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語文復習攻略詩詞鑒賞對策(四)解材料關系 析表達技巧
語文復習攻略詩詞鑒賞對策(四)解材料關系 析表達技巧
對文學作品的評價,總會提到“藝術特色”。它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包括表達方式、表現方法(表現手法、寫作技巧、寫作手法)、修辭方法、篇章結構、語言特色等。
一般來說,我們平時所說的“表達技巧”,主要指表達方式和表現方法,特別是表現方法。但從這些年高考題所給的答案看,也涉及到修辭方法和篇章結構。下面分點作簡單闡述。
一、表達方式。指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詩詞中所運用的表達方式主要是描寫、抒情,偶爾也會用到記敘和議論。
二、表現方法。主要包括:
(一)、與記敘有關的: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平敘,敘述角度(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注意“移位即變換角度”)。
(二)、與描寫有關的:寫景狀物、鋪陳、渲染、工筆(細描)、白描;描寫角度,包括立足點的變化,如移步換景、定點換景、換點定景等,角度變化,包括俯視、仰視,遠景、近景,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感覺)等。如李華的《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這是一首即景抒懷的工筆小詩。作者春天經由宜陽時,因對眼前景物有所感觸,即興抒發了國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的愁緒。“宜陽城下草萋萋”,作者立足城頭,遠望城外景致,土地荒蕪,野草茂盛,清冷冷的山泉再沒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東流復向西”了。就是紅顏吐芳的春花,也早已無人欣賞了。“芳樹無人花自落”,這里強調“無人”二字,便道出了詩人對時代的感慨,說明經過安史之亂,再也無人來此觀賞,只好任其自開自落罷了!“春山一路鳥空啼”,春山一路,移步換景,雖然使人想象到山花爛熳,鳥語宛轉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一襯托,以樂寫哀,以鬧襯寂,充分顯示了山路的荒寞,“自落”“空啼”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面對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李漁《窺詞管見》有云:“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實句句是情、字字關情者。”這首詩也可以說是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它句句寫景,句句含情,鋪陳綠草、芳樹、山泉、鳥語,都是為了襯托、渲染詩人凄涼的心境,充分顯示詩人對時代的深沉嘆惋。
(三)、與抒情有關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借物抒懷、托物言志。抒情方法從題材和表達方式兩方面加以判斷和區分。如果題材是描寫景或物的,就要想到是否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達方式更容易區分,如果是抒情、議論,就是直抒胸臆,如果是描寫人、事、景、物,就是寓情于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如蘇庠的《菩薩蠻•宜興作》:“北風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歸鴻,夕嵐千萬重。 荒陂垂斗柄,直北鄉山近。何必苦言歸,石亭春滿枝。”這首詞的上闕寓情于景。開篇兩句寫風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場面,以風、云、溪、谷的景物,從聲、色、勢、溫等方面烘托、渲染出凄冷的氣氛。然而三、四兩句,所寫的景物和給人的感覺與上兩句迥然不同:鴻雁伴隨著西下的夕陽緩緩飛回棲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巒映入眼簾。此景給人以舒徐寧靜的感受。上闕就是這樣寫出了風卷平野、寒凝大地的景象,以寒流暗示了政壇的險惡,又從鴻雁寄寓了歸心。下闕前三句直抒胸臆,開始寫北斗星低垂于荒陂,點明方位。丹陽在宜興之北,因而說“鄉山近”。家鄉既然很近,回去就比較容易,那寫出回鄉之思完全順理成章。可是結拍兩句卻詞意陡轉,說不必苦苦地想回鄉,宜興不久將是滿樹春光。詞人的心意是:政壇既不可涉足,則只有借山而隱;宜興之山亦是大好,又何以必歸丹陽?“石亭春滿枝”以景結情,寫的是想象之景,是虛寫,它在告訴人們:山中未必盡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開之日;如果心無所苦,則冬日亦視若春時。真是語淺情深,意味深長,含蓄蘊藉,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