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語文復習攻略詩詞鑒賞對策(四)解材料關系 析表達技巧
(四)、與思維有關的:聯想、想象等。從非現實性(非眼前)材料與修辭(比喻、比擬、用典等)方面去判斷。過去的、遠方的材料,比喻、比擬、用典等所用的材料,多不具有現實性,是由此及彼聯想、想象的。它與現實性材料構成虛實關系。如上面蘇庠的《菩薩蠻•宜興》一詞,從上闕看,時間應該是冬季,所以才有北風、寒溪、冰谷、歸鴻等景象,這是作者身臨之境,但下闕末句卻說“石亭春滿枝”,聯系上闕一比較,知道它是想象之景,那么,上闕是實寫,這一句就是虛寫,全詞由實到虛,以景結情,給人留下無限想象空間。
(五)、與材料結構(詩句組合關系)有關的:比興(起興)、對比、襯托(烘托、烘云托月、反襯等)、映襯、象征、擬人化、移情(把人的感情付托于物象上表現出來,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移位(從他人的角度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靜襯動)、虛實相生、抑揚(先抑后揚、欲揚先抑、先揚后抑)、借古諷今(借古喻今)、借古傷己、點面結合(以點代面)、以少勝多等。這里所說的材料結構,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材料之間的組合關系。從文章學的角度講,所有的文章都是由材料組成的,一篇文章,不可能僅用一個材料,即使是一個材料,也有開頭、經過、結尾之區別,也有感情高低之變化,這一切就會構成不同的組合關系,這些組合關系就是表現方法。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性質相同的材料組合在一起,就是類比;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性質相反的材料組合在一起,就是對比,有主次之分的就是反襯。具體到詩詞,因為不能展開描寫、抒情,往往一句詩,多不過幾句詩就是一個材料,所以,詩詞中的材料結構通常指詩句之間的組合關系。這種組合關系主要有:1. 一句詩中兩個或兩個以上材料之間的關系;2.兩個詩句之間的關系;3.一個詩句與兩個以上詩句之間的關系;4.兩組詩句之間的關系。據此,對以上那些表現方法的判斷,應從分析詩句之間的組合關系入手。如孟賓于的《公子行》:“錦衣紅奪彩霞明, 侵曉春游向野庭。不識農夫辛苦力, 驕驄踏爛麥青青!薄豆有小肥翘拼鷮懠w绔子弟浮華生活的詩題。全詩主要運用了對比反襯的藝術手法。一是第一句兩個材料,即以彩霞失色來反襯“錦衣”的華麗,“錦衣紅奪”中的一個“奪”字,表現出錦衣色彩的鮮艷;二是一二句以火紅的彩霞、明媚的春光與后面馬蹄踏過麥田、青青的麥苗被踩爛的殘破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彩霞春光的映襯下,后面的殘破景象更顯得傷心慘目,更能激起讀者對貴族少爺的憎惡和憤慨。又如于武陵的《贈賣松人》:“入市雖求利,憐君意獨真。欲將寒澗樹,賣與翠樓人。瘦葉幾經雪,淡花應少春。長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塵!”唐代的長安是高門貴族豪華競逐的地方,買花是當時貴族社會的一種風尚。而詩題為“贈賣松人”,就從賣松人這一角度來著筆,慨嘆的是長安只能夠欣賞夭艷的桃李,松樹的價值當然不被認識,這就構成了對比。其實,在這物象的背后,卻隱藏著另一個材料——人,松樹只是一個比喻。詩人所諷諭的是:一切象松樹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長安來謀求出路,決不會得到這個朝廷掌權的人重視,因為他們所需要的是象桃李一樣趨時媚俗的人。這首詩對當時的社會是諷刺,對賣松樹人是曉諭,是勸告;而那種不希求榮利的心情,卻是詩人的自寓。這就是典型的借物抒懷、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