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教案
②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籌’、‘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薄 、坼X鐘書先生在《管錐篇》中認為本文自“舟遙遙以輕飏”至“亦崎嶇而經丘”,“敘啟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謀篇機杼與《詩經•東山》寫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 3.小結:陶潛此文寫于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后種種情狀,正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如果都作為追敘和實錄來看,反而失去強烈的情緒色彩和想象的空靈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說,也不符合寫作時間的實際。須知陶淵明是一位很富于創造性想象的詩人,他的《桃花源記》,就以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為‘烏托邦’的始祖。這種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秘密所在。因此,本文注釋①的改動體現了編者精益求精、科學理性的精神,就這點而言不也正是我們探究此題的又一收獲嗎? (解說:若學生有不同見解,能自圓其說,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探究性學習交流(二):重讀本文,你又讀出了什么,請以“我眼中的陶潛們”為話題寫一篇隨筆或發言稿! 1.激情引讀:讓我們再讀一讀這一篇美文吧,初讀的時候,也許我們讀到的只是陶潛,我們再來讀,展開來讀,細細讀,用心讀,還可以讀到什么? 2.師生∕生生對話。 (解說:學生可能會找屈原、李白、蘇軾等文人學士素材;也可能從李樂薇、霍金等現、當代知名人士甚至學生自身入手。教師也要準備好相關材料,尤其是對學生思想狀況的了解,更要深入。) 3.重溫經典,溫故知新:表情朗讀全篇,讓審美愉悅在讀聲中升華。 四、課堂小結 對本文,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為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和思想感情能喚起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強烈共鳴。他的灑脫恬淡、質樸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實踐,他對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獨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對人生所作的哲學思考,連同他的作品一起,為后人筑了一個“巢”,一個精神的家園。陶淵明是超越時代的,他永遠是人們守衛心靈凈土的一盞明燈! ∥、布置情感性作業 1.一詩一文一世界,就讓這些優美的文字永遠留在我們心底吧,做到沒有錯字、別字、漏字、多字! 2.在這堂課中,是否有什么觸動了你的心弦?那么趕緊記下來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庫”中去!窘虒W后記】 新課標明確告訴我們,對文本的體驗和評價已不再是教師的專利了,應把體驗和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本節課中,我以“五讀”的形式帶動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充分體驗到“讀”書的快樂。“我認為xx同學關于《李樂薇的空中樓閣與陶潛的理想家園》一文中的觀點錯了……”“我贊成xx同學的‘屈原跳江自殺乃守衛精神家園的自我覺醒’的看法……”望著那一張張生動興奮的臉,我深刻認識到,在讀聲中進行平等的對話和探究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互相質疑、互相欣賞、互相幫助正是本課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