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上的斑點(第二課時)
一、導入語作者介紹、意識流文學流派的介紹:
多媒體顯示: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英國著名的女作家。生于倫敦的一個書香名門之家。弗吉尼亞天分很高,從小就立志要當作家,二十二歲時開始在《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等報刊上發表文章。她的主要文學成就在于小說——她是“意識流”文學的開創者之一,這方面的小說代表作有《雅各的房間》(1921)、《黛洛維夫人》(1925)、《到燈塔去》(1927)、《海浪》(1931)等。在小說創作之余,她還寫了大量的文學評論,收入《普通讀者》(1925)和《普通讀者二集》(1932)等書之中,此外,她的作品還有傳記和女權問題論著《自己的一間屋》(1929)。
教師介紹:1882年,弗吉尼亞•伍爾夫生于倫敦,父親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學識淵博、頗有聲望的哲學家和評論家。弗吉尼亞自幼身體孱弱,未上學,在家跟著父親讀書。當時許多學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親的博學、家藏書籍的豐富以及學者名流的影響熏陶,使她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細膩敏感的性格。19xx年父親去世后,她遷居倫敦文化區布盧姆斯伯里,后來她的家就成了“布盧姆斯伯里團體”的活動場所。這個文學團體的成員時常在一起討論問題,反對當時的社會風尚,反對文學藝術方面的清規戒律,提倡自由探索。這個團體不僅對她本人后來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技巧有影響,而且對兩次大戰之間的英國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19xx年,弗吉尼亞與倫納德結婚。在丈夫的鼓勵下,伍爾夫開始創作小說。1917年,夫婦倆在自己的寓所樓下創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爾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詩集和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一些短篇小說。伍爾夫自幼精神比較脆弱,精神分裂癥曾多次發作。進入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惡化,但她仍奮力寫作,經常在一本書寫完之前就開始醞釀新作,但每寫成一部作品總是感到不滿意,情緒時常處于困惑和消沉的狀態。1941年3月,伍爾夫由于對剛完成的小說《幕間》不滿意,又因為“二戰”戰火已燃燒到英國,更由于她確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癥即將復發,便留下一紙絕命書,感謝丈夫多年對她的關懷和照顧,隨后就投河自盡。
關于意識流文學
多媒體顯示并講解:20世紀20年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崛起的新流派。因直接再現精神生活世界,強調描寫人的意識潛流而得名。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現實面前,普遍感到悲觀、孤寂,并接受當時哲學界推行的非理性主義影響而產生的。它著重描寫人的意識活動,發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取消傳統小說的故事情節,打破時空的局限,以意識流動為結構;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視人物內心奧秘。在表現手法上,意識流作家較多地采用了內心獨白、時序顛倒的敘述方法;象征性的藝術結構;自由聯想;類似蒙太奇的銜接技巧;語言形式的離奇的試驗以及舍棄標點符號等等。由于意識流小說家的主觀性和片面性,使得他們的小說走到荒謬絕倫的地步,而終于衰落下來,被其他藝術流派所代替。但是,作為一種藝術手法來說,“意識流仍有其可取之處。意識流小說能打破界限,進行立體交叉式的敘述,在有限的篇幅,短暫的時間內,反映出人物思想活動的全過程,因而具有較大的濃縮性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