾的作品如果給采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進入詩三百篇中,不然則仍然是沒有曲調的“徒歌”。
c.古人在“賦詩言志”時采用的都是現成的詩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夠通過詩歌的來回問答,了解彼此的立場。
d.孟子解釋《伐檀》說,君子使國君得到安富尊榮,使子弟學會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勞而食。這就曲解了《詩經》的原意。
答案:b
解析:b項無中生有。“不然則仍然是沒有曲調的‘徒歌’”這句話太絕對。另外“樂曲”不等于“曲調”。
(XX年山東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傳統,就只講民族本位;一講創新,就只提西洋東洋。我總覺得這是個天大的誤會。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由不同的傳統,也有各自的創新;他們發生碰撞,互相影響,彼此融合,就會形成一個大傳統。當然,這中間有一個“體用”問題:立足民族之體,巧取東西洋為用。作為一個中國畫家不應該顧此失彼,而應該從容對待,既不畫地為牢,也不盲目追隨。我的這一思路既是對時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對自己創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為筆痕。基于此,必須沉潛下來,埋頭虛心,力求在“大傳統”中獲得滋養。準
確地說,是想在東西方不同的傳統中探求相同的規律、彼此的契合點。
中國畫,至少是中國工筆畫,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與西方繪畫相通的。當然,這里大體上是指晉唐畫風。晉唐畫風能達到造型飽滿、氣勢磅礴、高逸充盈、樸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氣、學養、心態,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覺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晉唐人所創立的藝術范式是從切身的感受中生發的,其間一定經歷了反復觀察、審視、理解和提煉的艱苦過程。明清時期,工筆人物畫都與晉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變得纖弱而萎靡。我們有—個偉大的傳統,卻被輕棄;我們還有一個惰性的“傳統”,卻被繼承。惰性的傳統使我們把晉唐的傳統簡化為一個形式套路,一個抽去了內涵的外殼,這真荒謬。所以一定要回歸,回到晉唐,繼承優秀的傳 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