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游俠列傳》(節(jié)選)北京版
4、寫作特點:此文不但善于敘事,且敘事與議論相結合,行文中“咨嗟慷慨,感嘆宛轉(zhuǎn)”(《史記評林》引董份語),處處傾瀉“憤激”“不平之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且層層回環(huán),步步轉(zhuǎn)折,曲盡其妙,真“百代之絕”(董份語)。
文章結構嚴謹有序,前有敘論,為一篇之綱,后分敘諸俠之事,為敘論作注腳,“太史公曰”總一篇之旨,明作者之情,前后輝映,“篇章之妙,此又一奇也”(吳見思《史記論文》)。
四、課文分析
第一自然段 寫的就是著名俠士朱家
魯朱家者,〔1〕與高祖同時。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所藏活豪士以百數(shù),其余庸人不可勝言。然終不伐其能,歆其德,〔2〕諸所嘗施,唯恐見之。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家無余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陰脫季布將軍之厄,〔3〕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自關以東,〔4〕莫不延頸愿交焉。〔5〕
【注釋】〔1〕“魯”,此處指泰山以南魯國舊地。〔2〕“歆”,同“欣”。“歆其德”,指以自己的道德自喜。〔3〕“既陰脫季布將軍之厄”,季布曾為項羽部將,率兵圍困過劉邦。漢朝建立后,劉邦懸賞緝捕季布。季布經(jīng)人介紹到朱家當奴隸,用來逃避緝捕。朱家親自替季布活動,使劉邦赦免了季布,并任為郎中。季布后來曾任中郎將、河東太守等高官,所以稱“季布將軍”。〔4〕“關”,秦漢人往往把函谷關簡稱為“關”。〔5〕“延頸”,伸長頸項遠望,形容殷切盼望。
譯文如下:
魯國的朱家與高祖是同一時代的人。魯國人都喜歡搞儒家思想的教育,而朱家卻因為是俠士而聞名。他所藏匿和救活的豪杰有幾百個,其余被救的普通人說也說不完。但他始終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賞他對別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經(jīng)給予過施舍的人,唯恐再見到他們。他救濟別人的困難,首先從貧賤的開始。他家中沒有剩余的錢財,衣服破得連完整的顏色都沒有,每頓飯只吃一樣菜,乘坐的不過是個牛拉的車子。他一心救援別人的危難,超過為自己辦私事。他曾經(jīng)暗中使季布將軍擺脫了被殺的厄運,待到季布將軍地位尊貴之后,他卻終身不肯與季布相見。從函谷關往東,人們莫不伸長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
第二自然段 介紹年少時的郭解與成人后的郭解
郭解,軹人也,〔1〕字翁伯,善相人者許負外孫也。解父以任俠,孝文時誅死。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2〕身所殺甚眾。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shù)。適有天幸,窘急常得脫,若遇赦。及解年長,更折節(jié)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為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陰賊著于心,卒發(fā)于睚眥如故云。〔3〕而少年慕其行,亦輒為報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4〕非其任,強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殺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義,人殺吾子,賊不得?”棄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解曰:“公殺之固當,吾兒不直。”遂去其賊,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
【注釋】〔1〕“軹”,漢縣名,在今河南濟源縣南。〔2〕“慨”,原指嘆息,此處指心緒不佳。“不快意”,不痛快。“慨”、“不快意”連用,加重語氣。〔3〕“睚眥”,音yá zì,怒目而視,引申指小忿小怒。〔4〕“嚼”,飲酒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