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7、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七律•登廬山》)
8、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七律•答友人》)
9、東方欲曉, 莫道 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清平樂•會昌》)
10、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浪淘沙•北戴河》)
11、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念奴嬌•昆侖》)
12、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清平樂•六盤山》)
13、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浣溪沙• 和柳亞子 先生》)
14、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七律•冬云》)
[毛澤東書法欣賞]
毛澤東的書法采千古之遺韻,熔百家于一爐,龍蛇飛舞,俏俊飄逸,大氣磅礴,豪放酣暢。
毛澤東出生于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一個農家。8歲進私塾,對毛筆字的書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自此與翰墨結下不解之緣而成為當代書法巨匠。早期的書法藝術即得力于鐘王,在漢魏、隋碑、章草、晉唐楷書等前人碑帖的基礎上下了較深的功夫,為他一生的書法風格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毛澤東在指揮中國革命各個戰略階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書法實踐,時常披覽碑帖,從江西根據地到延安,毛澤東身邊別無長物,卻一直把晉唐小楷等他閱讀臨寫過的法帖帶在身邊。他的書法成就在于狂草,來源于張旭、懷素。 中年以后,形成了獨到的個人風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強烈的視覺美感。他的字,既充滿激情,又有理性?此牟輹暰不由自主地受到牽引,隨著他草書的線條、用筆,時緊時密,時快時慢。籠罩在他草書制造的“氣場”中,就像在現實生活中被他偉人風范所吸引一樣。
骨神兼備成一家
毛澤東的著作甚豐,惟對書法藝術的見解,卻沒有專門論述,因而無法窺其見解的全貌。但從一些片言只語中,還是可以歸納出如下幾點:
一、書法里充滿了辯證法。他說:“字的結構有大小、疏密,筆劃有長短、粗細、曲直、交叉,筆勢上又有虛與實,動與靜,布局上有行與行間的關系、黑白之間的關系。你看,這一對對的矛盾都是對立的統一!既有矛盾,又有協調統一。中國的書法里充滿了辯證法呀!”
二、字要骨神兼備。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韻!币虼,臨帖,“最初要照原樣寫,以后練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彼f,“字和人一樣,也有筋骨和靈魂。練久了,就會找到筋骨,寫出神韻!彼^筋骨,是字的形貌、氣勢和力量;所謂靈魂,是字的內質、神韻。古人的字,一般地說,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澤東則主張骨神兼備。
三、既廣采博取,又獨具風格。毛澤東說:“學字要有帖,學好后要發揮。習字要有體,但不一定受一種體的限制,要兼學并蓄,廣采博取,有自己的創新,自己的風格,才能引人入勝!
這些書法理論,是毛澤東從借鑒古人的經驗和總結自己的實踐中提煉出來的。
毛澤東書法的演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青年時代可謂第一階段。這一階段多為楷書,字體工而有力,有些寫得特別工整。
1921年到1949年,可謂第二階段。在建黨初期,特別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那戰火紛飛的環境中,他運籌帷幄,為使機要人員傳達準確迅速無誤,他起草的文電多是行(書)而不是草。三十年代字體清秀,字形略長,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傾斜。1941年以后變為自右向左略有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