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高三語文詩歌鑒賞專項訓練
1、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7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注釋】: ①荊:是今天湖北省。②吳:是今天江浙一帶。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詞在詩中有什么含義? (3分)
(2)“春江正渺茫”與“征帆何處泊”形成強烈的對比,突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4分) 1,3,5
【參考答案】(1)“渺茫”一詞包含著復雜的情感,從字面上來看它是描寫眼前景:春江上煙波浩淼,雨霧蒙蒙,(1分)其實是寫詩人心中的茫然,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悵然若失(2分)。
(2)“春江渺茫”與“征帆一片”,形成一個強烈對比,闊大的背景襯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點擔心那征帆晚來找不到停泊的處所,表現出詩人對朋友一片殷切的關心。(2分)同時,揣度行蹤,可見送者的心追逐友人東去,又表現出一片依依惜別之情(2分)。 【譯文】
荊州和東吳是接壤的水鄉,你離去的時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陽將要落山,遠行的小船將要停泊在何處?抬眼向天盡頭望去真讓人肝腸寸斷憂傷之極。【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題一作“送杜晃進士之東吳”。唐時所謂“進士”,為后世所謂舉子(舉進士)。得第者則稱“前進士”。由此可見,杜晃此去東吳,是落魄的。“荊吳相接水為鄉”(“荊”指荊襄一帶,“吳”指東吳),詩開篇既未點題意,也不敘別情,全是送者對行人寬解安慰的語氣。“荊吳相接”,意同“天涯若比鄰”,說兩地,實際已暗關送別之事。但先作寬慰,超乎送別詩常法,卻別具生活情味:落魄遠游的人往往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這里就有勸杜晃放開胸懷的意思。長江中下游地區,素稱水鄉。不說“水鄉”而說“水為鄉”,意味雋永:以水為鄉的荊吳人對飄泊生活習以為常,不以暫離為憾事。這樣說來雖含“扁舟暫來去”意,卻又不著一字,造語洗煉、含蓄。“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為鄉”轉到正題上來,語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全似信手拈來,但這尋常之事與尋常之景聯系在一起,又產生一種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還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讓讀者自去體味。朋友剛才出發,便想到“日暮征帆何處泊”,聯系上句,這一問來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與征帆一片,形成一個鮮明對比。闊大者愈顯闊大,渺小者愈顯渺小。因此而擔心那征帆晚來找不到停泊的處所。句中表現出對朋友一片殷切的關心。同時,揣度行蹤,可見送者的心追逐友人東去,又表現出一片依依惜別之情。前三句飽含感情,但又無跡可尋,極為含蓄。末句則卒章顯意:朋友遠去了,“孤帆遠影碧空盡”,送行者縱目天涯,極視無見,不禁心潮洶涌,第四句將惜別之情上升到頂點,“斷人腸”點明別情,卻并不傷于盡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將此情鋪墊充足,結句點破,水到渠成。若無前三句的蓄勢,就達不到這樣持久動人的效果。此詩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彌長”,已經具有詩人風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畫出詩人悵然遠望的送別之態,十分生動。讀者在這里看到的,與其“說是孟浩然的詩,倒不如說是詩的孟浩然,更為準確”(聞一多《唐詩雜論》)。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體,頗富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