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
寫作教學中需不需要教知識,甚至寫作教學中有沒有知識,對這個問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少人認為寫作有知識,寫作教學應該教給學生必要的知識,這對于學生寫作有幫助;也有人認為那些所謂寫作知識對學生寫作幫助不大,純粹是偽知識,沒有必要在這方面花時間。兩種觀點造成不同的作文教學取向,影響了寫作教學,有必要加以辨析。
《紅樓夢》中“香菱學詩”的故事盡人皆知。在我看來,《紅樓夢》雖然是小說家言,但“香菱學詩”生動地描寫了寫作學習的過程,概括了寫作中基本元素及其關系,可以看做是一個經典的寫作教學案例,有助于我們理解什么是寫作知識以及它的教學價值。
香菱學詩大致可分三個步驟。第一步,林黛玉給香菱講解格律詩的基本常識,她說:“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幅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幾句話把復雜的格律知識講得清清楚楚,而且把有立意的“奇句”作為寫作的根本追求,認識辯證全面,又出之輕松鼓勵的口吻語氣,消解了知識講解的煩瑣感和壓迫感,香菱聽后自信心大增。第二步,林黛玉指導香菱在閱讀中積累揣摩,打下“底子”。她給香菱指定閱讀教材,提出嚴格的計劃和要求:“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場、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不僅閱讀教材取法乎上,極有眼光,而且有學習程度的要求,有數量的保證,還有順序步驟的安排。為什么如此重視誦讀積累?因為通過優秀作品示范,學習者可以吸收積累作品的語言、情感、結構、技巧,學有榜樣,為寫作奠定不斷進步的“底子”。作品不會自動轉化為寫作技能,只有經過揣摩思考,才能活化為寫作的敏感、眼光和腕力,于是林黛玉啟發香菱對作品“講究討論”。她們的討論,不是教參式現成結論的條分縷析,而是從字句的錘煉人手,把作品還原到生活和寫作中去,體會王維詩中詞句選擇搭配的表現力,學習遣詞造句的奧妙。第三步,林黛玉讓香菱反復實踐,在實踐中磨礪提高。香菱前后寫了三首詩,每次黛玉都有一個切中肯綮、‘針見血的評價,既有鼓勵又指出改進方向。第一首“意思卻有,只是措辭不雅”;第二首“自然算難為她了”,但“過于穿鑿了,還得另作”;第三首借眾人之口評為“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使香菱不斷進步。那前兩首是不是工夫就白費了呢?不是。香菱在失敗中摸索嘗試詩歌的手法、技巧,其間,黛玉“只管放開膽子去作”的誘導鼓勵,寶釵“詩從胡說來”的寫作心得,寶玉“三昧你已得了”“不用再講,越發倒學雜了”的友情提醒,還有大觀園眾姐妹的理解及營造的氣氛,加上香菱本人冷暖甘苦的體驗,構建生成了她自己的寫作知識,培養了勤于實踐、不斷超越的寫作習慣,最終獲得了寫作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