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考綱解讀復習教案
備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結構,找出選項相對應的內容區域,依次篩選。原文內容與選項保持一致,選項與題干要能構成因果關系。略過無關緊要的信息,如舉例、描寫等,抓住本質特征。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傳統為“體”,創新為“用”兩者契合就能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b.明清時期工筆人物畫輕棄了晉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藝術形式,變得纖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實質問題,是在繼承晉唐繪畫傳統或借鑒西畫傳統時表現出來的“惰性”。
d.單靠把玩套路或借鑒“主義”是狹隘的,它完全背離了晉唐以后中國畫的傳統。
答案:c
解析:a項,應是“立足民族之體,巧取東西洋為用”;b項,沒有棄形式; d項,是以后,不是以前。
高考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備考提示:要找出文章中相對應的語句。轉述內容要與原文內容逐一相對。概念不能隨意擴大或縮小,因果、前后關系不能顛倒。注意選肢之間的比較,如果選項中有內容矛盾的選項必有一錯。
(XX年廣東卷)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小題。
美和美的東西
蔣孔陽
什么是美?這個問題看似十分簡單,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詩、一曲音樂,我們覺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們都會用審美的眼光,來說他們美不美。但是如果認真追問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們卻往往會瞠目結舌,不知所答。
在對美進行追問的過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東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東西當成美。這是因為我們和現實發生審美關系的時候,差不多總是先碰到具體的美的東西,然后再將美的東西概括出來美的概念來。
古希臘柏拉圖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談論美的專著。其中蘇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個問題:“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東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馬、一只漂亮的湯罐等等,來回答“什么是美”。蘇格拉底堅決反對這一回答,說他所要探討的,不是“什么東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問的是美本身,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為美”。蘇格拉底與希庇阿斯探討了許久,最后不得不感嘆的說:“美是難得。”
這個討論在美學史上具有重要價值:他要我們透過美的現象去探討美的本質,從千千萬萬美的東西中,去尋找美的普遍規律。關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為普遍規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質,而不是蕓蕓總總的美的現象的美的東西,把美的東西當成美,會造成許多困難。
首先,任何美的東西都只能說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說明其他都東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說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說明漂亮的母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東西千千萬萬,但它們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說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紅樓夢》與《儒林外史》或是唐詩的美,也是各異其趣袀不相同。美事從各種各樣的東西當中所總結出來的普遍規律,它從現象上升到本質,它能說明任何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東西。
其次,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隨著人們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當美的東西與人處在某 種關系當中,它是美的;處在另外的關系當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種美。例如兩湖,當晴光瀲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時候,條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當時杜甫寫到:“好雨知時見,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時的美可以說是美的。可是當杜甫寫道:“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表亂少時眠,長夜沾濕何由徹!”這時的雨,你又能說是你、美的嗎?因此任何美的東西的美,都順著它與人凡人關系而變化,我們很難把美的東西永遠當成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