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上的斑點(第二課時)
二、歸納提要
1.學生在第一課時預習的基礎上,概括本篇小說的內容提要。
示例1: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說。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爐前吸煙,透過煙霧,看到墻上的一個斑點。她反復猜想著它是什么,于是無數“無意識的幻覺”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顯示精神世界紛繁復雜的意識流動。作者一貫認為,藝術的任務不是再現客觀世界,而是表現客觀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識中的反映,表現感情、感覺、聯想、想像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這種藝術主張在這篇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示例2:作品以內心獨白的形式寫一個女士由墻上的一個斑點所引發的種種聯想:她想到生命的神秘,想到人生的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法庭上的訴訟程序等,最后又回到那個斑點本身,那個斑點不過是只爬在墻上的蝸牛。
示例3:從敘事的角度看,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以內心獨白的方式,通過回憶交代了發現斑點的時間、當時的情形、斑點所在的位置、斑點的運動及顏色等情況。第二部分先寫猜測斑點是否是釘痕及由此推測所引發的聯想;再猜測是否是花瓣的印痕及由此猜測所引發的聯想;然后猜測斑點是古冢還是釘頭所引發的聯想。第三部分寫認清斑點,原來是只爬在墻上的蝸牛。
(還可以有很多的示例,目的在于使學生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2.理解墻上斑點的象征意義和作用。
示例1:斑點是生活的某種象征或暗示,作者想探索生活的真相、真諦,生活究竟是什么呢?作者展開了一系列的想像,從古到今,上下求索。也許本來覺得這個斑點是多么的神秘,多么的深奧,于是費了那么多的心思去解釋,待她走近一看,原來是只蝸牛。也許生活就這么簡單,這么可笑,也許我們的探索還只能永遠停留在它的表面。
示例2:“墻上的斑點”在文章中反復出現,達九次之多,它是作者聯想和想像的一個觸發點和起點。比如第二段,作者把斑點想像成一只釘子留下的痕跡,又由釘子想到釘子的用途——掛油畫,又由此想到房主人等等。文章開頭寫看到一個斑點,最后點出是蝸牛,首尾呼應。因此可以把斑點看成是作者意識流動的一條聯想的線索,也正因為有了這條線索,才使得整篇文章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
示例3:作者對墻上的斑點的最初猜測是釘子,而最終告訴我們的是蝸牛,在英文里,釘子(nail)和蝸牛(snail)只有一個字母“s”的差別,我以為這是作者預設的一個諷喻,是作者美學思想與人生觀念的反映。在作者看來,墻上的斑點究竟是什么毫無意義,它與一切具體事物的聯系也并不重要。真正有意義的或者說至關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識活動與意識反應。這實際是在證明,人的精神活動比枯燥的現實更豐富、更生動、更重要。
示例4:“墻上的斑點”雖然本身并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但它是作者意識流產生的觸點和起點,即由“斑點像什么”或“如果它是什么”來引發作者的意識。結構上,由于“墻上的斑點”的間隔性出現,使得文章張弛有度,伸縮自如。
三、品味課文,隨感隨錄
默讀品味課文,在哪些地方有自己的感悟,隨手作下點評或批注。
示例1:“只有充塞著光亮和黑暗的空間,中間隔著一條條粗大的莖干,……玫瑰花形狀的斑塊,隨著時光的流逝,它會越來越清楚、越——我也不知道怎樣……”引申聯想、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