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遂治渤海郡》譯文(精選2篇)
《龔遂治渤海郡》譯文 篇1
龔遂治渤海郡
選自《漢書·龔遂傳》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龔遂,字少卿,是山陽郡南平陽縣人。因為通曉儒學做了官,做到昌邑王國的郎中令,為昌邑王劉賀效力。
龔遂字少卿,山陽南平陽人也。以明經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賀。
……
……
漢宣帝劉詢即位,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渤海及其鄰郡年成不好,盜賊紛紛出現,當地郡守無法捉拿制服。皇上想選拔善于治理的人,丞相御史推薦龔遂可以勝任,皇上任命他做渤海郡太守。當時龔遂已經70多歲了,被召見時,由于他個子矮小,宣帝遠遠望見,覺得跟傳聞中的龔遂不相合,心里有點輕視他,對他說:“渤海郡政事荒廢,秩序紊亂,我很擔憂。先生準備怎樣平息那里的盜賊,使我稱心滿意呢?”龔遂回答說:“渤海郡地處海濱,距京城很遠,沒有受到陛下圣明的教化,那里的百姓被饑寒所困,而官吏們不體貼,所以使您的本來純潔善良的臣民偷來您的兵器,在您的土地上玩玩罷了。您現在是想要我用武力戰勝他們呢,還是安撫他們呢?”宣帝聽了龔遂的應對,很高興,就回答說:“既然選用賢良的人,本來就是想要安撫百姓。”龔遂說:“我聽說治理秩序混亂的百姓就如同解紊亂的繩子,不能急躁;只能慢慢地來,然后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御史暫時不要用法令條文來約束我,讓我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不呈報上級而按照最有效的辦法處理事情。”宣帝答應了他的要求,格外賞賜他黃金物品派遣他上任。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歲饑,盜賊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選能治者,丞相、御史舉遂可用,上以為渤海太守。時,遂年七十余, 召見,形貌短小,宣帝望見,不副所聞,心內輕焉,謂遂曰:“渤海廢亂,朕甚憂之。君欲何以息其盜賊,以稱朕意?”遂對曰:“海瀕遐遠,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勝之邪,將安之也?”上聞遂對,甚說,答曰:“選用賢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聞治亂民猶治亂繩,不可急也;唯緩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無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從事。”上許焉,加賜黃金,贈遣乘傳。
人教網
《龔遂治渤海郡》待續
2003/01/25
龔遂治渤海郡
選自《漢書·龔遂傳》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龔遂乘坐驛車來到渤海郡邊界。郡中官員聽說新太守來了,派出軍隊迎接。龔遂把他們都打發回去了。然后下達文件命令所屬各縣:全部撤銷捕捉盜賊的官吏;那些拿著鋤頭、鐮刀等種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們不得查問;拿著兵器的才是盜賊。龔遂獨自乘車來到郡府,郡中一片和順的氣氛,盜賊們也都收斂了。渤海郡又有許多合伙搶劫的,聽到龔遂的訓誡和命令,當即散伙了,丟掉他們手中的兵器弓箭,而拿起了鋤頭鐮刀,盜賊這時都平息了,百姓安居樂業。龔遂于是就打開地方的糧倉,賑濟貧苦百姓,選用賢良的地方官吏,安撫養育百姓。
至渤海界,郡聞新太守至,發兵以迎,遂皆遣還,移書敕屬縣悉罷逐捕盜賊吏。諸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毋得問,持兵者乃為(盜)賊。遂單車獨行至府,郡中翕然,盜賊亦皆罷。渤海又多劫略相隨,聞遂教令,即時解散,棄其兵弩而持鉤鋤。盜賊于是悉平,民安土樂業。遂乃開倉廩假貧民,選用良吏,尉安牧養焉。
龔遂看見渤海一帶風俗很奢侈,喜歡從事那些不切于民用的行業,而不愛從事農業生產,就親自帶頭實行勤儉節約的作風,鼓勵百姓從事耕作和養蠶種桑。他下令:郡中每個人種一株榆樹、100棵薤菜、50叢蔥、一畦韭菜;每家養兩頭母豬、5只雞。百姓有佩帶刀劍的,讓他們賣掉刀劍買牛犢,他說:“為什么把牛和犢佩帶在身上!”春夏季節不允許不到田里勞動生產,秋冬時督促人們收獲莊稼,又種植和儲藏瓜果、菱角、雞頭米等多種經濟作物,勸勉人們照規定辦事,遵守法令,郡中人們都有了積蓄,官吏和百姓都很富足殷實,犯罪和打官司的都沒有了。
遂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令口種一樹榆,百本薤、五十本蔥、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雞。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春夏不得不趨田畝,秋冬課收斂,益蓄果實菱芡。勞來循行,郡中皆有蓄積,吏民皆富實。獄訟止息。
……
……
人教網
《龔遂治渤海郡》待續
2003/01/25
《龔遂治渤海郡》譯文 篇2
張守軍
教材分析:本課為七冊文言文,史傳故事,記敘了西漢循吏龔遂在渤海郡太守任上穩定社會秩序,使百姓安居樂業的事跡。
學情分析:本單元共三篇史傳文章,已學了出自《史記》中的《李廣》一課。《史記》與《漢書》都是紀傳體史書,寫法相似,因此,學此文可以說已有了基礎。
學習目標:
1.掌握字詞
2.認識封建社會“民困于饑寒而吏不恤”的社會現實及龔遂治渤海郡成功的原因。
3.掌握傳記文學中通過記言記行表現人物的方法。
學習重點:1.鮮明的文章主旨——龔遂的安民思想;
2.準確理解重點詞義
課時安排及教具: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錄音機 錄音帶
教法、學法的設想運用:質疑引導、點撥深化、模擬角色、情景再現
教學流程及課堂實錄
一、導入 新課:
放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中的主題曲,引發文章的主人公龔遂。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電視劇的主題曲嗎?
