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游俠列傳》(節選)北京版
【注釋】〔1〕“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2〕“闕下”,漢代宮、廟、陵墓門前左右各有一方形高大磚石建筑,上有飛檐斗拱,叫做闕。此處用“闕下”指宮門。〔3〕“夏陽”,漢縣名,在今陜西韓城縣南。〔4〕“太原”,漢郡名〔5〕“大逆無道”,又稱“大逆不道”,多指犯上謀反。〔6〕“族”,誅殺犯罪者的父母、兄弟、妻子。
譯文如下:
郭解遷移到關中,關中的賢人豪杰無論從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聽到他的名聲,都爭著與郭解結為好朋友。郭解個子矮,不喝酒,出門不乘馬。后來又殺死楊季主。楊季主的家人上書告狀,有人又把告狀的在宮門下給殺了。皇上聽到這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解逃跑,把他母親安置在夏陽,自己逃到臨晉。臨晉籍少公平素不認識郭解,郭解冒昧會見他,順便要求他幫助出關。籍少公把郭解送出關后,郭解轉移到太原,他所到之處,常常把自己的情況告訴留他食宿的人家。官吏追逐郭解,追蹤到籍少公家里。籍少公無奈自殺,口供斷絕了。過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并徹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發現一些人被郭解所殺的事,都發生在赦令公布之前。一次,軹縣有個儒生陪同前來查辦郭解案件的使者閑坐,郭解門客稱贊郭解,他說:“郭解專愛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說他是賢人呢?”郭解門客聽到這話,就殺了這個儒生,割下他的舌頭。官吏以此責問郭解,令他交出兇手,而郭解確實不知道殺人的是誰。殺人的人始終沒查出來,不知道是誰。官吏向皇上報告,說郭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議論道:“郭解以平民身份俠,玩弄權詐之術,因為小事而殺人,郭解自己雖然不知道,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判處郭解大逆無道的罪。”于是就誅殺了郭解翁伯的家族。
第八自然段:種種行俠的人
自是之后,為俠者極眾,敖而無足數者。然關中長安樊仲子、槐里趙王孫、長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鹵公孺、臨淮兒長卿、東陽田君孺,雖為俠而逡逡〔1〕有退讓君子之風。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杜,南道仇景,東道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徒,此盜跖居民間者耳,曷足道哉!此乃鄉者朱家之羞也。
〔1〕逡逡:謙虛禮貌的樣子
譯文如下:
從此以后,行俠的人特別多,但都傲慢無禮,沒有值得稱道的。但是關中長安的樊仲子、槐里的趙王孫,長陵的高公子,西河的郭公仲,太原的鹵公孺,臨淮的兒長卿,東陽的田君孺,雖然行俠卻能有謙虛退讓的君子風度。至于像北道的姚氏,西道的一些姓杜的,南道的仇景,東道的趙他、羽公子,南陽的趙調之流,這些都是處在民間的盜跖罷了,哪里值得一提呢!這都是從前朱家那樣的人引以為恥的。
第九自然段:贊揚郭解,對他的死感到惋惜
太史公曰: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1〕於戲,〔2〕惜哉!
【注釋】〔1〕“豈”,通“其”,此處與選擇連詞“或”意近。“既”,終了。〔2〕同“嗚呼”
譯文如下:
太史公說:我看郭解,狀貌趕不上中等人材,語言也無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們,無論是賢人還是不肖之人,無論是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仰慕他的名聲,談論游俠的都標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聲。諺語說:“人可用光榮的名聲作容貌,難道會有窮盡的時候嗎?”唉,可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