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省級生態村申報材料
第二部分
省級生態村創建
工作總結及相關資料
**縣**鎮**村
創建省級生態村工作總結
**村位于**鎮政府東1公里,總面積6.94平方公里。**村轄12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居住戶數390戶,全村共有1496人,耕地面積930畝。全村黨員人數XX年達35名。
近年來,村兩委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著眼于**縣委、縣政府“興縣富民”的動員與號召,村兩委與廣大黨員群眾齊心協力,狠抓經濟建設,促進了經濟增長,同時也促進了我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深入開展。
XX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五好黨支部”、“公路建設先進村”、“農村基礎設施先進村”。XX年被市政府命名為“三星級文化大院”。XX年被市政府命名為“特色文化產業村”。XX年被評為“五好黨支部”、“新農村建設先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先進村”,被**市環境保護局命名為“市級生態村”。在農村生態保護工作中,我們具體作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班子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是開展好一切工作的保障,近年
來村兩委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學習省、市、縣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關要求,把生態保護工作與經濟工作一塊安排部署,成立了以村黨支部書記為組長,村委主任為副組長的生態保護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有專門人員2名,專抓此項工作。制定本村的年度生態保護制度,對有關生態保護方面的問題做到有人管、事事有人辦,使生態保護工作順利開展。
二、強化思想教育,提高村民素質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建設新農村工作的重點,就是要通過各種方式和各種活動加強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拓寬教育渠道,搞好宣傳工作。我們經常利用廣播、集會、文化大院、遠程教育、刷寫固定標語、張貼標語、辦宣傳版面、專欄等多種形式,對村民進行教育,提高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按照“國務院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的要求,實實在在的把工作落到實處。我們村委專門成立廣播室,由專人負責,定時播放,把生態意識滲透在日常勞動生活中。在街道和人流多的集會點刷寫固定標語、張貼標語,在節日和集會期間在街道和群眾活動場所掛橫幅,發放生態環保知識彩頁和冊子進行生態環保宣傳活動。在村委、文化大院及街道設立生態環保專欄,進行生態環保知識宣傳。
通過多種方式的生態環保宣教活動,使廣大群眾能更多、更深入的了解生態環保知識和意識到生態環境與我們人類生活的重要意義,大大提高了村民的行為水準及思想素質。
三、發展農村經濟,提供物質保障
近年來,我村兩委班子緊緊抓住**縣建設的發展良機,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合理、科學地調整產業結構,逐步形成了商業、種植業、養殖等三大支柱產業,促進了全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目前,全村有個體工商戶180戶,種植果樹520畝,全村農業總產值達到5200萬元。村委依靠商貿等集體項目,每年創收約20余萬元,不僅解決了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各項經費,而且每年都要對新風戶、新農民進行大力獎勵。
四、加強環境治理,改善生活條件
為了給村民提供一個優美的生活、生產環境,我村結合實際,本著夯實生態基礎,完善環境功能的原則。
(一)對田間900余畝地進行生態和秸稈嚴加管理,組織專業隊伍,進行看管和保護,樹木實行損一賠三罰十的保護制度和秸稈禁燒管理制度,并經常認真貫徹和宣傳環境保護政策和法規。近幾年來沒有發生環境污染事故和生態破壞事件,沒有出現群眾焚燒秸稈現象,我村的農作物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率達到92%。
(二)對本村的道路、水、電、綠化、衛生設施等進行科學規劃,不斷加大投入。村先后硬化大街小巷道路6000米,使村內主要道路硬化率達到100%。整修排水、排污管道3500余米。每年春季組織群眾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對街道兩旁房前屋后進行綠化,綠化率年年提高。設立公共衛生設施,在村內建公廁3座,在村內建設12個垃圾池,1座垃圾中轉站,使村民的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由環衛隊定期清運。為了規范主要街道的衛生管理,村成立了由5人組成的環衛隊,每天早上8點之前對村的大街小巷進行打掃,生活垃圾定點存放清運率達到93%,各項指標達到省級生態村創建要求。
通過幾年來對生態環境活動的開展,我村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目前,村容整潔、環境優雅、樹木茂盛、人心舒暢。