生:知道,是《宰相劉羅鍋》。
師:誰給大家介紹一下劉羅鍋是個什么人物?
生:他是個不貪錢、關心百姓、很正直的清官。
師:對!像劉羅鍋這樣不徇情枉法、關心百姓的好官在西漢時期叫循吏。這一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位記載在《漢書》吏的好官——龔遂。
1.板書課題
(環節分析一:如此引入,能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
2.簡介《漢書》及班固
布置生讀注釋①后,師補充:《漢書》:漢高祖(公元前206年) 229年 王莽地皇四年(23年)帝紀(12篇)表(8篇)志(10篇)列傳(70篇)
班固:東漢初年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父班彪,弟班超,妹班昭,《漢書》后期由妹班昭完成。
3.解題
讓學生看p171注釋⑦,了解渤海郡所處的位置,得到初步的印象——渤海郡地處邊境(西漢時期)。
二、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生速讀課文:要求: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字;②把讀不通的地方標出來。
2.放錄音:要求:解決自讀時遇到的障礙;
3.再自讀:要求:①朗讀;②正確并流暢
4.提名讀:由學生糾正朗讀時出現的錯誤。
三、二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獨自借助注釋、理解文意
2.小組互助:四人一組,互相解決困難
3.用自己的話講故事。方法:由班上任何一位同學指定另一名同學講課文中的任何一個片斷,若有不當之處仍由學生糾正。
(環節分析二:此方法調動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使全班同學都有參與的機會)
四、三讀課文——認識人物(龔遂)
1.學生閱讀有關龔遂的內容
閱讀之前,師生一道明確有關龔遂的材料有哪些。
2.師出示問題,學生討論
①龔遂到渤海郡之前,渤海郡是什么情況?②龔遂是如何看待渤海郡的惡劣形勢的?③到渤海郡后,龔遂采取了哪些措施?④龔遂采取的這些措施取得了怎樣的效果?⑤你認為龔遂的為官之道是什么?
3. 龔遂形象小結:
師:通過龔遂對渤海郡的治理,你認為龔遂是個什么樣的官員?
生:正直廉潔 愛護百姓 諺語立即 平易近人 和藹可親 忠于職守 深得民心
師:循吏
4 情景再現
文中龔遂只對百姓說了一句話:“何為帶牛佩犢”讓一擅長表演的學生表演一下。用龔遂的口吻,還要注意表情及體態,符合一個七十老頭的特點。
5 傳記文學中表現人物的方法——記言記行
師:龔遂是一個好官,但作者并沒有給予任何評價,他的形象是如何表現的呢?
生:用他自己的語言和行動。
師:我們把龔遂接受皇帝詔見的片段拿出來,情景再現——分角色讀課文。
同學們的參與意識很高,爭著扮演皇帝和龔遂。
(環節分析三:此處設計模仿和分角色扮演目的有三:1,培養學生的表現力。2,活躍課堂氣氛。3,進一步感受龔遂的親切和藹及安民思想。)
五 四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師:常言道,思想指導行動。龔遂之所以能把一個混亂的渤海郡治理好,是因為他本身就具有關心百姓、安撫人民的思想。因此“記言”這一段很重要,同學們愿不愿意把它背下來?
生:(齊聲大喊)愿意!
學生自由練習背誦。幾分鐘后提名背誦。
六 拓展延伸
做游戲:假如同學們是某偏遠山村的村長,老師是上級派下來的扶貧干部,帶來了三種扶貧物資,每個貧困戶1、五百元錢2、一千斤細米白面3、一對波爾山羊(一公一母)。請你們選擇,說明選擇的理由。
同學甲:我選擇一對波爾山羊,因為羊大了生小羊,無窮的繁殖下去,能創造很多財富。這樣,貧困戶就脫貧了,錢和米面只能解決暫時的困難,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贊同)。
同學乙:不僅如此,還養成了他們不勞而獲的懶惰習慣。
同學丙:如果一對波爾山羊不到 500元錢的話,我就選擇500元錢,我認為,有了五百元錢,買一對羊還有剩余,還能買些其他生活用品。
同學丁噌的站起來,說:“波爾山羊很貴,500元肯定買不到。”最終,同學們一致認為:選擇一對波爾山羊。
師:太好了,同學們很有經濟頭腦,還有發展眼光,初步具備了做一個好官的素質,說不定將來在座的中間有村長、鎮長、縣長、省長┅┅ (引來同學們的一陣大笑,但他們臉上,不,是渾身散發出了自豪與自信)
(環節分析四:此游戲,是對龔遂安民思想小小實踐,也考察了學生們的分析能力,還培養了勞動觀念。)
七 課堂訓練:要求:快速完成
綜合能力訓練一、6、7小題
八 布置作業 :綜合能力訓練 一、1—5小題。二、
板書設計 :
龔遂治渤海郡
班固
基本情況:上洋平縣人、事王賀
龔 思想 : 安民
遂 治軍措施:選用良吏 尉安牧養 勸民務農桑
效果: 郡中皆有積蓄 吏民皆富實 獄訟止息
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設計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自主學習,在掌握文言知識的同時,領會龔遂的安民思想,較好的完成了目標。
在理解文章內容是,若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再有學生共同討論解決效果會更好。
作者郵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